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3-12
- 點擊:83
- 來源:甘肅日報
3月10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昌升代表主持,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任振鶴代表,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張錦剛代表,甘肅省副省長雷思維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代表,臨夏州委副書記、州長何東代表,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黨總支書記董建新代表接受新聞媒體記者采訪,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昌升代表主持開放團組活動
記者問答
人民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2023年,甘肅省主要經濟指標表現亮眼,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4%,增速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6位。作為西部地區的欠發達省份,甘肅是如何取得這一亮眼成績的?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任振鶴代表
任振鶴代表:
首先,非常感謝人民日報長期以來對甘肅的厚愛支持,感謝廣大記者朋友長期以來對甘肅的關心幫助。去年甘肅經濟增速6.4%、增幅位居全國第6位,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也好于預期、高于全國,保持了“十四五”以來向上向好的積極態勢。這份成績單對甘肅來說,既是信心底氣,更是壓力動力。甘肅發展所取得的每一點成績,甘肅工作所取得的每一次進步,根本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懷厚愛,得益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光輝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一張藍圖繪到底地抓好習近平總書記為甘肅量身定制的“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的落實落地,也飽含著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廣大記者朋友的加油鼓勁,借此機會,向一直以來關心幫助甘肅發展的廣大新聞界的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甘肅之所以取得這份成績,我體會最深的是四個方面:
第一,心懷一份感恩,就是牢記領袖囑托,奮力追趕進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3次對甘肅面對面指導,深刻剖析甘肅“潛力和困難都比較突出、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和城鄉、區域、產業“三個不平衡”的省情特征,作出“八個著力”重要指示和“五個方面”工作要求,寄予我們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殷切期望。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就是我們的前進方向,就是我們一切工作的“綱”和“魂”。對標總書記指示要求,審示甘肅的前世今生,我們深刻感受到,新中國成立后甘肅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激勵我們勇毅前行;甘肅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特殊的區位等底蘊和優勢,支撐我們加快發展;還有2500萬隴原人民沉甸甸的熱切期盼,鞭策我們不甘落后。因此,在打贏打勝脫貧攻堅戰、撕下“苦瘠甲于天下”歷史標簽后,我們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構建“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為抓手,深入實施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行動,樹立爭先進位、追趕發展的鮮明導向,自我加壓、跳起摘桃,奮力盤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質量、增強能量、做大總量,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途中跟上全國整體步伐。總之一句話,甘肅不是落后的代名詞,甘肅不該落后,不甘落后,也不能落后,我們有信心書寫新時代“激情燃燒的歲月”。
第二,扭住一個主題,就是著眼國家所需,深耕甘肅所能。我們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高質量發展,把國家所需和甘肅所能結合起來,在全國大局中明方位、找定位,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努力做到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突出的有三點:一是在能源資源保供上為全局添彩,加快推動風光大省邁向風光強省,在“追風逐日”中實現“風光無限”。去年新增新能源裝機1200萬千瓦,總量突破5000萬千瓦,占總裝機比重61.3%、居全國第2位,“十四五”末有望突破1億千瓦,歷史性地開工了8個抽水蓄能項目,“十四五”末有望達到15個,隴電入湘工程滿負荷運行,隴電入魯工程加速建設,隴電入浙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力爭年內開工,隴電入川工程納入國家電力發展規劃。去年,我省電力外送至22個兄弟省份,其中新能源外送電量占電力總外送量的近一半。全面落實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去年煤炭產能達到1.17億噸、產量近7000萬噸,產量較三年前將近翻了一番。