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11-04
- 點擊:1455
- 來源:發改委網站
10月22日,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十四五”隴東南區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規劃范圍包括慶陽市、平涼市、天水市、隴南市、甘南州等5個市州。以下就《規劃》編制的總體考慮、時代背景、目標定位、戰略任務和落地措施等進行深入解讀。
一、《規劃》是如何編制形成的,總體上有什么把握,整體框架結構是怎樣的?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實施意見》要求,為切實做好“三級四類”規劃體系建設,保障“十四五”省級區域規劃與其他三類規劃同步推進,2019年以來,我委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充分銜接基礎上,起草并報請省政府同意了《“十四五”省級區域規劃編制清單(動態)》,會同西北師范大學開展了隴東南區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編制過程中,我委多次赴相關市州調研座談,以現場會、書面通知等形式,多次征求省直部門、相關市縣意見建議共276條,合理化建議都得到了采納,6月底通過專家評審,反復修改完善,于9月份經省政府第14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于10月22日正式印發。
《規劃》編制過程中,主要把握“四個堅持”。一是堅持上接天線,精準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政策,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兑巹潯穲猿忠粤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為統攬,準確把握隴東南區域在“一帶一路”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國家戰略中的發展定位,多次赴國家發改委等部委銜接匯報、征求意見,確保《規劃》基本框架、核心內容等符合黨中央、國務院大政方針、戰略布局和政策導向。二是堅持下接地氣,緊密對接我省發展實際和發展要求,突出甘肅特色。《規劃》立足我省發展階段、發展基礎和自身能力,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嚴格遵循全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完善區域發展布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的意見》提出的區域發展布局,充分體現鼓舞士氣和實事求是相統一。三是堅持對標對表,深入對接先進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經驗。學習長三角、珠三角、黃河流域、中西部等先進地區區域一體化經驗做法,充分借鑒成渝雙城經濟圈、 長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先進都市圈發展思路和舉措。四是堅持凝聚共識,積極對接人民期盼,廣泛聽取和吸納各方意見建議。多次召開專題座談會,邀請國內知名專家提出意見,通過不同方式聽取有關部門和相關市縣方面意見建議,真正做到了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
在《規劃》結構設置上,全文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總論,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闡述了隴東南區域發展基礎,分析研判“十四五”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提出隴東南區域“十四五”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第二部分為分論,包括第第三章至第十章,分別闡述了空間格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城鄉融合、文化旅游、生態保護、對外開放、協同機制等方面的重點任務。第三部分為結尾,包括第11章,主要強調加強組織協調、推動重點工作、營造輿論環境、實施監測評估等規劃保障內容。
二、《規劃》編制的時代背景有哪些新特征?“十四五”期間,隴東南區域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隴東南地區協同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也帶來重大發展機遇。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建“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將進一步推動隴東南地區全方位開放。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創新驅動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國家重大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國家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關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快速發展,為推動隴東南地區加快協同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協同發展隴東南地區面臨著現實挑戰和突出矛盾,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低,傳統產業比重大,缺乏新興產業集群,城鎮化水平相對滯后,人才資金外流嚴重,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水平較低,生態保護任務較重,對內對外開放程度不高,體制機制障礙亟需破除等。
三、“十四五”時期,隴東南區域的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是什么?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隴東南區域的發展定位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支撐、推動轉型發展的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促進陜甘寧川青接壤區發展的重要增長帶、連接國家重要經濟帶的重要通道、傳承華夏文明的重要文化旅游區。
“十四五”時期,隴東南區域發展目標為:經濟發展取得重要成效。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5%,生態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4%,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特色文化旅游保健養生基地、西部先進裝備制造基地、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基本形成。國土空間結構進一步優化。天水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功能得到加強,平涼、慶陽陜甘寧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設,隴南、甘南區域中心城市增長極功能和戰略支點功能更加突出。開放水平顯著提升。積極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融入“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能力不斷提高,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和物流集散地建設成效明顯,建成全省重要的商貿物流樞紐。生態保護取得重大進展。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流域綜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生態文明城市、海綿城市、綠色宜居城鎮、綠色礦山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美麗隴東南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區域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體制機制障礙顯著減少,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特色產業發展分工協作、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文化旅游康養合作發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的機制不斷完善,區域協同發展的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不斷創新。
