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3-11
- 點擊:0
- 來源: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發展體育事業,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強健的體魄,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之義。新時代10年來,中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等多項高水平國際賽事,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和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中國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凝聚愛國情懷、振奮民族精神、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力量。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是支撐新時代10年中國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論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加快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新征程上以建設體育強國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論述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圍繞體育領域的若干重大關系和基本問題統籌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推動體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時代意義。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從馬克思主義中汲取理論力量,又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發展實踐,為全面開展體育工作提供了深厚的力量源泉。從發展目標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創新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從發展過程來看,體育領域改革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既全面推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各方面發展,又在各個領域緊扣重點環節進行突破,以體育競賽表演業和體育健身休閑業為主導,帶動體育產業全面發展。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論述指引全黨全國人民開創了體育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把握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息息相關的定位,把體育事業融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大格局中去謀劃,深化體育改革,更新體育理念,推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加快推進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總攬全局、銳意進取、積極創新,開創了體育發展新局面,為體育產業發展擘畫了新藍圖。我國體育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競技體育成績優異、群眾體育蓬勃發展、體育產業亮點紛呈、體育事業成就矚目。體育產業經營主體持續壯大,吸納就業人數不斷增多,以健身休閑和競賽表演為龍頭、高端制造與現代服務融合發展、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初步建立。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體育改革提供了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四五’時期,要科學研判體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創新,不斷開創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為我國體育領域的改革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實現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體育強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多未知的困難和挑戰,必須自覺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為指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圍繞推動體育改革創新發展、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提高競技體育為國爭光能力、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加強中外體育人文交流等方面統一謀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體育智慧和力量。?
二、在新時代的奮進征程中,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體育產業,推出一系列舉措培育和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新時代10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大步前行,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強勁的發展動力,不斷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
(一)產業規模不斷攀升
新時代10年來,我國體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至2021年,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水平總體大幅提升。產業總規模從9526億元增長到31175億元,年均增長14.01%;增加值從3136億元增長到12245億元,年均增長16.08%;產業增加值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0.6%上升到1.07%,凸顯出體育產業的巨大潛力。此外,我國體育經營主體也展現出強勁活力,國有體育企業改革穩步推進、民營體育企業迅速崛起、體育資本市場日益活躍。截至2021年底,全國體育產業法人單位數達到45.2萬個,比2015年增加289%。
(二)產業政策持續完善
新時代10年來,體育產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多個部門,陸續出臺多項體育產業相關政策,為體育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各省(區、市)聚焦細分領域,注重精準施策。既有直接針對體育產業、體育消費相關的政策和實施意見,也有針對冰雪產業、體育場館、健身休閑業、競賽表演業、水上運動、航空運動、山地戶外等具體業態的產業相關政策,以及金融支持等政策,政策數量多、覆蓋面廣,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支持體系日趨完善。當前,我國已基本形成宏觀政策引領、專項規劃支撐、地方政策協同的體育產業政策體系。
(三)產業質量大幅提升
新時代10年來,我國體育產業的結構和發展質量也有了大幅提升。我國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2年的34.6%上升至2021年的70.0%,越來越多的體育服務企業開始關注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探索多樣化的“互聯網+”跨界合作模式。體育服務科技化、體育用品制造服務化持續改善產業發展質量。眾多體育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如冰雪、水上、馬拉松、航空、汽摩、電子競技、騎行、露營、攀巖、登山、漂流、馬術等新興項目逐漸形成可觀規模,“體育+”助力體育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推動體衛、體旅、體教等加速融合,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產業基礎越發堅實
新時代10年來,體育產業領域改革實踐不斷深入,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基礎越發堅實。從場地設施來看,我國體育場地設施數量、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013年的169.46萬個、1.46平方米增至2022年的422.68萬個、2.62平方米。體育場地類型日趨多樣,各地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多種運動項目場地數量和占總場地數量比重持續上升,業態融合、功能多元的體育服務綜合體不斷涌現,體育場地設施呈現出從增量到增類、增質的發展趨勢。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民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體育需求不斷高漲。據統計,2022年我國7歲及以上居民中每周至少參加1次體育鍛煉的人數為67.5%,較2014年增長18.5%。體育人口的持續增長為體育消費市場擴張奠定良好基礎,全國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從2015年的1萬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1.8萬億元,人均體育消費支出由2014年的926元增長至2020年的1330.4元。
(五)產業效益日益凸顯
新時代10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在助推健康中國建設方面貢獻日益凸顯。各類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迅猛,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質量和頻次顯著提升,體育產業與康體、養老等產業的融合發展為體育健康關口前移、慢性病干預、健康促進等方面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體育產業也成為吸納就業的生力軍,截至2021年底,全國體育產業及相關產業共吸納就業718.6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343萬人,體育產業吸納就業人員占全國全部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從2012年的0.74%提高至2021年的0.96%,為增加社會就業作出了新貢獻,有效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在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方面,體育產業優勢發揮明顯,通過實施“體育扶貧工程”,推動體育工作和扶貧工作深度融合,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貢獻了體育智慧和體育力量。
