- 時間:2024-02-28
- 點擊:110
- 來源:蘭州新區報
近年來新區多次舉辦大型人才招聘會,吸引大學生和優秀人才來創業就業。
新區一中的學生正在做課間操。
春節的超市,擠滿了辦年貨的人。
甘肅海亮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在加緊生產。
新區這座現代化生態新城正在崛起。本組圖片均由記者 羅晉業 攝
人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人口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人才是城市的未來。截至2023年末,蘭州新區常住人口突破60萬,連續三次獲評“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新區”“中國(區域)最具投資營商價值新區”。人口、經濟雙雙實現高增長,詮釋了蘭州新區作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強大吸引力和經濟增長極的蓬勃發展活力。
隨著強省會行動的深入推進,人口不斷集聚,將為蘭州新區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充足的人才紅利和消費潛力,更為提升蘭州新區發展首位度和綜合競爭力提供更有力支撐。
公式1
產業聚集吸引人才創業就業
作為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口的集聚體現著一個地區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人口集聚首先看產業。
新春時節,走進蘭州新區新材料產業園,感受到的是“拼經濟、搶進度、保質量”的濃厚氛圍。從打下第一根樁基,到主體廠房拔地而起,再到開機試生產,僅用了半年時間的甘肅海亮新材料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加緊訂單生產。
“項目快速推進,離不開新區的支持,多個部門幫我們‘跑腿’,還成立了工作專班隨時協調解決問題。”甘肅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樹光說,海亮新材料投產以來,不僅吸納當地2000多人就業,還從全國各地招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作為強省會的主力軍,蘭州新區近年來以集群培育和產業強鏈為主要抓手,把招商引資作為產業發展生命線,圍繞構建“335+X”現代特色產業體系,聚焦綠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立足“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錨定產業強區目標,壯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以非常之舉、非常之策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現代產業體系的搭建,為更多企業落戶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利好環境。隨著優勢產業的聚集,各類產業園區多點開花,進駐員工的數量也越來越龐大,更多員工開始謀劃在新區安家落戶,這為區域人口增長提供了優質土壤。
蘭州新區經發局黨組書記蘇田認為,人口的增長,跟近幾年新區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提高、城市面貌改善息息相關。以前很多人在外地買房置業,現在有不少人回到新區買房置業、就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新區近年來產業發展較快,經濟增長速度位居全省前列。
人口增長數據反映了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含金量”。近年來,蘭州新區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聚焦“產、城、人”協調共生、融合發展,將產業作為人才集聚的“蓄水池”,通過完善政策體系、推動產才融合、搭建創新載體、優化人才服務等工作,大力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生態。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奮斗者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讓這座充滿活力的現代化新城愈發生機勃發、欣欣向榮。
公式2
真招實引助力人才“落地生根”
“來了就是新區人”,這是讓所有外地人最暖心的話語。
“我全家人都來蘭州新區了。”2018年底,90后的江蘇小伙孫程來到蘭州新區。次年3月在蘭州新區舉行的人才招聘會上,他投遞簡歷正式成為新區國有企業的一名員工。6年間,孫程見證了蘭州新區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去年年底,孫程與新區籍姑娘李燕瑞結婚后,將江蘇老家的父母也接來一起生活。
孫程是新區人中的典型代表,正是有了數以萬計來新區發展的“孫程”,才成就了過去12年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也讓新區人口快速增長。
好項目提供好平臺,好政策留住好人才。近年來,蘭州新區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持續擦亮“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品牌。圍繞吸引大學生和優秀人才來創業就業,新區重磅出臺各類政策,完善人才服務,緊貼人才需求,在人才引進、人才生活、子女入學、人才居留、創業扶持、購房補貼等方面提出具體量化措施,覆蓋廣度、力度均創新高,打造了完整的人才“引育留”鏈條。
同時,新區加強產業聚才,大規模引進技術人才,舉辦春季人才大型招聘會、“才聚新區·智創未來”等人才智力引進活動30場次,引進各類技術技能人才10萬余人。加強人才培育,支持鼓勵校企合作育才,設立海亮—蘭州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訂單班,共建學生實踐基地、見習就業基地,健全聯合培養人才機制。
人口持續增長,體現的是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眾多人才紛至沓來,足以說明蘭州新區的發展受到了廣泛認可。
公式3
城市品質提升讓人才“安家落戶”
城市建設決定了一座城區的宜居水平,也影響著人們在新區定居的信心。