四、“十四五”時期,建設隴東南區域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規劃》提出八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空間格局。構建“一帶一圈多增長極”的空間格局:依托平慶—天平—天隴運輸通道,連接隴海、銀西、寶中、蘭渝、成蘭等鐵路和青蘭、銀百、福銀、連霍、蘭海、十天、平綿等高速公路,構筑發達的基礎設施復合廊道;建設由天水主城區為主及甘谷、秦安、成縣、徽縣、西和、禮縣、靜寧、莊浪等組成的天水都市圈;加快建設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西平鐵路—青蘭高速公路、銀西高鐵—銀百高速公路、十天鐵路—鳳合高速公路、蘭渝鐵路—蘭海高速公路等發展軸線上的重要節點城市,統籌培育壯大發展增長極。
二是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規劃建設蘭州—定西—平涼—慶陽—延安—北京、蘭州—天水—漢中—十堰橫向大通道,加快建設蘭州(西寧)—合作—成都、中衛—平涼—天水—隴南—成都—重慶縱向大通道。以甘肅(天水)國際陸港為核心,以平涼、慶陽、隴南等區域性物流樞紐為支撐,以各縣市區集散性綜合物流園區為基礎,加快建設隴東南商貿物流樞紐體系。積極推進白龍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深入論證慶陽馬蓮河水利樞紐工程定位。持續推進慶陽、天水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全面推進“兩江一水”、涇河、渭河、馬蓮河、蒲河、葫蘆河、藉河等流域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統籌推進交通、信息、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共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營高效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三是建設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新優勢,推動農業現代化、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專業化園區為載體,重點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智能光電、數據信息、現代中(藏)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打造隴東南現代產業集群。緊扣綠色開發、深度轉化、延伸增值、循環利用,構建以平涼、慶陽為中心,輻射天水、隴南、甘南的現代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加快石油、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以綠色清潔能源為核心的特色產業鏈,形成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
四是共創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統籌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加快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將天水建設為隴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將平(涼)慶(陽)建設為陜甘寧接壤區中心城市,提升隴南甘南增長極功能,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推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開創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
五是聯合打造高品質文化旅游帶。充分發揮始祖根脈、農耕之源、岐黃故里、黃帝問道、石窟藝術、三國文化、紅色圣地等歷史遺存和文化資源多元富集優勢,結合絲綢之路、大九寨和長征等旅游線,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文化旅游品牌,推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建設歷史人文和自然山水交相輝映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傳承華夏文明的重要文化旅游區。
六是推進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圍繞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和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建設,引導人口向城鎮適度集聚,二三產業向園區集中,建立穩固的生態建設服務基地,形成集約高效發展、整體有效保護的大格局。
七是深化對內對外開放合作。以對接關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重點,持續提升甘肅(天水)國際陸港物流服務功能,深度對接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國際陸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中國(天水)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合作,拓展農產品、中醫藥和現代裝備制造等特色產業跨境電子商務合作領域,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形成區域內外聯動發展新局面。
八是建立健全協同發展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強化協作協同,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為先導,以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動為核心,逐步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要素市場一體化,大力促進隴東南協同發展。
五、“十四五”時期,如何確?!兑巹潯仿涞貙嵤┤〉脤嵭В?/span>
隴東南區域的培育和發展,必須健全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充分調動相關地區和部門積極性,廣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
一是加強組織協調。由天水市牽頭建立隴東南區域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督促落實重大事項。相關市州在本規劃印發后3個月內制定印發實施方案,形成工作合力。省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能,在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土地保障、推進行政區劃調整、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
二是推動重點工作。建立產業聯動、創新協同、通道共建、生態聯保、市場共建、服務共享等專項合作機制,分領域推進具體合作事項。健全財力保障機制,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加強規劃實施中的環境影響評價,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
三是營造輿論環境。加強隴東南協同發展宣傳報道,形成有利于推動區域發展的輿論環境??偨Y推廣區域協調發展經驗,增強公眾對隴東南協同發展的認同感,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區域一體化建設,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隴東南建設的良好氛圍。
四是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圍繞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在謀劃實施一批重要改革試點、建設一批重大發展平臺、培育一批創新載體的基礎上,把項目實施作為規劃落地的重要抓手,新建一批重大項目。省發展改革委員會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把監督貫穿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確保本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