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2-17
- 點擊:640
- 來源:發改委網站
初春的陽光照射在人們身上,已經分外溫暖。忙碌的街頭,車流、人流、物流,既熱鬧非常又井然有序,人們熟悉的“春天”回來了。
2 月 13 日至 14 日,在浙江省麗水市,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第二屆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議,現場觀摩學習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經驗,麗水、贛州、龍巖、三明、信陽、巴中、慶陽、臨沂等城市做了典型經驗交流發言。
從前交通不便的浙江麗水,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已然是紅綠融合、涌金淌銀;昔日“路隘林深苔滑”的福建三明,如今已是“路寬林茂糧豐”;淮海戰役時當地群眾用小推車載滿軍糧支前的山東臨沂,入選首批國家物流樞紐;曾窩在大山深處的四川巴中,易地扶貧搬遷實施后鄉親們有了“穩穩的幸福”;廣西百色種植的芒果香飄全國,已經沿著“一帶一路”銷往世界……
麗水處處紅綠勝景。圖為麗水市蓮都區南明湖畔市民晨練一角。趙斌/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2022年,20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萬億元、臨沂市、贛州市、龍巖市超過4000億元,龍巖市、三明市、延安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不少城市已形成了較為穩定且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集群。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讓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牽掛,“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1年,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印發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陸續出臺支持革命老區振興“N”項實施方案和“X”項專項政策,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1+N+X”政策體系建立健全。
迎著嶄新的歷史機遇,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拓展、基礎設施建設更上臺階、生態環境得到保護修復、紅色旅游迎來高質量發展,老區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做好綠色生態文章:浙西南革命老區“紅綠金”融合協調發展
作為本次現場會的承辦地,浙江省麗水市著力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變。麗水市委副書記、市長吳舜澤介紹,依托老區生態優勢,麗水以“生態+”引領打造品質農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林業產業、水經濟等五大富民強市支柱產業,構建了具有麗水特色的“山”字系品牌體系:“麗水山耕”獲評新時代區域農業品牌十年?卓越影響力品牌,產品平均溢價率超過 30%;以“麗水山景”“麗水山居”為代表的鄉村文旅產業加快發展,“麗水山居”入選 2022 全國旅游產品創新 8 大典型案例;“麗水山泉”已推出高端瓶裝水等產品,去年銷售額同比增長 8 倍。以“生態+”賦能發展半導體全鏈條、精密制造、健康醫藥、時尚產業、數字經濟等五大生態工業主導產業,五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實現“三年倍增”,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 63.7%。麗水開發區僅用三年時間引進 22 家半導體行業頭部企業,“無中生有”打造形成了半導體全產業鏈。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位于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的下南山村,離長深高速南山出口不到一公里。游客只要開車下高速公路五分鐘,就能入住“下南山”原生態度假村。下南山村整村搬遷、破繭重生的“蝶變史”,曾經的“黃泥房”變成“黃金屋”,是麗水無數紅綠生金的縮影之一。麗水實施“紅綠金”融合發展,在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新引領打造“金色”新增長極上,擁有了更多“麗水實踐”“麗水經驗”“麗水樣板”。以“紅綠金”融合發展,麗水開展并完成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試點,推進改革從“先行試點”邁向“先驗示范”。 率先發布國內首個山區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地方標準,構建市縣鄉村四級 GEP 核算體系,形成覆蓋價值核算、質量認證、生態補償、市場交易等一整套制度體系。“變現”通道初步打開,成為氣候投融資試點市、林業碳匯試點市,獲批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在全國率先探索培育“兩山合作社”“生態強村公司”等市場化運營主體,創新推出“兩山貸”等綠色金融產品,建立浙江省首個生態產品交易中心,累計完成交易 5688 宗、9.05 億元,實現了生態產品增值變現的“麗水破題”。
做好實體經濟文章:贛閩粵原中央蘇區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革命根據地……座座紅色地標,在贛閩粵三省交界處的崇山峻嶺間,矗立起彪炳史冊的豐碑。
“聚焦主導產業,打造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江西省蘇區辦副主任,贛州市委常委、副市長杜飛輪表示,江西省贛州市堅持育龍頭、建平臺,近年來共爭取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等 20 個“國字號”科創平臺落地贛州,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和中國稀土集團總部相繼落戶,填補江西無中央直屬科研院所、無央企總部的空白。實施工業倍增升級行動,持續做強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食品醫藥等“1+5+N”特色產業,2022 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總量全省第一,有色金屬和新材料產業規上營收首次突破 2000 億元。依托富硒資源,發揮富硒優勢,打造富硒品牌,贛南臍橙連續八年位居全國水果類地理標志產品價值榜首,“贛南茶油”“贛南蔬菜”等特色農業品牌持續打響,成為贛南重要的富民產業。2022 年贛州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保持江西省“第一方陣”,GDP 總量達 4524 億元,居全國城市第 62 位,比 2021 年前移 3 位。
在福建省龍巖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洋看來,老區發展根本要靠“自身骨頭長肉”,龍巖搶抓三大機遇,發揮四個優勢,重點打好五張牌,綜合經濟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2022 年龍巖全市 GDP 增長 5%、位居福建省第三位。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聚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培育形成有色金屬、文旅康養、建筑業 3 個千億級產業,重點發展“2+4”工業產業,2022 年有色金屬、機械裝備產業產值分別達 1206 億元、900 億元,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快速增長。2022 年龍巖市新羅區連續五年入選全國綜合實力、投資潛力“雙百強”區,上杭縣成為原中央蘇區縣中唯一全國百強縣。
