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8-26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王朝霞
處暑剛過,位于蘭州市安寧區的甘肅省農科院甘肅主要果樹種質資源庫,一株株桃樹、一架架葡萄、一棵棵梨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微風拂過,飄來陣陣清甜的果香。
8月24日,由省農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主辦的果樹新品種品鑒推介會在這里舉行。一個個新品種果品擺放整齊,果色鮮艷、飽滿光潤、肉質豐厚,專家們對桃育種、葡萄育種、梨育種一一詳細介紹,來自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甘肅農業大學的專家及各縣區林果種植大戶現場品鑒打分。
品種是林果業的“芯片”,也是發展林果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由于林果屬于多年生植物,培育一個新品種少則12年、多則15年以上,加上推廣到田間地頭,周期很長。“像隴蜜9號等桃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經過了20多年,現已在全省大面積種植。如今,我們一系列的果樹新品種不斷得到推廣應用,服務全省林果產業發展。”林果花卉研究所所長王鴻研究員說。
果實碩大,清香撲鼻。“這是我們選育的隴蜜17號中熟品種,果頂凸起,像壽桃,果實可在樹上掛果20天以上,風味不變。”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牛茹萱博士介紹,桃研究室歷經半個多世紀努力,成功選育了隴蜜系列普通桃、隴油桃系列油桃、隴金系列黃桃和隴蟠系列蟠桃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桃新品種,這些新品種的熟期涵蓋了從6月下旬到國慶節前的早、中、晚各個階段,豐富了甘肅省的桃品種資源。
據悉,我省桃樹栽培面積30多萬畝,年產值超過10億元,目前全省桃生產上栽培的品種有70多個,其中省農科院自主選育的品種超過四分之一,為全省桃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串串葡萄,晶瑩透亮。“這是我們培育的美紅葡萄品種,以‘紅地球’為母本,‘6-12’為父本,通過雜交選育出的中熟葡萄品種。外觀漂亮、肉質脆、汁液多……自己培育品種,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夸獎,還需要大家伙來品鑒。”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郝燕研究員,從西北農林大學畢業后從事葡萄育種工作已27年了,講起葡萄育種如數家珍。
來自永靖縣劉家峽鎮城北新村黨委書記崔海洋,邊品嘗葡萄邊說:“我們村里請了郝燕老師為首席技術顧問,指導鄉親們種植了450畝葡萄,更新了新栽培模式,引進了新品種,像這個9-1品種,抗病性強、顆粒大、酸甜可口,在果園里掛1個月不腐爛,游客們很喜歡采摘。”
好吃又好看、綠色又安全,成為甘肅省葡萄新品種選育的目標。目前,省農科院葡萄課題組在全省葡萄主產區麥積區、高臺縣、臨澤縣、敦煌市和紅古區5個示范區開展葡萄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引進鮮食葡萄新品種30多個,通過區域試驗,篩選出適宜我省發展的陽光玫瑰、蜜光、瑞都紅玫等5個新品種。特別是采用雜交技術,選育出醉人香、美紅、紫豐、嫣紅、碧玉等5個優良新品種,通過了省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總結提出了甘肅省鮮食葡萄種植適宜的“飛鳥架”“Y形架”,實現了葡萄園的省力、簡化修剪和高光效。
秋梨清香,綿綿味長。“這是我們培育的早玉梨品種,8月上旬就成熟,肉質酥脆、果味濃郁,室溫下可貯存20天,冷庫可貯藏100天以上。”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李紅旭研究員介紹,他們已收集保存各類梨種質資源223份,其中甘肅地方梨品種資源134份,已選育出優質、耐貯、抗逆性強的新品種6個。
該團隊立足我省梨生產實際,依托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等項目,針對本區域梨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共性、關鍵性問題,先后在景泰、靜寧、涼州、甘州等縣區建立梨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1個,開展了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為本區域梨產業優質高效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林果花卉研究所依托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培育出一大批適合甘肅地區的林果新品種,提高了林果產品品質,加快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更新換代,豐富了市場多樣化需求,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全省林果產業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李向東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