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6-11
- 點擊:22
- 來源:甘肅日報
城市是經濟、政治、社會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明確了城市發展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發展規律,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以及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領會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科學方法,統籌“三大結構、三大環節、三大動力、三大布局、三大主體”,努力實施好強省會行動,建設好人民滿意的現代化新型城市。
“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城市結構內容復雜、要素眾多,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空間,體現城市量級的是規模,而支撐城市生存發展質量的則是產業。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能否形成符合當地實際、體現資源稟賦、突出文化特色、順應市民習俗的空間結構、規模結構、產業結構,關系著城市發展的全局。空間具有自然地理制約性,離開自然地理條件規劃空間結構就會脫離實際;而過于拘泥自然地理條件則可能導致自束手腳。基于已有地理環境而又不被其所束縛需要戰略眼光和空間想象力,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統一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思想基礎;立足現實而不滿足現狀是確立理想空間規模的前提,有理想而不理想化則是在現狀上求突破的底線。我省在總體發展中確立的“一核三帶”空間布局順應了城市發展的規律,體現著甘肅自身的特色,而強省會的明確導向則為全省城市升級提質創造了引領條件,要進一步提升蘭州市的首位度、貢獻度和聚集度,增強省會城市的引領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力爭使其在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管理服務和營商環境改善方面發揮引領示范帶動輻射作用。城市群是國家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的重要平臺,要高度重視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與西寧等城市實現緊密鏈接、無縫銜接、精準對接,以蘭西城市群為平臺,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互補分工、基礎設施協調聯建、生態保護同向聯動、環境治理共同發力。
“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統性。”城市是由多種因素、復雜結構、特定功能和基礎環境構成的社會大系統,如果前端有缺陷和問題,那么必然在后端引發一系列問題和麻煩。眼下,幾乎所有城市共同面對的交通擁堵、空氣質量欠佳等城市病,大多是由于前端因素造成的,解決這些問題也必須從前端入手,在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上同向發力、整體治理。具體到一個城市,要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管理等多重因素來制定規劃。“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十二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城市規劃首先要在這些方面著力,體現“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務狀況是重要評判標準”,而管理和服務的剛性基礎是規劃、建設,如果規劃時忘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建設就很難體現為了人民的價值取向,管理和服務也缺少物質基礎和環境條件。因此,要在規劃理念和方法上不斷創新,增強規劃科學性、指導性。只有規劃科學合理,建設才能規范有序;建設規范有序,管理服務才能讓老百姓真正滿意。同時,規劃經過批準后要嚴格執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現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的現象。
“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提升城市發展持續性。”城市是社會發展聚集度最高的區域,特別是現代城市集各種優質社會資源于一體,是區域政治、經濟、科技、人才、金融、文化的中心。當下,我國城市發展中積累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靠改革的辦法去解決。同時,城市發展動力不足,還有科技創新不力和文化動能釋放不夠的原因。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的要求,可謂切中要害。城市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就我省發展現狀來看,重點仍然是推進規劃、建設、管理、營商環境改善、服務水平提升、增強市民生活宜居度等方面的改革。要持續推進強科技行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創新主體;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用好用活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搭建更多創新中試平臺;發揮好蘭白科技創新示范區平臺等作用。蘭州市在院士數、專利數和在校大學生數方面有一定優勢,激發各級各類人才創新活力是增強城市發展動力的重要方面,要切實發揮好我們的人才資源優勢。蘭州是黃河文化的高地,要充分發揮黃河文化的精神激勵作用,使大河奔流的進取精神、河匯百流的包容精神,進一步激發全省人民建設幸福之河、打造黃河之都的斗志。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城市兼具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城市發展要把握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系,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過去很長一個時期,我們在城市工作指導思想上不太重視人居環境建設,存在“六重六輕”問題,即重建設、輕治理,重進度、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重發展、輕保護,重地上、輕地下,重新城、輕老城。這些問題在我省、在蘭州也曾不同程度地存在,近年來有所改善但仍有提升空間。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需要我們增強城市內部布局的合理性,使住宅、商業、辦公、文化等不同功能區既相互交織、有機組合,又相對獨立、有所區別;結合環境整治、存量土地高質量再開發,逐步實現職住平衡,盡量減少城市內部不必要的人口移動;注重城市各區域之間的有效聯動,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使城市成為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美化生態的綜合功能區,使市民更好享受生產之樂、生活之美、生態之韻,提高生活質量。
“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性。”城市是政府管理、社會參與、市民生存的人群共同體,城市發展需要積極集聚、充分調動、善于運用好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集聚促進城市發展的積極因素,消解阻礙發展的消極因素,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政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別要注意加強城市精細化、人性化管理,要深入群眾了解民情、設身處地體察民意、廣開渠道匯集民智、全力以赴解除民憂。社會各方面也要立足大局、著眼全局,積極主動建設性地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發展,當好主人公。同時,充分運用好市場機制建設,管理城市,更好服務市民。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要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在共建共享過程中,政府應該從“劃槳人”轉變為“掌舵人”,同市場、企業、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務、承擔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設好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型城市,不斷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