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5-24
- 點擊:52
- 來源:甘肅日報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本文攝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張子恒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張子恒
鳳椒的椒穗開成了堆,兩當縣左家鄉左家村鳳椒園里羅小利干得很起勁,“去年我家的花椒產了1600斤,每斤批發價38.5元,由于品質好,今年很早就有客商聯系預定了,目前花椒長勢良好,肯定會豐收。”
近年來,兩當縣從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相對較多的實際出發,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地下有藥、地上有果、林中有雞、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魚、四季有花、村里有客”的“八有”山地立體農業新模式,走出了一條符合兩當縣域實際的產業發展新路子,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彩的圖景日漸成型。
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融合發展
村莊美麗,生活悠閑。行走在兩當縣泰山鄉,村畔鄉道隨處可以看見散養的雞鴨,即使溝壑的邊緣也移栽了核桃樹、花椒樹,樹下還套種了豬苓、天麻。
泰山鄉結合鄉情實際,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產業,先后建成了生態放養雞示范點、靈芝種植基地、板栗采摘體驗園、千畝紫斑牡丹園、香林等中蜂養殖示范點、雙河村冷水魚養殖場、同心村蜜環菌加工廠。今年,在推動合作社種植靈芝的基礎上,又開發出靈芝破壁孢子粉、靈芝孢子油、靈芝切片、靈芝白茶等,實現了由初級農產品向農業加工類產品的轉變,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條,增加了產品附加值。
除此之外,蜜環菌加工廠項目也在順利推進。這些產業鏈條的延伸,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更多“家門口”就業崗位,群眾受益面全線提升。
據了解,泰山鄉同心村蜜環菌加工廠年產蜜環菌可達10萬瓶,預計年銷售收入40余萬元,實現利潤20萬余元;冷水魚養殖場養殖魚苗1.7萬余尾,可出售成品魚6000余斤,實現產值20余萬元。靈芝觀光體驗園通過線上線下銷售靈芝類產品1000余份45萬余元,冷水魚莊農家樂實現收入10萬余元,張胡苑農家客棧收入1.5萬余元,興桃村休閑吧、手工藝體驗館營收3萬余元,帶動全鄉銷售本地農特產品240萬元。
整合優勢產業?助農增收致富
羅小利(右)向林果專家學習花椒管理技術。
“結合戚家村大坡組高速公路棄渣場有利條件,我們大力發展短平快的食用菌產業。經過近年來逐步發展,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包裝、營銷于一體的產業發展鏈條,有效促進村集體增收、群眾致富?!逼菁掖宕逯Р繒浌饦s說起村里的產業情況如數家珍。
今年,兩當縣城關鎮戚家村發展產業勢頭強勁。建成香菇、羊肚菌輪作“一棚雙菌”大棚65座,種植羊肚菌25.5畝,香菇13萬袋;新植核桃樹8500株,花椒樹8300株,全村核桃樹、花椒樹人均擁有量突破120株。按照“能養盡養”的原則,發展生態放養蛋雞養殖18戶3200羽;以“房前屋后”的方式養殖發展中華蜂300余箱;建成中藥材和生態放養雞融合發展基地1處,種植適宜大坡溝山地條件的中藥材連翹、柴胡、亳菊等500余畝;發展玫瑰示范種植100畝。
同時,為填補村中無客的短板,城關鎮政府與縣種子站聯合,利用村道閑置土地,在產業點沿線設計科普示范田20塊。目前已完成平整土地,種子站配備好科普示范種苗,示范田五彩斑斕,入村即入景。
“大片的油菜花海不僅為蜜蜂提供了花源,還吸引著大批的游客,‘五一’假期來兩當縣的游客讓鎮里民宿滿員了?!贝迕颀嬒忝β涤指吲d,“游客多,網上預訂的單子就沒有停下來?!饼嬒憬洜I著一家名為“竹林小院”的農家樂。除了接待游客,她還從事著當地土特產的網上銷售工作,當地的核桃、蜂蜜、羊肚菌等很受歡迎。
助推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張家鄉距離兩當縣城72公里,耕地面積6284畝,森林覆蓋率達94%以上。結合群眾居住區周邊森林面積大的優勢,鄉政府統一在距離房前屋后3公里以內、蜜源豐富、環境適宜的地點設立土蜂放養區域。放養點規劃建設了板房,并提供帳篷及太陽能發電設備等設施,引導動員養蜂戶通過“土蜂洋養,進山入溝”季節性移動式放養的方式,提高土蜂蜜的產量和質量。
按照土蜂習性及養殖要求,結合當地氣候環境及農戶養殖情況,張家鄉通過邀請技術人員、現場觀摩學習等方式,對土蜂養殖技術、安全越冬、日常管理等知識進行培訓,全鄉先后培養養蜂鄉土人才12名,群眾養蜂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院子前后放置蜂箱,周邊四季有花,樹下面散養雞隨處走動,在我們這居住生活,確實美滿幸福?!闭f這話的是興隆村村民李建廠,他是張家鄉的產業帶頭人,曾經的脫貧戶、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如今在政府幫扶引導下實現了增收致富,連他大學畢業在外就業的兒子也準備回來和父親一起發展養殖了。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張家鄉充分發揮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用,與鑫盛源合作社合作聯營,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該鄉30余畝村集體所有土地、30萬元設備等資產入股鑫盛源合作社,合作社發揮技術成熟、市場穩定優勢聯營生產食用菌,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達到村集體與合作社共贏的目標。今年,食用菌產業共投入資金120萬元,生產食用菌33萬袋。解決了脫貧戶12人務工,勞務收入24萬元,每戶年分紅1000元;季節性群眾務工約1050人,勞務收入約10.5萬元。
今年,張家鄉以地埂“鎖邊”為主,在鄉村公路沿線、空閑地塊進行全面補植補栽核桃和花椒,確保了全鄉公路沿線、產業園、示范點周邊等區域無空檔、全覆蓋。同時按照“山地立體農業”發展思路,釆取林下養殖、糧食作物套種、藥果套種等模式,發展核桃、花椒、土蜂、生態放養雞、中藥材、食用菌,基本形成了長短結合、優勢互補、立體覆蓋的農業產業結構。
目前,兩當縣走好長短結合、優勢互補、立體循環的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子,發展核桃花椒種植“雙百千萬”工程,打造農民群眾的“綠色銀行”,發展養蜂、養雞、養魚和種植藥材“三養一藥”優勢產業,構建“八有”山地立體農業新格局,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新路子,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