二是在厚植產業根基上為全局添彩,堅持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1+N+X”攻堅戰,全面推行產業鏈鏈長制,著力抓好14條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工作,培育壯大有色冶金、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7個千億級產業和8個百億級園區,工業投資增速連續3年保持在全國前列,2021年增長40.8%,2022年增長57%,去年增長30.1%,支撐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分別增長4.4%、17.6%和13.7%。三是在科技創新賦能上為全局添彩,深入實施強科技行動,釋放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平臺效應,推動無氧銅制備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像重離子加速器70%以上的原材料就是無氧銅,過去長期依靠進口,去年通過揭榜掛帥、聯合攻關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有關指標性能居世界前列。醫用重離子加速器加快向小型化發展,去年規模以上工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7.1%,科技進步貢獻率首次達到60%以上。
第三,守好一條底線,就是筑牢生態屏障,放大綠色效應。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帶,在42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除海洋、島礁之外的所有地貌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點贊甘肅,“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宛若一柄玉如意”。如意甘肅的大畫卷,就是甘肅發展的金飯碗。我們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綠色決定生死”的意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推進“三北”工程,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全力創建大熊貓、祁連山、若爾蓋3個國家公園,持續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成果,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綠色永遠成為甘肅最鮮亮的底色,也成為贏得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最深厚的依托。當前的甘肅正成為許多朋友心中的“詩和遠方”,甘南扎尕那村榮獲“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去年文旅市場火爆出圈,接待游客、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增長187.8%和312.9%,增速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恢復到2019年的104%和102.4%。如果說過去我們實現了“美麗戰勝貧困”,那么現在我們要進一步厚植綠色發展動能,實現“美麗托起幸福”。
第四,強化一種意識,就是用好多重機遇,拓寬發展空間。甘肅正處于國家重大戰略機遇疊加和自身優勢加速釋放的歷史交匯期,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國家戰略、“雙碳”戰略、區域協調發展等,都為我們帶來寶貴機遇和絕佳“風口”。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甘肅最大的機遇在于‘一帶一路’”,并要求我們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放大通道優勢,加快從“后衛”走向“前鋒”,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著力構建內外兼顧、陸海聯動、向西為主、多向并進的開放新格局。去年發運國際貨運班列增長38%,外貿出口增長3.8%、高于全國3.2個百分點,其中特色農產品出口增長18.9%,“甘味”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時,我們以開展主題教育為契機,以“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深入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攻堅突破年”行動,高水平辦好蘭洽會、文博會、藥博會等品牌節會,去年招商引資簽約金額、到位資金分別增長44.1%、41.8%,均創歷史新高,總投資410億元的浙江巨化高性能硅氟新材料項目落地甘肅,是目前全省投資體量最大的工業項目,打造了“甘浙兩頭甜”的東西協作承接產業轉移新示范,也預示著甘肅高質量發展有著更加美好的前景。
甘肅是個好地方,歷史積淀悠久綿長、文化底蘊深厚博大、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紅色血脈薪火相傳。有人說,來到甘肅就等于走遍了四分之三的中國。今天,我們也借機發出邀約,請大家和國內外朋友多來甘肅走一走、看一看,體味“黃河之濱也很美”的獨特風情,品品蘭州牛肉面的地道清香,嘗嘗手抓羊肉的別樣風味,聽聽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的千年悠長,領略如意甘肅的大美風光和無限魅力。
廣大記者朋友們,“交響絲路、如意甘肅”歡迎您的到來!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情牽災區人民,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李強總理親赴災區慰問指導,各級領導一線指揮,多方救援力量緊急馳援,災區群眾安置井然有序,在活動板房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請問甘肅在災后恢復重建階段,有哪些重點思路和重要措施?災區群眾的春季生產安排是否正常?
臨夏州委副書記、州長何東代表
何東代表:
