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6-13
- 點擊:15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萬及敏?王宇晨?尹黛?景永鵬
甘南藏族自治州,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甘肅西南部。
這里,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
2023年,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甘南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0.8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0%。
經濟發展上臺階,當地各族群眾生活面貌煥然一新。近年來,甘南州積極探索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打造優勢特色產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一幅生活美、環境優、產業興的幸福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新期待
在甘南州合作市舟曲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見到卡代時,她正俯下身子,認真填寫著一張心愿卡:我想要一個語音播報的血壓計。
“她是社區的低保戶。”社區黨委副書記丁秀琴介紹說。
卡代的家庭情況比較特殊。幾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婆婆因病在床,孩子還小,她是家中唯一的勞動力。
“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說起現在的日子,卡代露出了一絲笑容。原來,考慮到卡代家的情況后,社區第一時間幫助她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補助,幫助渡過難關。
為了方便卡代照顧家人,社區聘她為保潔員,增加家庭收入。工作中,卡代獲得了居民們的一致好評。“心思很細,又熱心腸。干活踏踏實實,邊邊角角都能被她發現。”社區聯戶長魯云安說。
日子向著陽光前行,生活也有了盼頭。這一切,離不開舟曲路社區“0941”直通車方案帶來的溫暖。
丁秀琴說,舟曲路社區是個多民族大家庭。社區居住著藏、漢、回等民族,約占總人口的60%。近年來,為進一步優化舟曲路社區服務模式,提升黨員服務城市新理念,打造社區服務城市新亮點,點亮基層服務城市新特色,社區制定打造了“0941”直通車黨建品牌方案。
“黨建引領服務群眾,通過‘0距離’方式,以社區服務中心集中辦理、入戶走訪等形式拉近服務群眾的距離,設置了藍盾行動、書香行動、圓夢行動等9大服務載體,以黨員帶動、社居互動、共建聯動、社工推動的四輪驅動模式,按內容和要求派單四支隊伍去落實開展社區相關服務和活動。最后‘1’站到點,居民反饋,根據滿意度調整服務內容。”丁秀琴說。
要把群眾的日子放在心上。近年來,甘南州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產業旺
“木耳鎮”,聞其名便可知,這里因獨特的地理條件,盛產高品質木耳。
初夏時節,正是甘南州卓尼縣木耳鎮木耳菌棒入棚掛棒的好時節,俯瞰大峪河,一座座溫室大棚星羅棋布,木耳鎮農戶紛紛搶抓農時開展木耳種植工作,全面開啟2024年木耳增收之路。
走進卓尼縣扶東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木耳種植基地,一個個白色菌棒整齊“列隊”,大家正忙碌地將菌棒掛到立體棚架垂懸的尼龍繩上,一行行、一排排的木耳菌棒首尾相連,十分壯觀。
“按件計費,多勞多得,一天能掙150元。”正在嫻熟采摘木耳的群眾張全海說,能在家門口掙錢,讓他十分滿足。
“我們租了35座大棚,菌棒基本已經全部進棚了。前幾天掛的菌棒木耳長勢非常好,今年是個豐收年。”看著棚內一排排整齊排列的菌棒,扶東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監事年旭東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群山環繞,江水相依,卓尼縣優越的生態條件,賦予了食用菌良好的生長環境。過去5年,卓尼縣依托資源稟賦,確定了以食用菌為主的“五個萬畝”產業發展格局,其中食用菌產業發展“一馬當先”。截至2023年,卓尼縣新建2000多座食用菌種植大棚,引進美石菇源、菌味生態、納朵朵等龍頭企業開展木耳產品研發、加工銷售,形成“菌棒生產+基地種植+加工銷售”鏈式發展模式,食用菌產業產值達到2.8億元,全產業鏈帶動5680戶9950名當地群眾就業,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隨著食用菌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選擇到卓尼參與這場“食用菌盛宴”。2022年,納朵朵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招商引資落地卓尼,依托食用菌產品研發迅速成為卓尼縣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
“納朵朵研發出木耳軟糖等深加工產品,在市場很受歡迎。去年我們種植了100多個大棚食用菌,今年又新增70個大棚。之所以敢大膽嘗試,是因為前期有政策扶持,而且銷路不用擔心。”公司技術總監梁國亮說,通過產品深加工,卓尼木耳遠銷全國各地,走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品質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每年木耳成熟季,都會有來自北京、廣東、湖南等地的大量客商來到卓尼。
生態興
在青藏高原東端,甘南州瑪曲縣境內,奔流不息的黃河蜿蜒433公里,形成了聞名于世的“天下黃河第一彎”。
作為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瑪曲縣擁有天然草原1335萬畝、濕地562.5萬畝,水源補給量占黃河源區總徑流量的58.7%,是名副其實的“黃河之腎”“中華水塔”。
然而,受自然及人為因素影響,昔日豐茂的瑪曲草原出現草場退化等問題。
2021年起,甘南州全面啟動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總治理面積63.45萬畝。
“瑪曲縣地處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氣候寒冷、植物生長期短、自然條件嚴酷等原因,治理難度大。”瑪曲縣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辦科員馬春林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試驗、示范和總結,瑪曲縣探索出了“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質改良+人工種草+圍欄”的模式。
在距離瑪曲黃河大橋不遠的“2023年度瑪曲縣沙化草地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現場,相連成片的草方格中,一株又一株高原柳迎風挺立,與早熟禾、垂穗披堿草等牧草一同將沙土牢牢鎖在黃河岸邊。
“這里是沙化治理點?”面對記者的疑問,馬春林拿著一本圖冊介紹:“你看,這是治理前后對比圖,參照物就是那座黃河大橋。”
如果不是兩張照片取景完全一致,很難想象眼前這片草場以前是一片沙灘。“這地方曾是高達10余米的沙丘。去年我們通過整治沙丘、覆土種植灌木和草種,實現了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減少了入黃泥沙量。”馬春林說。
為進一步保護草原,瑪曲縣建立起“縣、場、站、護林員”四級林草管護體制,聘用生態護林員1350人、草原管護員80人,覆蓋所有行政村。護林員仁青自從2022年成為草原管護員,700畝的牧場,他每天都要巡護一遍,風雨無阻。說起草原,他滿含深情:“草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保護草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數據顯示,瑪曲縣截至目前已累計治理沙化土地37.19萬畝,治理“黑土灘”型退化草地122.52萬畝,草原植被蓋度達98.4%。當地土地持續沙化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沙化面積不再增加,趨于穩定狀態。
流動沙丘披上綠裝,沙化草地蓋上綠毯,道路兩旁掀起綠浪……站在瑪曲黃河大橋極目遠眺,綠意盎然、草木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