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7-28
- 點擊:0
- 來源:中國旅游報
享有“飛天故鄉”美譽的甘肅省敦煌市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位于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界處,隸屬酒泉市,下轄9個鎮56個村、10個社區,轄區總面積2.6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萬人。敦煌市是首批對外開放旅游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在河西走廊西端布下陽關與玉門關。兩關如一對孿生兄弟,陽關居南控南道,玉門關踞北鎖北道,以南北拱衛之勢構筑起中原經略西域的雙重門戶,同時,它們是中西文明交流的門戶樞紐,見證了張騫鑿空西域的壯舉、班超屯田戍邊的傳奇,以及無數商隊駝鈴穿越千年的回響。作為古絲綢之路至今保存完好、類型完整、規模較大的關隘遺存,兩關遺址是古絲綢之路上東西交通的重要見證,對研究河西走廊的行政建制、軍事防御、交通體系、通商貿易、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陽關堪稱是人文與自然交融共生的典范。古董灘上,陽關遺址、烽燧墩臺、絲綢之路南道遺跡勾勒出漢唐關隘的雄渾輪廓;唐壽昌城遺址、漢渥洼池遺跡訴說著屯田戍邊的興衰往事;仿漢風格的陽關博物館,以4000余件文物藏品,系統呈現絲綢之路南道的軍事、商貿與民族融合史。自然奇觀在此交相輝映:戈壁大漠蒼茫壯闊,陽關綠洲如翡翠嵌于黃沙,沙生植被蜿蜒成帶,阿爾金雪山遙峙南天,海市蜃樓幻景頻現,演繹著“大漠孤煙直”的詩意與神秘。
玉門關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以“一關兩城”為核心的遺址群,承載著漢代軍事防御體系的巔峰智慧。小方盤城(玉門關)城墻高聳,馬道蜿蜒,曾見證張騫鑿空、班超定遠的英雄壯舉;大方盤城(河倉城)以“三倉并列”布局和沼澤屏障,堪稱漢代軍需倉儲的活化石;綿延的漢長城遺址與烽燧體系構建起“五里一燧、十里一墩”的立體防御網絡,完整呈現“長城連兩關”的軍事奇觀。西望羅布泊,北依草湖灘,戈壁風沙中,斷壁殘垣訴說著“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歷史蒼涼。
近年來,甘肅省敦煌市高度重視陽關玉門關旅游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將創建工作作為全市重點工作來抓,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以提升景區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先后投入3.82億元,狠抓項目優化基礎設施、緊扣細節提升服務質量,對照國家新頒布的評定標準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式”推進,積極對接協調、周周調度推進,旅游區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在具體工作中,敦煌市以詩詞長廊為文化脈絡,串聯起陽關玉門關兩大千年遺址區,形成“兩關一廊”空間格局。創新設置了陽關玉門關詩詞長廊,邀請國際著名雕塑家制作了盛世飛天、大漠駝鈴等打卡點。不斷豐富旅游區文旅業態,創新文旅產品,引入先進技術,讓游客深度沉浸式體驗文化,加快推進敦煌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出了“都尉迎賓”“胡商駝隊”等沉浸式演繹。游客可持仿制漢簡通關文牒,體驗漢唐出關儀式,沉浸感受戍邊將士的西行儀式;乘仿古戰車穿越絲路古道,參與“烽燧傳訊”實景演繹;研習漢唐服飾與屯田文化,體驗絲路拓片、漢簡書寫。同時,以科技應用活化文化,引入智慧化數字體驗項目,打造“玉門雄關,智啟千年”雄偉場面,用智慧化數字體驗為古老關隘注入科技活力。游客借助AR全景導覽眼鏡,身臨其境感受“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蒼茫意境與戍邊將士的壯懷激烈;通過智能交互地幕,踏足虛擬絲路地圖,親歷商隊往來、文書傳遞的生動圖景。這些舉措讓沉睡的歷史“活”了起來,拓展了游覽的趣味性、互動性與知識深度,使千年名關煥發出引人入勝的智慧新魅力。
經過多年持續的投資建設,陽關玉門關旅游區由漢唐歷史遺跡、大漠自然風光、生態農業觀光等景觀,構成了具有文化價值型、旅游觀光型、休閑體驗型等多類型的特色景區,先后獲得“世界地質公園”“中華詩詞研究創作基地”“全國研學旅行基地”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