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5-10
- 點擊:0
- 來源: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網站
平涼有多少寶貝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2006年至今,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平涼迎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黃金時期,好消息紛至沓來:以涇川縣西王母信俗、莊浪縣“高抬”、華亭曲子戲等為代表的3項民俗民間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靈臺燈盞頭戲、靈臺皇甫謐針灸術、莊浪馬尾編荷包、崆峒區春官歌演唱、平涼剪紙、平涼紙織畫技藝、崆峒派武術、崇信隴東民歌、安口陶瓷制作技藝等29項民俗民間文化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隴東皮影、隴東地坑民宅、涇川完顏氏族文化、崆峒道教音樂等170項民俗民間文化被列入平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1人被確定為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非遺往往與現代生活有一定距離,如何讓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正是激發非遺內在活力的重要課題。這個“五一”假日,崆峒古鎮的非遺一條街熱鬧非凡,剛剛開業的平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門口,一個精細秀美的馬尾荷包吸引著群眾的眼球;步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精雕細琢的泥塑,周圍陳列著安口砂器,旁邊則是栩栩如生的平涼剪紙;二樓有釀醋、釀酒工藝和燒雞、鍋盔制作等手藝。館內展品都是“實物+圖片+簡介”全景式陳列,賦予了陳展的趣味性,增強了參觀的沉浸感。
在戲曲博物館的皮影現場表演區,只見皮影戲藝人一雙巧手調動“千軍萬馬”,兩根竹棍演繹喜怒哀樂。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秦香蓮、陳世美等皮影人物相繼登場,幕布上的皮影活靈活現,形象栩栩如生,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叫好。“我小時候就愛看皮影,感覺又讓我重回兒時的時光。剛才玩了一下皮影,這種體驗好開心。”游客郭長路說。
而在戲曲博物館另一側一個70平方米可供游客體驗的演出舞臺,不少興致盎然的游客紛紛跟著演員唱戲、合影、拍抖音、發朋友圈,忙得不亦樂乎。“看到了精彩的非遺戲曲演出,還參與到了其中,我覺得非常有趣,讓我分外著迷。”帶著孩子來體驗的市民李小龍說。當非遺戲曲、皮影融合現場體驗獲得市民青睞,厚重的文化資源滋養了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分布在城鄉的非遺傳承人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通過獨特的創意與巧思,讓老技藝更加貼近現代生活,同時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為了讓非遺真正連接現代生活,平涼多措并舉,通過建設平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非遺一條街、非遺傳習所、非遺工坊、傳統手工藝培訓室等,讓不同門類、多姿多彩的非遺技藝,擁有自己的“陣地”。這些非遺場所引導大眾在親身感悟中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人們在參與非遺活動、體驗非遺技藝、購買非遺產品的過程中,距離非遺更近了。
在非遺文化傳播方面,平涼文旅部門可謂煞費苦心——通過線下線上多元化結合的方式,推出了“非遺進校園”“跟著大師學非遺”“跟著大師學剪紙”等互動性強、體驗感豐富的活動。于是,細心的市民會發現自己常去的崆峒古鎮正有一場“崆峒笑談”等非遺演出在上演;孩子所在的校園正在進行非遺技藝講授;甚至自己常關注的平臺,也正在進行一場非遺文化的直播……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之路任重而道遠,它來自于非遺傳承人的文化自覺,非遺工作者的努力,還有每一個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天然的親近。在非遺保護進入新階段的當下,平涼市文旅局將更加科學地、系統地管理好、保護好這些遺產,使之根脈相續、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