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5-24
- 點擊:62
- 來源:甘肅日報
陳葆?謝曉斌
工業園區是實施強工業行動、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陣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擴大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大力發展工業園區,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發揮產業基礎優勢,全力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新篇章。
錨定發展任務,推動轉型升級。工業園區必須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貫穿在工業園區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久久為功,持續用力。要在推動轉型升級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快工業園區實現“提質升級”。堅持創新,著力打造科技園區。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園區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關鍵,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圍繞實施高新技術、高成長性、高附加值企業培育壯大行動,加快培育一批知名科技型企業,引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把工業園區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加大科技創新平臺向園區布局,科技項目向園區傾斜,研發經費向園區投入,引導龍頭企業、高校院所、專業機構,把孵化場所、眾創空間、中試基地、驗證平臺建設在工業園區,加強儀器設備、創新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打造工業園就是科技園的良好生態。充分發揮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的作用,加快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一線,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量”。綠色發展,著力打造綠色園區。加快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擴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鏈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循環化、能源消耗低碳化、產品供給綠色化、產業結構高端化;推廣綠化美化工程,建設園林化工廠、生態化園區,推動工業園區向綠色轉型。數智賦能,著力打造智慧園區。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圍繞產業數字化,加快培育智能化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工業互聯網一體化園區;運用先進適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深入實施人工轉機械、機械轉自動、單臺轉成套、數字轉智能工程;圍繞產業數字化,鞏固提升集成電路封測產業,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服務業,做大做強智能終端產業;加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運營管理等智能化改造應用,推動工業園區向智能化發展。
積極探索實踐,創新發展機制。創新發展機制是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和強大動力。要積極學習借鑒外地成功經驗,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探索有利于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機制。創新管理機制,推行“一區多園”模式。按照“原有隸屬關系、管理體制、日常統計、財稅征收渠道等均保持不變”“市縣區統籌協調、分級管理、一縣一特色、功能互補、一體發展”的思路,加大縣區工業園區享受優惠扶持政策和綜合管理權限,提高審批效能,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推動有關政策落地見效,為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創新運營機制,推廣“管委會+開發運營公司”模式。鼓勵國有企業、社會資本、第三方運營機構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有實力的開發建設主體對園區資產重組、調整優化股權結構,引入民營資本參與園區運營或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包干經營。創新合作機制,推動“飛地園區”發展。依托國家級、省級工業園區,深化與山東、天津、福建和央企的全面合作,結合“津隴共振興”“魯企走進甘肅”等活動,經開區及縣區工業園區謀劃建設“飛地園區”,持續推進“甘肅資源+東部企業”“甘肅基地+東部總部”“甘肅制造+東部研發”“甘肅產品+東部市場”等多元合作模式,實現東西合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增強工業園區發展動能。
強化要素保障,增強承載能力。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類要素強有力保障。要全面落實扶持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強化要素保障上持續用力、協同發力,不斷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大工業園區“七通一平”等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通路、供水、供氣、供電、供熱、排污、垃圾處理等公用基礎和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強化各類資金投入。將工業園區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在政府專項債券指標分配中給予重點傾斜。支持縣區申請園區基礎設施補短板國債項目。推動政銀保企常態化長效化對接,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信貸投放規模,創新推出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能力。鼓勵社會資本運用特許經營、PPP等模式,在工業園區建設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中小企業孵化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強化土地集約利用。按照國土空間規劃,確保工業園區用地計劃。落實重大項目省級統籌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政策,強化重點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用地保障。落實入園企業退出制度,嚴格清理圈而不建、圈而緩建、圈而少建項目和“僵尸企業”,及時收回土地“騰籠換鳥”,進行二次開發,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
作者分別為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省電工技術學會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