首先,非常感謝記者和媒體朋友們對災區的關注支持。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指揮調度下,在全國各地和社會各界的傾力相助下,全州上下萬眾一心,與時間賽跑、與嚴寒斗爭,把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放在首位,迅速打贏搶險救援、轉移安置、保通保暢、板房籌建、秩序恢復“五場硬仗”,正如這位記者朋友所說的“災區群眾在活動板房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在這場偉大的斗爭中,集中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抗震救災的“中國速度”。
抗震救災平穩轉段后,我們立即成立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全面啟動災損評估、規劃編制、項目謀劃等工作。關于這次災后重建,我們總的目標就是力爭用兩年時間完成規劃三年任務,所有重建項目今年開春全面動工,學校秋季建成辦學,受災群眾國慶前搬進新居,讓每一戶受災群眾都住上安居、都有一門增收產業、都能享受舒適便捷的公共服務,使災區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恢復甚至好于災前水平,實現“重建家園、安居興業”美好愿景。
在工作思路上,突出三個方面:?一是堅持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相結合。政府主導就是發揮政府統籌引導和規劃指導作用,讓重建工作科學可行。群眾主體就是積極發動群眾,引導群眾自立自強、生產自救,體現群眾在安置方式、住房設計、產業扶持等方面的自主性。二是堅持住房安置與城鄉建設相結合。統籌災后重建與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在縣城和中心鎮規劃設計14個集中安置點,完善配套設施,搬遷安置10800戶受災群眾,創造優質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以災后重建為契機,整合優化教育、醫療、養老、市政等資源,提升城鎮的綜合承載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城市。三是堅持恢復重建與產業重構相結合。積石山縣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縣域經濟底子薄、產業發展基礎弱。因此,我們把產業重構作為一項重任,立足縣域定位謀劃發展現代農業,配套建設產業園區,打造千頭肉牛、萬只肉羊繁育中心,因地制宜推廣溫室大棚,力爭一年見效益、兩年成規模、三年大提升,確保搬遷群眾后續發展更有保障、縣域經濟發展更有質量。
在具體舉措上,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合編制規劃、精準謀劃項目。主動加強與國家發改委和省上的對接,梳理上報項目清單,配合做好災后重建規劃編制,經反饋列入我州住房、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災害防范等領域總投資130.9億元的272個項目。同時,緊跟國省步伐加快編制州級方案,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新列入8個中央預算內項目和94個產業項目,項目盤子總量達到374個、總投資174.8億元。二是緊扣時間節點、加快工作進度。緊盯“今年3月中旬重建項目全面開工、8月底完成學校重建和新建任務、9月底集中搬遷安置點建成入住”的時限要求,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加快推進手續辦理、征地拆遷、施工備料等前期工作,確保項目如期開工建成。三是嚴守建設程序、保障項目質量。嚴把設計、施工、材料質量關,加強施工圖紙審核論證,由群眾、教師擔任質量監督員,全程參與項目各環節,確保項目經得起群眾和歷史檢驗。四是保障基本生活、防止返貧致貧。高度重視因災返貧致貧問題,持續關注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及時足額落實過渡期安置補貼,加強過渡安置點服務管理,維護正常秩序和安全環境。
另外,關于災區群眾春季生產的問題,我也簡單作個解答,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狠抓春耕備耕。指導農戶制定春耕生產計劃,積極調運農膜、化肥、農藥、良種等農資,組織專技人員到受災嚴重的地區開展種植技術培訓,確保完成18.49萬畝的糧播面積和27.85萬畝的特色種植面積。同時,圍繞災后重建產業項目,加快推進前期工作,目前土地流轉已基本完成。二是狠抓牛羊產業。研究制定產業獎補政策,維修加固受損圈舍,引導農戶裝欄擴繁,壯大養殖規模。督促農業部門加快推進牛羊繁育中心建設、規模養殖場和養殖戶發展,提升牛羊產業發展水平。三是狠抓勞務就業。利用冬歇期開展勞務技能培訓7919人,落實外出務工一次性交通補助,累計輸轉勞動力2.9萬人。依托幫扶車間和新設立的625個抗震救災臨時公崗,優先吸納有返貧致貧風險的監測對象。通過本地企業招工和以工代賑等方式,多措并舉開辟就業渠道。
新華社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據我們了解,甘肅以優化營商環境、擴大招商引資為經濟發展賦能,深入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一批高質量、高科技、高端化項目落地實施,重商、親商、安商的氛圍愈加濃厚,各方看好甘肅、投資甘肅的熱度持續升溫。請介紹一下甘肅實施“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中,引進和落地大項目好項目的亮點成效和具體做法。
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張錦剛代表
張錦剛代表:
近年來,我們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積極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和優化營商環境攻堅“突破年”“提升年”行動,奮力跑出招商引資加速度、打出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群眾福祉提供堅實支撐。2023年,全省共實施省外招商引資項目4452個,到位資金5961億元、增長41.8%。今年1月份,全省新簽約項目95個、同比增長400%,簽約金額126.83億元、同比增長65.06%,為實現一季度招商引資“開門紅”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是引資質效大幅提升。全年引進“三個500強”企業99家,引進50億元以上項目22個、10億元以上大項目232個,一批高質量、高科技、高端化項目落地實施。成功舉辦2023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我省和與會客商簽訂合同項目27個,簽約金額774.26億元。??