獲批國家級新區12年來,蘭州新區的發展速度與生態建設速度并駕齊驅,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始終以綠色為發展底色,在生態環境與治理方面成績斐然,先后建成百花公園、文曲湖公園、臨港花海等11個城市綠地公園,城市綠化面積達2100萬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區,正在吸引全國各地的人才不斷涌入這座城市。
在“一帶一路”建設、蘭白經濟圈建設、蘭西城市群建設、強省會行動等發展機遇推動下,蘭州新區樞紐通道建設持續完善,已建成中川城際、朱中、中馬鐵路,總里程達135公里。蘭張三四線等項目加快建設,“一環兩橫兩縱”的鐵路運輸骨架網正加快構建。隨著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T3航站樓主體結構的完成,西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凸顯。景中高速公路、341國道白銀至新區段相繼建成通車,形成了連霍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等7條對外通道連接周邊區域的交通格局。近年來,蘭州新區還以“暢交通”為核心,扎實推進交通提升建設攻堅,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區域內行政村100%公交通行的惠民工程,合理規劃了城鄉、城際、區域公交的線路、站點、車型、班次和接駁方式,有效配置公交資源,實現城鄉公交服務一張網,極大便利了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
蘭州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宜居品質,不僅給足了居民幸福感,更讓外地游客感到驚嘆,也讓選擇定居的異鄉人欣喜。曾在新疆工作的郝麗,因自身條件符合新區優秀人才招引計劃,3年前她和丈夫從新疆來到新區工作定居。新區愜意的生活讓郝麗很是感慨:“春天可以在棲霞湖岸線踏青游玩,夏天在各條馬路上避暑賞花,秋天在濕地公園散步看景,冬天的敦湖溫泉里幸福滿滿,哪怕就是在小區里散步,都有置身畫中的錯覺。”
隨著強省會行動的實施,新區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和蓬勃的發展態勢,令人怦然心動,成為近年來人口增長的最大動力。
公式4
醫療+教育保障人才后顧無憂
隨著人口不斷流入,如何讓他們留下來?蘭州新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公共服務、交通、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持續發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低碳城市,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和精致善治水平,使得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蘭州新區區別于其他大城市的地方,既有“市民化”也具“國際化”,濃濃的商業氣息和生活氣息都是新區的城市魅力,來了就不想離開。具體到老百姓層面,新區在社會保障、子女上學、就醫等方方面面都送上真正的福利。
每個工作日的早晨,家住綠地金融智慧城的王宏英都要送2歲的小孩去家門口的托育中心。“托育中心離家近,硬件軟件都不錯,很好地解決了孩子沒人帶的問題。”王宏英說。
近年來,新區一直致力于以集聚優質教育資源為引領,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持續增加教育投入,推動各類教育協調均衡優質發展,制定了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高端教育人才引育辦法,推出競爭性薪資、保障性住房、開放性流動等一系列優惠措施。自2017年以來,新區面向全國引進教育人才1672人。為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蘭州新區以8所校(園)為牽頭學校,成立8個教育聯盟,實現義務教育“一體化”全覆蓋,以強帶弱,抱團發展。同時,新區主動對接省、市教育名校,推動名校在新區辦分校,擴大新區招生計劃及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隨著更多優質教育項目的相繼落地,以及教育“軟實力”的不斷提升,新區教育資源配套愈發完善,吸引更多人才落戶新區。
醫療方面,居民們最直觀的感受是蘭州新區的大醫院越來越多。10余年來,蘭州新區在加大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引進了省人民醫院新區分院,推進殘疾人保障中心擴大規模,特別是新區第一人民醫院與蘭大一院、蘭大二院開展合作,引進眾多優質醫療和專科資源。2023年底,蘭州新區與浙江省溫州市獲批開建國家醫防融合試點城市,標志著兩地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將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醫療有保障,后顧無憂,蘭州新區打造的優質醫療衛生環境,也成了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從文化服務業層面,新區持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力度,全面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主體責任,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也吸引了周邊地區很多人口流入。
如今在新區,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商業綜合體的數量越來越多,為新區營造了前所未有的濃厚商業氛圍。特別是2023年年底,“京都之星”商業城的開業,在提升新區區域商業消費檔次和商業豐富度的同時,實現了對城市商業發展的整體拔高和煥新。
教育、醫療、產業、生態及政策等多重引力疊加,使許多人才扎根新區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為新區經濟發展注入蓬勃活力與澎湃動力。
公式5
“雙輪驅動”聚集更多人口
一座城市經濟活力,體現在能夠給不同層次的人創造發展機會。正因為如此,新區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和加大生態移民搬遷“雙輪驅動”,在加速吸引集聚各類市場主體和高端人才的同時,為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人口基石,也積蓄了新的發展動能。
