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6-18
- 點擊:9
- 來源:張掖日報
據張掖日報報道?今年,肅南縣堅持黨建引領,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圍繞村級集體經濟“提標倍增”,因地制宜打好“項目整合、公司聯動、組團發展”的組合拳,持續發揮“1+1>2”的協同效應,攜手開啟鄉村振興致富門。
整合項目破“單兵作戰”之困。始終將村級集體經濟增收作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重點工程,針對全縣農牧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單一扶持項目資金帶動效益不好、資源資產開發力量分散等問題,以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采取“強村帶弱村、村村互幫襯”模式,把“飛地”抱團項目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建設中,打捆匯聚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銜接資金和中央財政扶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補助資金790余萬元,引導產業趨同的馬蹄鄉大泉溝、康樂鎮青臺子等17個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突破地域限制,“飛地”實施“光伏+養殖大棚”的農光互補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肉牛場建設項目,每年村均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左右,形成集中財力持續投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海潮效應”。
公司聯動補“低小散亂”之短。按照“產業相融、資源互補、規模適當”的思路,聚焦農牧村“沉睡”資源多、集約化不足、利用率不高的實際,祁豐藏族鄉借力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化改革,廣辟途徑、綜合施策,結合文殊、腰泉等13個農牧村資源稟賦,聯合新型經營主體及自然人共同出資1150萬元,組建東納實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搭建以強帶弱、多村聯建的協同發展平臺。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旅游活動開展、農特產品展銷、文化旅游活動服務等實體產業運營,集體經濟發展也由“坐等項目”變為在市場經濟中“主動出擊”,年內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增收3.5萬元以上,有效破解了農牧村草原補獎資金閑置、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偏低等突出問題,形成村級集體經濟“握指成拳”“抱團取暖”的聚合效應。
抱團發展達“多方共贏”之效。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著眼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區建設任務要求,以強村富民為目標,立足康樂鎮和白銀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打破原有“不同隸屬、條塊分割”布局,引導兩個鄉鎮的農牧村將資源要素整合“抱團發展”,成立康白區域文化旅游產業聯盟黨委,借助“互聯”優勢,構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同頻共振、均衡發展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格局。明花鄉依托前灘片區牧草產業黨建聯盟,按照“龍頭企業+農牧村+基地”模式,以佰盛農牧為牽引整合前灘村、灰泉子村、刺窩泉村及附近農牧村10萬畝土地進行牧草連片種植,引領前灘片區及全鄉優質牧草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將發展壯大牧草產業作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的“綠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