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5-07
- 點擊:65
- 來源:張掖日報
白梅薇?陳志偉
去年以來,甘州區堅持以實施強縣域行動為抓手,深度融入全省“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立足工業主導型和城市服務型發展定位,統籌生態和經濟、城市和鄉村、產業和民生、發展和安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60億元,被評為2023年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
工業后發趕超?做強縣域產業支撐
在張掖農投農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5.95MW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現場,工人們忙著進行土地平整與基礎澆筑。該項目計劃建設10439塊分布式光伏板,總裝機容量5.95MW,采用“全額上網”的模式獲取經濟效益。同時,還實施盤道山抽水蓄能電站、張掖國家玉米種子產業園等重點項目311項,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2.4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2.5億元。平山湖煤田一號礦井經國家能源局核準開工,能楹重力儲能列入全國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甘州區躋身全省綠氫生產及綜合利用先行示范區。
該區緊緊圍繞“三抓三促”行動,把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有力抓手,全力做好項目“謀、爭、引、建”文章,突出產業鏈、資本鏈、市場鏈、技術鏈、人才鏈“五鏈招商”,落實重大項目指揮長制和“三個清單”項目領導包抓、部門掛項責任制,推進產業鏈“鏈長制”,重點工程項目全部組建工作專班,推動重點項目建設提質增效。開工建設工業項目58項,建成投產45項,完成投資98.9億元、增長63.4%,規上工業企業新增14戶、達93戶,實現工業增加值26.5億元、增長3.9%。
文旅顯優勢?激發縣域發展動能
在絲路千年古剎張掖大佛寺景區,一位名為“云灼”的“西夏公主”引得游客紛紛圍觀并與之互動,“云灼”可以準確回答游客提出的通識性問題,猶如一位陪伴游客游覽的老朋友。這是張掖大佛寺景區新增的數字化體驗項目,以科技照亮傳統文化,探索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之美,助力大佛寺千年歷史再現。
“來到張掖大佛寺景區的游客除了與‘云灼’互動外,還可現場生成民族服裝的虛擬試穿立體效果,在張掖大佛寺景區公眾號內置的‘數字探元’小程序上回看、保存自己穿著黨項、回鶻、裕固等絲路民族服飾的形象,在手機上實時交互體驗,感受絲路文化的獨特魅力。”張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所長王康說。
數字人“云灼”的推出是甘州文旅對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有益探索。“云灼”上線不僅讓用戶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與神秘,仿佛漫步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文化長廊,也為歷史人物的傳承和文化保護打開了新的可能性。
在張掖國家沙漠體育公園,新增的魔毯、跳樓機、埃及探險和玻璃水滑道等新興娛樂項目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點。清明小長假,景區共接待省內外游客3450人次,營業收入超過預期。
近年來,甘州區緊緊圍繞文旅產業擴容增效,加快打造絲綢之路黃金旅游線重要旅游目的地、中國西部區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和國際特色休閑度假名城,力爭到2025年全區旅游接待人數達2000萬人次,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綜合收入突破300億元,著力將甘州打造成全省一流、西北領先、全國知名、全球關注的國際化旅游目的地,為縣域經濟發展貢獻活力和源泉。
農業夯基礎?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走進甘肅神農珍稀菇業有限公司的出菇房,一排排鹿茸菇在水霧繚繞中茁壯成長;屋頂的傳送帶上,一筐筐即將進入出菇房的鹿茸菇整齊排列向前推進;采菇車間機器轟鳴,采收、分揀、包裝……一系列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
甘肅神農珍稀菇業有限公司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開足馬力趕訂單、忙生產,將祁連山脈特有的扁麻菇實現工廠化批量生產,外銷市場反饋良好,日產35噸鮮菇助力縣域經濟發展。
2023年,甘州區完成一產增加值65.3億元、增長6.1%,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評為首批國家農業技術集成創新中心示范基地,兩戶企業被認定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戶企業入選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全省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現場推進會在甘州召開,現代農業質效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