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8-30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馬國順通訊員楊龍
小橋悠悠,溪水潺潺,整潔的村莊、暢通的道路、精致的房前菜園映襯著鄉土氣息濃厚的村民住房……置身在張掖市甘州區三閘新村,眼前呈現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唯美畫面,“人在畫中游,畫在景中走”的“塞上江南”風情既可聽可觀,又可觸可感。
近年來,張掖市以創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為統領,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鄉村振興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圍繞“一高地四區”目標定位,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統籌抓好“五大振興”,著力拓展現代農業“六個空間”,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奮力譜寫鄉村全面振興的張掖畫卷。
“今年我家搬進了新居,用上了燃氣灶、太陽能熱水、水沖式廁所,可比以前方便多了!”正在自家小院采摘蔬菜的山丹縣花寨村村民楊學琪說,如今的花寨村污水能夠排入管網集中處理,村內路燈實現全覆蓋,村莊環境變得更加美觀大方。
在創建和美鄉村的過程中,張掖市堅持規劃先行繪藍圖,結合不同的鄉村特點、地域特征、鄉土文化,因地制宜規劃定位鄉村特色風貌,注重保留鄉土味道,挖掘優秀鄉土文化,統籌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全市511個發展類村莊規劃和“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建設規劃編制全覆蓋。充分挖掘運用本地山川、水系、植被、物產、文化、服飾等特點,對縣、鎮、村標識標牌進行統一分級設計,率先在全省建設全域導視系統609套,并啟動制定《張掖市和美鄉村促進條例》,為和美鄉村創建提供法治保障。
針對建設資金這一首要問題,張掖市調動多方力量、形成投入合力,按照“市縣配套+金融支持+社會幫扶+群眾自籌”的多元籌資機制,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用活首批1.6億元的全省鄉村發展投資基金張掖子基金和首期1.7億元的祁連綠色產業發展基金。全方位統籌各類涉農資金,破解農戶投入大、農村融資難問題,累計投入資金11.98億元,撬動企業和社會投資4.5億元,支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黑泉村黨支部書記李延亭介紹:“我們村今年搶抓生態地災搬遷項目機遇,修建高標準住房87套,每套住房政府配套項目資金10萬元,享受貼息貸款5萬元,剩余由農戶自籌,解決了農戶一次性投入大的難題,同時由政府統一配套建設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提升了鄉村建設品質。”
在具體的創建實施過程中,張掖市注重樹立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按照基礎設施集中建設、農民群眾集中安置、公共服務集中配套、特色產業集中布局等“四集中”模式,結合“八改”工程,打造產業聚集型、城鄉融合型、公路沿線型、景區依托型、傳統古村型、民俗文化型、創意創新型7類“和美鄉村”。
村莊煥然一新,帶動群眾在精神層面有了更高期盼。張掖市堅持以黨組織為引領,不斷健全和強化縣鄉村治理體系功能,推行“24字”工作法,持續推廣“民事直說”“鄰里小院議事”“村情二維碼”、獨居老人“一鍵通”等鄉村治理新模式,培育鄉村治理示范村30個,打造鄉村鄰里議事小院4700多個,形成了“敬比賽夸”等一批接地氣、有溫度的特色做法。其中,高臺縣“四級七天”調解法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突出甘州區塞上江南風韻的甘州水韻雙堡、突出臨澤戈壁水鄉風格的臨澤花田鄉居、凸顯高臺現代綠洲農業新村特點的高臺弱水蒹葭景區、展示山丹萬馬奔騰元素的山丹焉支小院、融合民樂簡式漢明清古建古貌的民樂臨松裕苑等33個示范性特色鄉村已陸續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