二是產業集群加速推進。深入實施“強工業”行動,著力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新引進第二產業項目1490個。12條重點產業鏈引進資金3230億元,促進延鏈補鏈、建鏈強鏈項目集聚式發展。
三是發展動能顯著增強。一大批優質企業和重大項目落地建設,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形成固定資產投資占全部固投的49.6%,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為廣大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四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采取務實創新舉措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全省營商環境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國家發改委對我省2023年度營商環境評價綜合得分為86.86分,營商環境滿意度達到87.14%,各方看好甘肅、投資甘肅的熱度持續升溫。
具體做法可以概括為“六個突出”:
一是突出頂層設計。省委、省政府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做為事關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黨政主要領導親自研究、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連續每年年初召開全省招商引資大會。特別是今年春節后,省委、省政府立即召開全省“三抓三促”行動推進會議、全省招商引資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將抓招商、優環境作為檢驗“三抓三促”行動實效的重要標尺。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提出了7個方面、26條政策措施,明確了今后3年全省招商引資5個方面的目標任務(即:引資規模不斷擴大、招大引強成效顯著、產業集群效應顯現、帶動能力持續增強、招商機制更加健全),重點從突出主攻方向、方式創新、機制完善、政策支持、優化環境、組織保障等6個方面攻堅突破,充分發揮招商引資在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增長動能、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推動全省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
二是突出高位推動。成立由黨政“一把手”任雙組長的省市縣三級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省級領導分區域聯系全國31個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的招商工作推進機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和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同志身先士卒、親力親為抓招商。成立全省產業鏈招商專班,對省級產業鏈鏈長單位和市州、縣市區層層分解招商引資任務,建立目標明確、任務具體、職責清晰的責任鏈條,形成了全省各級各部門協調聯動、同向發力大招商招大商的生動局面。
三是突出產業承接。積極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區市開展省級專題招商推介活動,簽約合同項目金額占全部招商引資的一半以上(簽約合同項目1569個、金額5766.52億元)。加強與東西協作省市、中央企業、援甘省市企業交流合作,在我省跨區域建設“飛地園區”,高質量承接東部地區產業組團式、鏈條式、集群式轉移。
四是突出方式創新。積極拓展招商引資渠道,依托省外甘肅商會、各類協會機構設立14個省級招商引資“聯絡中心”“合作基地”,聘任21名省政協港澳委員為“甘肅省招商大使”。創新開展節會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金融招商、駐點招商、平臺經濟招商和市場潛力招商,在加快引進高技術、高成長性、高附加值企業上取得豐碩成果。
五是突出要素供給。堅持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圍繞“14+1”產業鏈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強化產業招商,加力推進全省新型工業化進程。高效配置生產要素,出臺優先保障重大項目用地、用能和金融支持的系列政策措施,釋放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充分展示甘肅招商誠意。
六是突出服務保障。設立客商投訴服務熱線,推行招商引資項目專班負責、全程代辦等服務機制,全省100多個項目代辦服務實體化運作機構,提前介入、主動幫辦代辦審批手續。實行領導干部“六必訪”、重大項目省級領導包抓聯、“白名單”等工作制度,提供全天候、全流程、全鏈條、全周期的服務。推動化解全省重大項目遺留問題,依法依規受理處置企業投訴,保障企業合法權益。
各位朋友們,甘肅正處于國家重大戰略機遇疊加和自身優勢加速釋放的歷史交匯期,熱情好客的隴原兒女歡迎大家到這片神奇壯美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隴原大地的瑰麗和厚重。
光明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近年來,甘肅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扎實推進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治山增綠、防沙治沙等重大工程建設,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大美甘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甘肅省作為西部重要的生態大省,在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美麗甘肅,不斷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等方面有什么新的舉措,新的部署安排?
甘肅省副省長雷思維代表?
雷思維代表:
感謝《光明日報》記者的提問!也借此機會,向光明日報等新聞媒體界的朋友和社會各界各方面長期以來對甘肅生態文明建設的關心關注和幫助指導,表示衷心感謝!
