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11-10
- 點擊:2068
- 來源:甘肅日報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旺。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新時期的易地扶貧搬遷,不僅僅是千千萬萬貧困群眾在地理位置上的遷移,亦是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建、城鄉格局的重構和社會關系的重塑。11月9日,記者就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總體情況專訪了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翟建軍。
問:“十三五”以來,我省對49.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目前總體情況進展如何?
答:“十三五”以來,省發展改革委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省負總責、市州協調、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將全省49.9萬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到生存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以易地扶貧搬遷促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鄉村振興戰略。
“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區1731個、安置住房11.43萬套,49.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搬遷入住,基本實現產業扶持全覆蓋;10.3萬戶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建檔立卡搬遷家庭實現至少1人就業;拆除舊房9萬套,占應拆舊房的95%以上。應該說,在全省各級各部門的不懈努力、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共同參與下,我們走出了一條符合甘肅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我省先后5次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會議上介紹了經驗做法。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包括我省在內的10個省份進行了通報表揚。
問:在5年時間內實施如此大規模的搬遷工程,遇到的困難可以說是前所未有,我們是如何統籌謀劃的?各級各部門又是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工作合力的?
答: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對象確定、規劃選址、項目建設、搬遷入住、拆舊復墾、后續扶持等多個工作環節,這項工作能夠在我省順利進行并提前完成任務,主要得益于四大因素。
一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新一屆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實際,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頭號工程和重中之重,省委書記林鐸、省長唐仁健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建立健全橫向到廳局、縱向到縣區的工作落實機制,細化分解產業就業、拆舊復墾、竣工驗收、社區融入等重點任務,確保目標任務到人、工作責任到人、政策兌現到人。
二是得益于各部門的齊心合力。發展改革、財政、扶貧、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人社等部門也是各司其職,統籌做好規劃編制、對象識別、任務下達、資金落實、拆舊復墾、產業就業扶持等工作,形成強大合力,并在易地扶貧搬遷領導小組的統籌推動下,一張藍圖繪到底、干到底。
三是得益于發展改革部門的凝心聚力。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強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在項目實施初期,我們圍繞“搬遷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資金如何籌、生計怎么辦、搬后如何管”等關鍵性問題,進行系統、全面的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省發展改革委建立了“黨組成員聯系市州、處室部門聯系縣區”的督導機制,領導靠前指揮,干部一線作戰,以問題為導向,采取“四不兩直”方式下到基層,去看一看房屋建設質量達不達標?老百姓滿意不滿意?后期扶貧措施跟沒跟上?政策執行到不到位?既發現問題,又幫助市縣解決問題。
四是得益于廣大干部群眾的熱情擁護和積極配合。我們廣大的搬遷群眾對黨的扶貧政策是衷心擁護的,特別是基層干部敢于負責、勇于擔當,極大地激發和凝聚了廣大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可以說,基層干部實施搬遷工作熱情高漲,搬遷群眾積極參與,戶戶稱贊黨的好政策、對黨充滿感激和感恩之情。
問:“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工作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重中之重。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工作是怎么做的?
答:我們把穩定就業作為搬遷群眾“穩得住”的主要出路,省政府出臺生產經營主體吸納貧困群眾就業獎補等一攬子政策措施,堅持“扶上馬”并“送一程”,多措并舉、拓寬渠道,著力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就業。到今年6月底,我們已經實現了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搬遷群眾每戶至少1人就業的目標。
一是強化勞務輸轉。將安置區作為開展有組織勞務輸轉服務的重點地區,通過“一對一、人盯人、點對點”等辦法,全力做好搬遷群眾勞務輸轉,今年以來,已輸轉貧困搬遷勞動力20萬人以上。
二是加強技能培訓。按照“一戶一策”要求,對有輸轉就業需求的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對有創業意愿的開展產業經營、商業營銷等創業培訓,做到因需因人施策,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的“造血功能”。比如,廣河縣通過開展中式面點、手抓羊肉、烹飪廚師等技能培訓,眾多搬遷群眾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牛肉面館、大學食堂、小餐飲店實現務工就業。
三是開發公益崗位。按照每100名搬遷群眾至少安排1個公益崗位的原則,重點保障8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區,全省共安排1.71萬貧困搬遷群眾依托公益崗位就業。
四是建設扶貧車間。在規模以上的集中安置區設立社區工廠和扶貧車間,幫助搬遷群眾特別是返鄉回流搬遷群眾實現就地就業。比如,臨夏州東鄉縣依托各類幫扶資源建成扶貧車間40個,吸納1000多名搬遷群眾就業。
同時,針對搬遷群眾搬出后原村“管不到”、現居住地“無法管”的盲點問題,在安置區共建立基層黨組織1549個,建設社區管理機構355個。充分利用基層黨組織在政策宣傳、教育培訓、文明新風引領等方面的優勢,依托社區服務機構大力組織開展戶籍管理、教育、民政、就業、法律咨詢等一站式便民服務,確保搬遷群眾遇事有人管、困難有人幫、訴求有回應。同時,在安置區以創建和諧社區、文明家庭等為切入點,定期舉辦“講村史、談變化、頌黨恩”大討論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引導活動,不斷豐富搬遷群眾的文化生活,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搬遷群眾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