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6-06
- 點擊:32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記者 劉玉璽
立夏時節,群山蒼翠,綠水環繞,“兩江八河”流域草木繁盛,空氣清新,環境舒爽。文縣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為黑木耳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環境。
近日,隨著氣候漸暖,環境溫潤,正是文縣黑木耳生長的良好時期。記者走進石雞壩鎮石雞壩村,看見成片的黑木耳大棚鑲嵌在國道與白水江之間,棚內菌棒上長滿了黑黝黝、肉嘟嘟的黑木耳,宛如黑絲絨般柔軟,又似恣意綻放的花朵般充滿活力,肥厚光亮,長勢喜人,甚是好看。村民們提著桶,在菌棒之間穿梭,采摘、運輸、晾曬,喜笑顏開,呈現出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家里,真是一舉兩得?!闭趮故斓夭烧径拇迕窭蠲郎徃械绞譂M足。
近年來,文縣緊緊圍繞縣十六次黨代會確立的“六抓三強三促”工作思路及“七大奮斗目標”,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以“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始終將產業發展視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按照“長短結合、大小結合、遠近結合”的思路,依據“先找市場、再抓生產、產銷掛鉤、以銷定產”的產業發展理念,依托當地資源稟賦,科學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培育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促進農民增收,成功打造出多個助力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尤其是以黑木耳產業的發展壯大,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文縣獨特的地理資源和氣候條件,造就了黑木耳“肉厚耐嚼、韌而不硬”的卓越品質。今年,石雞壩鎮緊緊圍繞“調結構、優布局、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促增收”的發展目標,將黑木耳作為助農增收的特色產業來抓,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壯大發展引擎,助力群眾實現“短平快”增收致富。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在黨建引領下,黑木耳種植基地采用“支部+村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流轉群眾土地,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石雞壩鎮黨委書記杜欣介紹說:“這片黑木耳種植基地占地44畝,建有高標準大棚35座和晾曬棚20座。目前投放袋棒70萬袋,能吸納當地村民30多人長期務工,預計年經濟收益達105萬元?!?/p>
經營管理方面,智慧與前瞻性雙翼齊飛。據了解,該基地秉持“人不閑、棚不閑”的循環發展理念,在黑木耳采摘結束后,無縫銜接滑子菇、香菇等菌類種植,確保經濟效益持續最大化。文縣蔬菜中心主任王海鵬說:“文縣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食用菌種植。在不斷摸索過程中,我們總結出‘木耳+夏菜’‘羊肚菌+夏菜’等輪作模式,實現了資源效益最大化?!?/p>
發展產業,人才是關鍵。為給黑木耳產業發展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撐,文縣農業農村局在即墨現代農業產業園(尚德鎮尹家壩村)舉辦了全縣食用菌(木耳)產業發展專題培訓班,對全縣20個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部分村社干部、食用菌種植能人大戶、專合組織負責人等60余人進行了培訓。
石雞壩鎮木耳產業只是文縣木耳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2024年,文縣在尚德、丹堡、石雞壩、鐵樓、天池等18個鄉鎮19個村,共發展種植黑木耳585萬袋。目前,已建成“菌棒生產+基地種植+加工銷售”鏈式發展模式的文縣食用菌(木耳)產業園1個、黑木耳種植基地19個,實現了食用菌(木耳)工廠化、標準化種植。如今,黑木耳產業在文縣遍地開花,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