剛才這位記者朋友提的問題特別好也十分重要。大家知道,甘肅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是阻擋騰格里、巴丹吉林、庫姆塔格沙漠匯合南移的生態屏障區,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甘肅生態文明建設,囑咐我們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牢記“國之大者”,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來推動實施,始終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松勁。去年,甘肅省委全會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統籌打好“綠色轉型整體戰、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修復系統戰、國土綠化持久戰、治水興水升級戰、防沙治沙陣地戰、環境安全保衛戰”等七大戰役,就進一步加強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系統全面的安排部署。經過這些年不懈努力,甘肅省污染防治攻堅戰連續兩年考核結果為優秀等級,黃河流域生態功能出現積極變化,長江流域水源涵養功能明顯增強,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黃河之濱越發壯美,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去年底,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印發后,省委、省政府及時組織制定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甘肅建設的實施意見》,聚焦目標路徑、重點任務、關鍵環節提出了細化舉措,繪制出了美麗甘肅建設的路線圖、施工圖,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的甘肅篇章。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緊盯重點行業,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開展重污染天氣防控、臭氧、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緊盯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四類污染源,高質量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緊盯重點流域,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圍繞黃河甘肅段生態功能,推進實施一批重點污染防治工程,全面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推進重點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實現水質斷面消劣,打好飲用水安全保障保衛戰。緊盯風險防控,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實施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統籌推進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有效防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同時,還要緊盯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切實增強群眾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著力筑牢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治理保護,深入落實黃河國家戰略,下大力氣開展水源涵養、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抓好流域水土保持。實現祁連山生態環境常態化監管,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建成“天空地”、全方位、全天候監測體系,實現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協調一致、監督有力、執法高效。推進“三北”工程,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打好國土綠化持久戰和防沙治沙陣地戰。推進國家公園建設,提升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質效,力爭祁連山國家公園早日設立,積極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
三、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
甘肅風能、光能資源可開發量分別位居全國第四、第五位,具備基地化、規模化、一體化開發的優越條件。充分發揮獨特資源稟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一要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項目,優化能源結構,在全省特別是河西走廊,創新實踐“新能源+治沙”“新能源+農牧業”“新能源+生態修復”模式,以新能源的高質量發展為國家能源安全貢獻甘肅力量。二要大力發展綠色交通運輸,推進“公轉鐵”,加快工礦企業、工業園區、空港陸港、煤炭基地等鐵路專用線建設和鐵路集疏運支線建設。三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大力推進石油化工、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謀劃布局氫能與新型儲能、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加快清潔生產支撐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四、探索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甘肅實踐示范樣板,展現西部壯美風貌
以深入推進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和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為重點,強化河湖水域及其緩沖帶保護修復,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建立健全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持續推進河湖清漂和清廢行動,努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河湖;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整體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品質提升;以集中整治影響城鄉風貌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的美麗城市;統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體,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五、健全完善政策制度體系,為美麗甘肅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長江保護法》《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等已頒布的法律法規,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立足甘肅功能定位,建立健全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地方法律法規體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補償制度,深化科技協同創新,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和高層次生態環境科技人才工程,以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助推甘肅高質量發展。
中國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敦煌研究院時強調,要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請問近年來,甘肅省圍繞“典范”“高地”建設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效???
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代表
汪萬福代表:
近年來,我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始終堅持把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各項工作的統攬和主線,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傳承弘揚敦煌文化《實施意見》,與國家文物局簽訂省部共建敦煌研究院協議,錨定“典范”“高地”建設目標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典范”建設取得新突破。不斷提升科研平臺質量,組建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建成國內首座文物保護領域多場耦合實驗室,《石窟與土遺址保護研究》創刊發行。大力夯實基礎研究,開展5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編制技術標準13項,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獲省科技進步獎。初步建成甘肅省石窟寺監測預警平臺和安全管理平臺,實現院轄六處石窟實時監測和安防系統全面聯通。完成莫高窟290個洞窟、2.6萬平方米的數字化采集,上線“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和“數字藏經洞”。依托我院成套文物保護科研成果和高水平人才隊伍,承接了60多項國內文保項目,還走出國門為吉爾吉斯斯坦、緬甸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和中國方案。我院文物保護團隊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二、“高地”建設邁出新步伐。不斷完善敦煌學研究體系,開展6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出版《敦煌石窟全集》考古報告第二卷等學術專著90多部,發表論文560多篇,《敦煌研究》獲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13項成果獲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為堅定文化自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撐。還與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共建敦煌學研究中心、考古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提升敦煌學研究總體水平。“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邁出實質步伐,建成“敦煌遺書數據庫”。依托敦煌文博會等平臺舉辦學術會議50多場次,助力敦煌文化服務共建“一帶一路”。??
