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25
- 來源: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網站
當西北風掠過梯田,通渭正用夯土堡寨的斑駁、麥浪梯田的起伏和農民書法家的筆墨,書寫著另一種旅行美學。
悅心國際書畫村:筆墨飄香的隴中人家
走進這個西北小鄉村,墨香如縷,悄然彌漫在空氣里。隨處可見的小畫廊是這里的點睛之筆,畫室里的作品靜靜陳列,門口晾曬的麥子在風中輕晃,與墻上的筆墨相映成趣。在這里,藝術從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像黃土里生長的土豆般,融入日常肌理的尋常存在。
榜羅鎮會議紀念館:古槐樹下的紅色記憶
那棵古槐還記得1935年的那個秋天。如今,它的樹蔭依然庇護著這座樸素的四合院,坐在槐樹下,聽當地老人用方言講述紅軍故事,歷史從未遠去,他只是化作了這片土地上最尋常的風景。
鹿鹿山:白鹿傳說的森林劇場
秘境深處,白鹿的傳說如晨霧漫過松針,在枝葉間流轉成謎。曾有1987年的光影,將那抹靈動白影定格在鐵皮屋的寂靜角落,與蛛網、塵埃共守時光的秘密。
五月,蕎麥花海漫過坡地,鋪就鎏金舞臺;端午,風攜秦腔余韻穿林而過,似有隱形樂團在山谷間演奏;深秋,層林盡染作濃墨重彩的布景,霜葉簌簌是謝幕的掌聲。這座神山從未停歇,四季輪回皆是不重樣的自然戲劇。
華川堡:夯土城墻里的時光膠囊
觸摸那些斑駁的城墻,粗糙的質感傳遞著歲月的痕跡。12米高的土墻表面布滿了風雨侵蝕的溝壑,有些地方還能辨認出當年的炮眼和箭孔。沿著牧羊人踩出的小徑攀上堡頂,整個通渭的梯田在你腳下舒展,那些優美的曲線,是黃土高原最動人的五線譜。
華家嶺:風蝕巖層的千年駝鈴譜
手掌撫過風蝕的崖壁,沙礫般的粗糙里裹著常年罡風的力道,指腹能摸到巖層被撕開的裂紋,像大地凍裂的皮膚。烽燧殘垣蹲在嶺頭,夯土的紋路里還嵌著細碎的草籽,坍塌的缺口處,能依稀辨出當年插旗的石臼。順著被騾馬踩出淺窩的土路往上走,褲腳會沾些帶刺的沙蓬,到了嶺脊時,整面天空都壓了下來——風電塔的葉片在風里劃出銀亮的弧線,像大地繃緊的琴弦,遠處縱橫的溝壑是黃土塬寫了千年的詩行,每道褶皺里都藏著駝鈴與烽火的回聲。
秦嘉徐淑公園:詩碑石痕里的紙短情長
指尖輕觸那方詩碑,青灰色的石面帶著被時光磨洗的溫潤,斑駁的刻痕里,仿佛還能摸到兩千年前筆墨的溫度。3米高的碑體上,秦嘉《贈婦詩》的字跡已被風雨暈染得有些模糊,卻在凹陷的筆畫間,藏著當年紙短情長的喟嘆。順著嵌在綠苔里的石板路漫行,穿過幾竿疏竹便到了雙清亭下,抬眼時,整座公園的景致都在眼前鋪展——錯落的詩碑廊如展開的書卷,荷塘里的漣漪推著云影,恰似徐淑回信里那些綿長的韻腳,在黃土塬的風里輕輕搖晃。
通渭梯田:大地的抒情詩
八月的蕎麥田是金黃的織錦,成熟的麥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田間地頭飄蕩著新麥的清香。農民們戴著草帽,彎腰收割的身影點綴在金色的田野間,鐮刀劃過麥稈的沙沙聲與遠處的打麥場傳來的連枷聲交織成收獲的樂章。
最好的時刻往往不期而遇:可能是清晨書畫村老農展紙的瞬間,可能是正午古堡城墻投下的那一道陰影,也可能是黃昏時分,某個放羊老漢用樹枝在黃土上寫下的“道法自然”。通渭的美,就藏在這些未經修飾的日常里,等著你用腳步丈量,用心跳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