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1-29
- 點擊:3
- 來源:工人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工會肩負著引領工人階級跟黨走、使之成為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的使命,引導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是工會組織的政治責任。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數字時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時代背景,數字產業將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主導產業,數字人才培養亦是中國式現代化人力資源的基礎支撐。工會組織肩負著團結引導工人階級的政治責任,要順應數字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在努力建設高素質數字化勞動大軍中展現新擔當、作出新貢獻。
面向數字時代加強職工思想政治引領
數字時代不僅在技術層面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且通過數字化覆蓋,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工會要做優做強數字化宣傳引導,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到職工身邊、走進職工心里。
一是注重職工數字價值引領。數字技術擴展了信息來源渠道、傳播途徑和應用場景,要適應數字時代發展的趨勢規律,認真研究數字倫理、數字規范、數字安全教育,突出職工數字價值塑造,引導廣大職工在數字化環境下保持對國家的熱愛、對法律的敬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科學的崇尚,主動維護國家安全,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和違法行為,維護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秩序和生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是注重工會數字作品開發。以有利于廣泛組織動員職工群眾為標準,進一步強化工會宣傳和教育的數字產品開發、應用和推廣,根據不同職工群體特點,采取職工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形式和對路管用的方法,推出具有工會自身特點的數字產品,以職工能聽得懂的語言、可接觸到的渠道、能主動參與的方式,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采用啟發式、案例式等模式,提高職工思想政治引領的針對性、實效性。
三是強化工會數字陣地建設。要建立全覆蓋的工會數字陣地體系,加大工會數據、信息、知識的網絡化、數字化進程,守牢新興數字陣地;強化互聯網思維,把網上工作作為工會聯系職工、服務職工的重要平臺,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在網上亮出工會旗幟、發出工會聲音,做好正面引導,堅守輿論陣地,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增強工會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
通過數字平臺提升職工技能素質
據統計,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從2005年的2.6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5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41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正在加速融合,新業態、新模式、新領域、新賽道快速成長。工會要主動發揮各類數據平臺的功能作用,不斷加強職工數字技能提升,助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不斷深入,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國家戰略人才支撐。
一是強化數字技能培訓,豐富數字資源供給。面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需要,要創新技能培訓形式、更新培訓內容、擴大培訓覆蓋,圍繞職工數字生活、工作、學習、創新等需求,運用視頻、直播等載體形式,為廣大職工和產業工人提供數字技能教學案例、“數字工匠”講壇等數字技能培訓。發揮各級工會院校和工匠學院的作用,構建職工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長效機制。與數字產業企業共建聯合培訓基地,積極開展數字產業職工素養與能力提升活動。
二是強化數字技能競賽,搭建數字素養提升平臺。勞動和技能競賽是工會的傳統優勢、工作品牌,新時代要注入新內涵。要在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產業中開展數字化勞動競賽。在職工勞動與技能競賽中,增加包括大數據技術、數據安全演練、數字化轉型應用等數字素養與技能項目。在競賽方式上,廣泛采用“互聯網+”的新方式和新載體,最大程度擴大職工參與,讓廣大職工在比賽中學到新技能。
三是突出“數字工匠”培育,促進“數實融合”快速發展。要以智慧生產、工業互聯網、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企業一線產業工人為重點,開展“數字工匠”培育和評選活動。發揮數字經濟領域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領作用,支持創新工作室為開展職工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提供平臺場所。推動數字技能類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技術職稱的有效銜接,培育既具備本領域專業素質、又掌握數字技能的復合型“數字工匠”。
借助數字技術改進職工服務
數字時代,數據既是生產要素也是分配要素。作為生產要素,數據正在推動產業范式再造、企業戰略重塑,用數據進行設計、生產、營銷、管理成為常態;作為投入要素,數據成為全球治理的工具;作為分配要素,數據將改變分配方式和分配關系,對勞動關系也產生影響。數字化讓人們的生產生活空間在發生變化,工會服務要因應變化推進改革創新。
一是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優勢,引導更多勞動者在數字產業就業。隨著數字經濟規模的不斷壯大,數字經濟領域越來越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數字產業的從業人員比例不斷提升。工會作為職工群眾的“大學校”,具有獨特優勢,為此,要立足職能定位,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和資源共享,努力引導勞動者面向數字產業就業,積極提升勞動者數字技能,讓廣大職工成為具有數字意識、計算思維、終身學習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勞動大軍。
二是深化工會改革創新,更好維護廣大勞動者合法權益。工會組織要針對當前勞動者流動頻繁、分布不斷變化的特點,及時做出調整,既要鞏固已有的組織基礎,也要加快在新領域新群體中的組織建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創新服務模式,深入推進工會維權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實現服務面的有效覆蓋;聚焦職工培訓、就業、勞動關系、法律援助、困難幫扶和救助等重點領域,推動工會服務數字化普惠應用,線上線下共同發展、深度融合,提供智慧便捷的工會服務。
三是升級智慧工會建設,提升工會服務能力。當前,智慧工會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仍需要在已有基礎上進一步集成和升級。要加強開放共享的工會大數據平臺建設,推進工會自身各類資源數字化,健全工會數據資源目錄和責任清單,推進工會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推動工會大數據與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系實現對接,深化對公共數據的挖掘利用。要加大工會工作信息化建設統籌和系統整合力度,推進工會工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建立數字技術輔助決策機制,推動工會工作業務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強數字技術在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的運用,更加主動地做好預警和處置工作。
傅德印(作者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