福建三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楊興忠介紹,三明推動將生態、礦產等優勢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加快構建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堅持三次產業協同推進。穩一產,出臺推進種業振興行動二十條措施,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產量均保持全國第一。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沙縣夏茂鎮列入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優二產,加快鋼鐵與裝備制造、新型建材、高端紡織等產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67 家、“專精特新”企業 16 家。提三產,出臺加快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全市新增限上商貿企業 160 家、規上服務業企業 71 家。推動 121 個市級項目 2022 年完成投資 106.6 億元,帶動全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 600 億元以上。
做好對口合作文章: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加強對口合作聚合力
河南信陽市是勞務輸出大市,常年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達 246 萬人,其中僅在蘇州就有57萬人,這對開展蘇州、信陽對口合作奠定了特殊優勢。河南信陽市委常委、副市長李俊表示,信陽通過“走出去主動對接、請進來交流合作”等方式,成立專業人力資源公司搭建合作平臺,組織召開蘇信人力資源機構合作座談會、蘇信校企合作座談會、合作招聘會等,實現人力資源共享合作長效模式。依托對口合作共建豫東南高新區,推動制造在信陽、研發在蘇州、產銷在全國,促進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
天津、慶陽兩地結對共建,圍繞“國家所向、慶陽所需、天津所能”,充分結合天津在產業、教育、人才等方面優勢和慶陽市發展基礎,加強能源合作開發,加快數字產業發展,深化教育醫療合作,開展人才互動交流,推動津慶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甘肅慶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霍子俊說,2022 年,慶陽與天津共建產業園 9 個,引導入駐園區企業 23 家;互派掛職干部、專業技術人才 670 人,幫助 25015 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消費幫扶金額達到 9.05 億元;建設幫扶車間 51 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 2717 人。同時,天津市、甘肅省、慶陽市三方共同推動津慶產業園盡快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2022 年,慶陽全市生產總值達到 1022億元,成為甘肅除省會蘭州外首個產值過千億的地級市。
做好鄉村振興文章: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巴中是原川陜蘇區首府、四川唯一的全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2020 年全市 5 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49.9 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巴中不斷探索建立機制,著力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四川巴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文嶠介紹,通過大力挖掘紅色資源、綠色資源、特色資源,把富民產業培育作為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借力浙江金華資源,以產業發展帶動群眾穩定就業,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融入新型城鎮化。2022 年,實現 21.39 萬脫貧群眾穩定就業,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 13857 元,同比增長 13.4%。巴中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確定全市“1+3”主導產業(“1”即文旅康養首位產業,“3”即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和縣(區)“1+1”產業布局(1 個主導產業+1 個特色產業),成立 7 個鏈長辦,建立產業鏈聯席會議機制、產業鏈招商機制、產業鏈企業幫扶機制、產業鏈督查考核機制,促進主導產業集群成鏈發展。
做好特色產業文章:沂蒙革命老區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山東臨沂有百萬級經營主體、千萬級人口規模、萬億級商貿物流,有“線下”專業批發市場 123 處、從業人員 30 萬人;“線上”從業人員 17 萬人,市場交易額、物流總額達到 5710 億元、8609 億元,形成了“南有義烏、北有臨沂”的商貿格局。臨沂國際商城全面起勢,航空口岸正式開放,全貨機航線開通,海外商城、海外倉遍布全球。2022 年,臨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 5778.5 億元,在全國革命老區 20 個重點城市中,保持經濟總量、公共預算收入“雙第一”。山東省臨沂市委常委、副市長雋新陽表示,臨沂堅持以新舊動能轉換為抓手,搶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機遇,開展“量質齊升、兩年萬億”行動,奮力構建“百億企業、千億產業、萬億工業”現代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加速壯大,全市規上工業企業達到 3832 家,八大傳統產業完成產值 5497 億元,食品、冶金行業發展為千億級產業集群。創新活力持續增強,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達到 42 個,高新技術企業、科創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 1600 家、1800 家。按照“接二連三”思路,堅持“以商帶工、以工興商、工商聯動”,拓展延伸商城產業上下游鏈條,大力發展地產品制造業,商城地產品交易額達到 2295 億元。招商引資成就斐然,2022 年簽約項目 986 個、總投資 4527 億元,為老區聚勢蝶變、跨越趕超積蓄動能。
……
“革命老區不老,振興發展有力”,正如會議指出,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1+N+X”政策體系正不斷完善,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濃厚氛圍正加速形成,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強大合力正持續增強,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支持下,在各地方的共同努力下,革命老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將不斷取得新成效,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