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3-08
- 點擊:80
- 來源:甘肅日報
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發表重要講話,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方向、匯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我省廣大干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團結一心、勇毅前行,奮進新征程、共譜新篇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肅貢獻力量。
畫好發展“同心圓”
民革甘肅省委會副主委、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席小鴻表示,民革甘肅省委會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結合實際,利用敦煌文博會、公祭伏羲大典等文化品牌,加強隴臺交流,舉辦“中華同根·水墨情深”海峽兩岸書畫作品展等活動,對在甘臺企開展深入調研,幫助他們解決具體問題,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貢獻民革力量。
甘肅省心理咨詢師學會會長、民革甘肅省委會委員莫興邦說:“我將積極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以積極有為的姿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為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貢獻力量。”
“過去一年,省臺辦積極發揮我省獨特優勢,依托公祭伏羲大典、蘭洽會等文化、經貿活動平臺,隴臺人員交流交往日趨頻繁,經濟合作基礎更加穩固。‘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融合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省臺辦將繼續堅持守正創新,立足一域服務中央對臺工作大局,講好甘肅故事,吸引更多的臺青、臺胞、臺商來我省逐夢筑夢圓夢,積極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省臺辦主任徐妍麗說。
省臺聯干部一致表示,今后要著眼于夯實工作基礎,做好服務臺胞工作;著眼于促進心靈契合,深化兩岸民間交流融合;著眼于服務中心大局,發揮工作優勢,助力甘肅高質量發展。同時,持續錨定全國臺聯系統“西北一流、全國上游”工作目標,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為深化隴臺融合發展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用好科創“關鍵招”
“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界委員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諄諄囑托令人深受鼓舞。”蘭州市城關區政協副主席、區科技局局長郭斌說,“城關區科技局將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發展,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為目標,充分支持企業與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等重點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數字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各類創新平臺提檔升級。”
華池縣科技局局長張志毅深感重任在肩,他說:“2023年華池縣堅定不移實施強科技行動,培育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3家、創建市級農業科技示范鄉鎮2個、組建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9個,特別是持續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圍繞重點產業做足科技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張志毅表示,今年華池縣將注重協同創新,努力在調高調優產業質態上求突破,緊緊聚焦優勢產業升級和新興領域發展,深入開展科技攻關工作。
甘肅省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李毅說,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社團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發揮著“平臺型、開放型、樞紐型”學術社會組織的作用,省腐蝕與防護學會將努力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貢獻力量。
武威市涼州區科技局局長嚴瑞表示,在今后工作中,要聚焦高質量發展和創新縣區建設,以強科技行動為抓手,錨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項目精準謀劃、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技服務能力提升,著力實施科技創新“六大行動”,助推涼州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打好綠色“生態牌”
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擔負著保護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職責。甘肅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黃晨翔表示,保護區將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項資金支持和科技支撐,加大鳥類生存遷徙通道、固定投喂點、野生動物救護站等建設力度,利用“外培內訓”的方式,提高職工隊伍專業救助能力,建立一套更加科學完善、行之有效的野生動物救助體系,爭取把太子山保護區建設成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國家級示范性保護地。
甘肅農業大學鄉村振興學院常務副院長蔡立群教授說,新征程上,作為一名在高校從事環境專業的教師,自己將發揮專業所長,圍繞環境資源、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等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推進甘肅耕地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為政府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提供基礎性依據,同時積極向廣大學生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引導、解疑釋惑,凝聚共識,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高校科研力量。
“作為全省水利發展重點技術支撐單位,省水科院將聚焦全省水網規劃布局、鄉村振興供水保障、數字孿生等重點工作,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石羊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等方面,開拓創新、擔當作為,加快形成水利科技新質生產力,突破水利科研新高度,用心用情全力推動水利科研事業高質量發展。”甘肅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文說。(記者吳涵 馬穎 薛硯 安志鵬 文潔 金奉乾 洪文泉 蘇家英 于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