走進蘭州新區科教園區,一堂堂接地氣、上手快、需求旺的實踐課讓學習更像職場,讓實訓成為學習常態,讓實用成為一種價值。近年來,蘭州新區超前謀劃,量身打造城市功能板塊,建成了西北地區規模最大、基礎設施最完善的職業教育高地,成為實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基地。截至2023年底,蘭州新區科教園區已入駐院校17所,建成投運院校11所,現有師生約11萬人,辦學規模逐年擴大。
新區通過建立中—高—本一體化辦學體系,形成了集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繼續教育于一體的集群式發展教育體系。新區以職業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基礎、以全民素質的普遍提升為保障,為吸引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集聚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區職教園區服務保障中心主任李常鋒表示,將著力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實現學生更高質量就業,使畢業生能夠更好地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接下來,新區還將會引入更多優質企業、省內知名高校,與科教園區所轄院校共同打造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產教融合發展態勢,服務當地經濟,向下游的企業輸送更加穩定、更有質量的人才。
從2021年開始,蘭州新區作為全省災后重建易地搬遷和生態移民安置的主要承接地,承接搬遷安置群眾17批次3107戶12361人,圓滿完成省政府“三年任務兩年完成”預期目標和為民實事搬遷安置工作任務,為搬遷群眾創造了更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宜居宜業宜游,是人們定居城市的核心需求,也是城市發展的終極理想。在今年的工作會上,蘭州新區提出到2025年人口達到80萬。
以推進強省會行動為總牽引,蘭州新區將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善謀新局的魄力、勇于擔當的作為,成就人才云集的“洼地”、客商投資的“福地”、產業發展的“高地”,吸引更多人來到新區、扎根新區。(記者?唐學仁)
記者手記
包容,成就一座新城
走在蘭州新區最繁華的瑞嶺商業街,人群熙來攘往,滿眼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和奮斗者,是他們支撐起新區的昨天、今天、明天。
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強烈的自信,自信在蘭州新區這座年輕的城市有更好的“未來”;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這座城市的“主人”,將這座城市建設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經濟新區”的硬核實力,“活力新區”的浪漫氣質,“現代新城”的競爭優勢,為蘭州新區高質量發展夯實了根基、匯聚了資源、聚集了人氣。
作為全省經濟增長極和強省會行動主戰場,蘭州新區深刻理解新發展理念的豐富內涵和要求,將高質量發展的宗旨和目標落在共享發展上,始終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瞄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斷發力,聚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持續升級,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各項事業活力迸發,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新城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不難發現,在蘭州新區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經歷不同,性格各異,但這座城市就像“母親”迎接遠行而歸的“游子”一樣,包容著年輕人的種種不同。
這便是城市的品格。
對一座城市來說,人才永遠是第一要素。正是由于這種開放包容的性格和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讓越來越多的人才來到蘭州新區,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為這座城市更加美好添磚加瓦。而新區更是以產城融合示范區的定位,以一流的基礎配套吸引人才安家落戶。
社會經濟越活躍,人口流動強度和頻度越大,生產力就越強,這是規律。蘭州新區人口快速增長的背后,除了實實在在的產業作為支撐外,從“流入”到“留下”,變“遷徙”為“安居”,簡單的字符變化,無不反映著這座城市公共服務供給、民生福祉增進、城市文化塑造等領域的優勢,同時,改革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更使得每個個體、每戶家庭的收入、住房、教育、醫療、出行等有了極大改善;這一切,為新區新增人口提供了足夠的“留量”空間。
這便是城市改革發展的初衷。
獲批12年來,蘭州新區用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政策、最暖的服務、最好的平臺留住人才,在新時代現代化國家級新區建設的征程中,譜寫出產業與人才同頻共振的發展協奏曲。
在今年工作會上,新區提出了“三新五化”思路舉措和“586”發展目標,即打造新產業、新機制、新城市,推動產業集群化、城市現代化、生態宜居化、體制扁平化、平臺實體化,到2025年GDP達到500億元、人口達到80萬、本級財政收入達到60億元。讓我們看到了一座城市聚力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把“流量”變“留量”,讓各類人才留在新區,對新區既“一見傾心”又“日久生情”,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示范區,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的蘭州新區一直在路上。(記者?唐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