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5-09
- 點擊:62
- 來源:甘肅日報
兩當縣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張子恒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張子恒
進入五月,兩當縣張家鄉興隆村的李建廠是喜憂參半。喜的是自家生產的綠殼雞蛋供不應求,憂的是自己產業規模提升受限。兩當縣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價值優勢,綠色產品以高品質贏取市場,銷量和價格實現雙提升。李建廠林下自然放養雞產的綠殼蛋,市場上一個蛋賣到2元多,即使這樣也無法滿足增幅訂單。
李建廠曾經算過一筆賬,“別人飼料喂養的雞三天兩個蛋,我的不添加飼料,純粹林下自然放養四天產兩個蛋,別人的綠殼蛋賣1元多,我的賣2元多,這樣下來還是我們的效益好,綠色生態效益就是制勝法寶。”
堅持生態放養
張家鄉位于兩當縣東北部,總面積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84畝,森林覆蓋率達94%以上。近年來,兩當縣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因地制宜推動生態產品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林下空間優勢,以群眾持續增收為核心,念好“山字經”、唱好“林中戲”、打好“生態牌”、走好“特色路”,推動林下生態放養雞產業發展。目前,全鄉發展養雞大戶7戶,帶動養殖戶143戶,人均養殖98.6羽,凈利潤約976.23萬元,人均約0.714萬元。
也是綠殼蛋雞養殖大戶的伏萬順說,檢測自然放養雞蛋和飼料喂養雞蛋,自己有經驗,只需要看外表就一眼可知。自然放養雞蛋,一般體量小,飼料喂養雞蛋一般個頭大,蛋殼外表要光亮一些。
為確保品質,張家鄉從源頭抓起,以產業聯盟的形式確保品質,如果哪個養殖戶不按照自然放養標準生產,就堅決剔除綠色生態養殖戶名錄。同時不斷探索完善創建鄉鎮評定評級,多頭監督機制,從制度層面破解品質問題。
打造特色品牌
近年來,兩當縣堅持以市場保護為導向,為產品銷售的穩定性、持續性以及增強品牌效益創設路徑。從要素端、供給側入手,為生態產品的生產和價值實現提供基礎支撐和制度保障。全縣統籌資源,從種源到生產到銷售全環節幫扶,科技人才下鄉全程指導。“目前張家鄉農副產品實現了產銷兩旺。今年打算鼓勵有養殖意愿和養殖能力的群眾全部參與進來,像李建廠擔憂的規模問題將很快破解。”面對發展中的問題,張家鄉黨委書記李磊很是自信。
兩當縣發揮生態優勢,因地制宜開展生態養殖項目開發,不斷增加優質農產品養殖空間和高質量的發展要素保障,把林下生態養雞列為特色主導產業,以市場引導,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科技服務、品牌創建、規模發展等舉措扎實推進,將林下生態養雞產業打造成為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在自然環境中融入“綠色食品”元素,培育集“精、特、優、土”于一體的綠色、生態、安全可靠的動物食品,打造養殖成本低、經濟效益好的地方特色的生態雞品牌,形成了“以林養雞、以雞促林、林雞共生”的生態循環立體種養多贏效益新格局。此外,發揮“綠色食品”金字招牌效應,使綠色食品產業成為集資源、生態和經濟優勢為一體的農業特色產業,全縣累計帶動農戶4960戶,戶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
扶持產業發展
兩當縣多渠道整合涉農資金,以財政支持、小額信貸、基礎設施建設、養殖效益獎勵、合作社發展獎勵等途徑大力扶持林下生態養雞產業,解決林下生態放養雞發展中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建立健全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機制,解決產品銷路問題,為林下生態養雞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全方位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2016年至2023年,兩當縣連續8年落實《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獎補辦法》和《兩當縣特色產業發展獎補實施方案》,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向農戶和合作社累計兌現生態放養雞獎補資金3283.0075萬元。
同時,全縣建立了多家實體店和電商平臺,推進線上線下全渠道營銷。建立林下生態放養雞及雞蛋網點120余家,以“實體店+網店”的營銷模式觸“電”升級,解決了當地老百姓不敢養、不會養、銷不掉的難題,推動全縣畜禽產業向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持續邁進。通過發展林下養雞,每畝山林的年收入增幅超過千元,部分農戶依靠林下養雞增加的年收入占其總收入的51%以上。
林地效力的提升,不僅有效保護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農民也由此獲得了更多實實在在的收益。目前,全縣生態放養雞飼養量累計已達到725.88萬羽,產值達4.3億元,注冊各類生態放養雞養殖專業合作社36家,組建由14個養雞合作社參與的甘肅聚邦生態放養雞產業專業合作聯社1家。年飼養量5000羽以上養殖點95個、1萬羽以上養殖點32個、2萬羽以上養殖點12個。
促進生態環境優勢和生態產品價值增值外溢,探索農產品與綠色發展相得益彰、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山環水繞,綠水青山相擁,兩當縣構建生態循環鏈條,既讓山頭綠,又讓群眾富,形成了生態與富民相契合的循環產業鏈,提升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了林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