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5-08
- 點擊:62
- 來源:嘉峪關日報
據嘉峪關日報報道 科技興則百業旺。嘉峪關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強科技”行動決策部署,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以加快實施“強科技”行動為統攬,立足自身優勢,集聚創新資源,統籌推進科技研發投入、科技合作交流、創新主體培育、科技招商等工作一體化融合發展,全市科技創新亮點紛呈,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勢能不斷放大。
2023年市州重點工作考核中,我市科技創新位居第一,實現“兩連冠”;全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到73.26%,全省排名躍升至第2位,實現“三連升”;4項重大科技成果榮獲2022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獎”,酒鋼集團公司“難選氧化鐵礦石懸浮磁化焙燒關鍵技術開發與工業應用”項目摘得“甘肅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一項又一項硬核科技成果,一個又一個接連攀高的數字,勾勒出嘉峪關堅定“又高又新”定位,加速推進創新引領、科技賦能的堅實足跡,更折射出嘉峪關因科技創新撲面而來的澎湃動能。
堅守定位?勇擔時代使命
嘉峪關作為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唯有準確清晰認識到自身的長短優劣,加快追趕、跨越發展,把“強科技”行動深度嵌入“強工業”行動,才能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這是我市對強科技強工業行動作出的科學判斷。
科技興則產業興,科技強則產業強。工業是嘉峪關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在擘畫新時期路線圖的過程中,創新驅動貫穿于嘉峪關發展的理念和發展的脈絡中。
科技創新猶如“栽樹工程”,要讓一粒粒創新種子,成長為根深葉茂的“創新之樹”,就得給足雨露、陽光和肥沃的土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創新納入全市重點工作,對重點目標任務由市級領導牽頭、責任單位按季度細化落實。制定印發《嘉峪關市“強科技”行動任務分工方案》,對各相關單位工作進展情況以清單化方式按月監測調度,對我市“強科技”行動實施方案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落實情況開展了中期評估。我市還將“強科技”行動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市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范圍,將“強科技”行動工作任務落實作為部門重點監督內容,為“強科技”行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與此同時,我市還圍繞全市產業技術難題,實行由企業出題、政府搭臺、省內外創新團隊“揭榜掛帥”的人才合作機制。此舉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科創人才、科研力量加入我市“卡脖子”技術科技攻關中,讓困擾產業發展的難題有了更多突破的可能。
系統謀劃?盯緊重點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今年兩會期間又著重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型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做、能夠做的事情很多。如何利用好現有基礎優勢和資源稟賦,讓我市的工業彰顯特色、凸顯優勢,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增添新的成色?
對此,嘉峪關給出的答案是準確把握“先立”和“后破”兩個重點。“先立”就是聚焦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動能,“后破”就是聚焦傳統產業升級,形成新優勢,在立新破舊中開拓發展新局面,努力走出一條老工業城市新型工業化之路。
近年來,我市樹立“大抓產業、大興產業、大干產業”鮮明導向,科學謀劃現代產業發展新布局,全力打造“2+6+N”產業體系集群,即鋼鐵及裝備制造、電解鋁及鋁制品加工兩條千億級產業鏈,新能源及裝備制造、核技術應用及裝備制造、循環經濟、精細化工、文化旅游融合創新、現代農業等六條百億級產業鏈,通道物流、綠色環保等N條十億級產業鏈。
去年,酒鋼集團公司技術團隊開發出的常規工藝下316H第四代核電快堆用不銹鋼材料被穩定供貨給霞浦核電快堆示范項目,一舉解決了該材料長期被國外“卡脖子”的被動局面。
316H不銹鋼材料僅僅是酒鋼滿園春色花之一朵。近年來,“酒鋼造”產品遍地開花,以橋梁鋼、鋁電系列用鋼、熱鍍鋅鋁鎂鍍板帶、冷軋高強鋼、雙相不銹鋼、核電用不銹鋼為代表的一批優勢產品走俏市場,應用領域不斷向專業化方向拓展。
企業“脫胎換骨”,產業“強筋壯骨”。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工業技改在智能制造浪潮中實現轉型,蝶變崛起,贏得未來。
唯有敢于創新的城市,才是充滿希望的熱土。近年來,我市在新材料、新能源、鄉村振興、生命健康等領域,凝練實施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重點研發項目,加強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推動形成覆蓋面廣、集成度高的新產品、新技術和集成創新體系。
科技轉化?積蓄發展“澎湃動力”
科技成果轉化是加速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何破除阻礙科技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主要難題。
我市堅持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創新發展的“第一工程”,從政策到機制、從產業到金融、從人才到服務,加速探索一條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為推進科技成果加速實現市場化、產品化和產業化,我市在科技經費上“增投”,充分運用“廳市會商”機制,爭取到位省級以上項目25項、資金2947萬元;投入市級科技項目經費716萬元,立項實施科技項目(A類)41項。連續三年持續組織實施市級重大科技專項“揭榜掛帥”,單項資金支持保持在50萬元。爭取省級科技獎補資金831萬元,兌現市級科技獎補資金576.13萬元。通過持續投入,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14項,研究開發新產品8項,引進推廣農業優良品種和配套優質高效生產技術15項,主持、參與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6項,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搭建平臺?彌補人才短板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優勢是最重要的優勢。放大人才優勢,才能增強創新優勢、競爭優勢,最終贏得發展勝勢。
如何為各類人才鋪好路、架好橋,尤其讓科技人才在時代機遇中蓄力是我市一直探索的事。
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市不斷拓寬科技人才引進渠道,健全人才柔性引進機制,依托酒鋼研究生培養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通過項目合作、技術研發、課題委托、學術交流等方式,柔性引進產業急需科研人才、技術領域優秀專家、高水平創新團隊。
同時,我市選聘了省市各領域21名專家和企事業單位科技人員擔任第四批市級科技特派員,協調做好4名省級“科技專員”服務保障工作,組織他們常態化深入企業、社區、農村開展科技服務。同時,持續完善科技專家庫,征集各類專家394名。
將全市所有科技型企業納入“包抓聯”服務范圍,科技系統領導班子成員帶隊深入企業廣泛開展大走訪大調研,針對走訪調研發現的問題,邀請省上專家到企業“一對一”培訓、“點對點”指導……縱觀我市科技創新領域,我們不難發現,關于“1+1>2”的闖與試,不僅有人才、資金,還有制度、機制等要素的配套、整合和保障。
據統計,2023年我市全年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26項,成交金額28.13億元,較上年增長81%;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85%,居全省第一。組織28家企業參加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甘肅賽區),4家企業晉級決賽并獲獎,3家企業晉級國賽。
創新引領未來。站在新的起點,我市將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讓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帶動經濟社會向著未來加速奔跑。(融媒體中心記者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