(六)產業體系持續健全
新時代10年來,我國基本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健身休閑為引領,體育場館服務、體育培訓、體育用品制造、體育用品貿易等共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隨著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各省(區、市)體育產品供給質量和消費水平逐步提升,健身休閑業和競賽表演業發展勢頭良好。體育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并與相關產業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催生出體育旅游、體育康養、體育文創、體育廣告、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多種新興業態。體育旅游領域陸續推出一批體育旅游目的地、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和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積極創建海南、貴州、廣西、重慶等一批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各地區因地制宜推動冰雪、山地戶外、水上、航空、汽車自駕營地等運動項目產業發展,產業體系更加健全。
三、新征程上,我國體育產業肩負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
體育產業作為“幸福產業”、綠色產業和朝陽產業,是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推動體育產業實現更大、更活、更優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多元的體育需求,有效助推體育強國建設。
(一)推動體育制造業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自主創新,推動我國體育器械制造業加快發展”。作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制造業肩負轉型升級重任。要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鼓勵體育用品企業研發家庭化、智能化運動裝備器材,推動智能制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體育制造領域應用。鼓勵體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創建體育用品研發制造中心,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產品,支持可穿戴運動設備和智能運動裝備的研發與制造,促進體育用品制造業向價值鏈兩端延伸。支持優勢體育用品企業通過海外并購等方式“走出去”,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打造優秀國產體育品牌。
(二)促進體育服務業提質增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立足新發展階段,促進體育服務業提質增效,既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釋放服務業動力的重要舉措。要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經紀、體育培訓等服務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以健身休閑業、競賽表演業為龍頭,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支持體育場館以體為主、復合經營,完善多元功能、提升運營效益,打造觀賽、健身、消費、社交體驗新場景,同時為社會力量進入體育培訓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推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升級,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競賽表演品牌,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名城。逐步建立、完善和實施體育標準化制度,加強體育服務業質量監測,規范體育服務業發展。
(三)加快產業融合向縱深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文旅融合的思路不僅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提供了新引擎新動力,也為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要實施“體育+”行動,深化體育產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傳媒、健康、科技、養老等產業的融合,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拓展體育產業發展空間。促進體旅融合,按照《“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和《“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實施體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精品賽事和示范基地,規范和引導體育旅游示范區建設。推進體教融合,鼓勵引進專業教練員、退役運動員、體育培訓機構等為學校體育課外訓練和競賽提供指導。推動建設國家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支持各類經營主體為學校體育活動提供指導,支持社會力量推動建立社會體育俱樂部競賽、訓練和培訓體系,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深化體衛融合,建立體育與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完善國民體質監測指標體系。加強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體育全媒體”,支持培育一批體育與文化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和骨干企業。鼓勵體育與科技融合,積極推進5G、VR/AR、4K/8K超高清視頻、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鼓勵打造數字體育經濟生態。
(四)多措并舉挖掘體育消費潛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愿消費。”這為擴大內需指明了工作重點,也為挖掘釋放體育消費潛力、帶動消費市場壯大指明了前進方向。要推進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鼓勵各地通過產業引導資金適當傾斜、品牌賽事活動優先導入等方式,統籌推進體育消費試點工作。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出臺落地性強的體育消費政策,建立“政府搭臺、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常態化促消費機制。鼓勵引導居民養成體育消費習慣,圍繞青少年、女性、老年人等重點潛力消費群體及家庭消費趨勢,培育體育消費群體,針對各重點人群的消費習慣和消費需求,實現體育產品和服務的量身定制、定向推送和精準配送。釋放體育社會組織的活力,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調動群眾參與體育的積極性,增強體育消費黏性,支持通過發放體育消費券、舉辦體育消費季等方式促進體育消費。建立體育消費數據監測體系,對試點工作績效進行評估。
(五)培育壯大體育經營主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體育消費需求。”要不斷培育壯大體育經營主體,增強體育產業發展活力。引導國有體育企業做大做強,積極促進體育資源和生產要素向優質企業集中,“十四五”期間力爭培育100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品牌知名度高、國際競爭力強、行業帶動性大的體育龍頭企業。要貫徹落實小微企業在降低要素成本、加大財稅支持、優化金融服務、擴大外貿出口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在體育領域培育一批細分方向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瞪羚”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鼓勵有條件企業以單項冠軍企業為目標做強做優。支持發揮國家體育產業基地作為體育產業“國家隊”的帶頭作用,持續建立和完善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動態管理機制,推動產業基地規范、健康、高質量發展。完善體育社會組織服務事項清單,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逐步將健身休閑和競賽表演活動組織、場館服務、體育培訓等交由符合條件、運行良好的體育社會組織承擔,重點扶持一批運行良好、積極作為的基層體育組織。
(六)持續優化產業發展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為更好發揮體育產業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助推經濟增長等方面的獨特作用,需持續優化體育產業發展布局。要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緊扣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體育產業跨區域合作項目建設,鼓勵建立區域體育產業發展聯盟,實現區域間體育資源共享、制度對接、要素互補、流轉順暢、待遇互認和組織協同等良性互動。深入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區域間資源要素流動掃清體制和機制障礙,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將體育融入城市發展進程,促進區域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培育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體育城市。依托各地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布局運動項目產業,發揮特色項目優勢,帶動區域特色產業發展。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副院長 王兆紅,本文發表于《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