三、文化弘揚書寫新篇章。積極開展負責任的文化旅游,制定國家標準《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服務規范》和《石窟寺開放管理導則》,進一步優化旅游開放模式,推出虛擬體驗“飛天”專題游覽路線,游客參觀體驗大幅提升。不斷提高敦煌文化研究闡釋與展示傳播水平,在國內外舉辦敦煌展覽150多場次,開展“莫高學堂”研學和“敦煌文化六進”等公益活動300余場次,舉辦13場次“敦煌文化環球連線活動”,開發“云游敦煌”“敦煌歲時節令”等數字媒體品牌,推出《云賞敦煌》專題節目,持續講好敦煌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四、服務保障再上新臺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敦煌研究院人才隊伍建設,增加編制100個,163個自收自支編制納入全額財政撥款保障,引進高層次人才32人,50余人次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等國家和省部級人才計劃。近期,甘肅又印發《關于加強敦煌研究院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出臺15條“硬核”措施支撐“典范”“高地”建設。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及省直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莫高窟電網改造,正在加快推進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二期、莫高窟供水工程和敦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基地的建設。大力傳承弘揚“莫高精神”,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敦煌研究院、常書鴻、段文杰和樊錦詩“杰出貢獻獎”,樊錦詩被授予“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科技創新和敦煌學研究,持續挖掘敦煌文化價值內涵,推動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為建設文化強國、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貢獻力量!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現場提問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甘肅期間,來到渭源縣元古堆村,勉勵干部群眾“咱們一塊兒努力,勤勞致富,把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了解到,這些年元古堆村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發展產業,勤勞致富,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一步,元古堆村在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上,如何做好從“攻堅戰”到“持久戰”轉變的文章?
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黨總支書記董建新代表
董建新代表:
感謝媒體記者朋友對我們元古堆村的關心關注!
我是甘肅省渭源縣元古堆村黨總支書記董建新。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元古堆村視察,看望慰問困難群眾,作出“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的重要指示。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使全村群眾非常振奮,我們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中央和省市的支持幫助下,于2018年率先實現了脫貧,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總書記說,脫貧不是終點,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之后,我們按照總書記“五個不變”的要求,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牢防返貧底線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感覺有三個顯著變化:一是條件更好了。這幾年我們通過巷道硬化、村莊風貌改造、養老院和文化廣場改造,進一步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很多群眾家里都是水沖式廁所,用上了電磁爐、煤氣灶,過上了像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二是收入更高了。這幾年我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成了百合加工廠、羊肚菌生產基地,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477元,比2018年增加了6392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達到了100萬元。三是精氣神更足了。這幾年我們村上產業發展、村莊環境不斷變化,群眾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大的變化,每個群眾臉上都是笑容,感覺到大家勤勞致富的信心更強了,過上紅火日子的愿望更高了,創造幸福生活的勁頭更足了,2021年我們也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去年被評為省級“和美鄉村”,成為全省推進鄉村振興的典型和樣板。
今后,我們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按照“五大振興”的目標,帶領全村人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努力奮斗,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一是抓好產業振興,使群眾生活更富裕。按照“黨支部+運營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以發展鄉村旅游為核心,按照“一戶一業”的思路,帶動百合、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多元化發展,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二是抓好人才振興,使全村發展更持續。依托北京農道鄉創企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培育民宿管家、鄉廚人才和中藥材加工人才,動員村上在外人才回鄉創業。對優秀人才,推薦到企業、合作社、村“兩委”任職,使管理人才、產業能人更好發揮作用。三是抓好文化振興,使村里鄉風更文明。在省市縣各級的支持下,我們將每年組織開展“羌蕃鼓舞”“社火”“渭源花兒”等民俗文化活動,舉辦“鄉村文化旅游節”、“花兒原上半程馬拉松”等節慶賽事,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增強群眾的集體觀念,培育文明鄉風。四是抓好生態振興,使生活環境更美麗。組織全體群眾參與到鄉村建設行動中來,開展造林綠化和人居環境整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共同創造美好環境和生活條件。五是抓好組織振興,使鄉村治理更有效。作為黨總支書記,我將按照“強引領、強班子、強隊伍、強治理”的目標,和村“兩委”班子一道努力,打造戰斗堡壘,發揮好村社干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全村開展“產業示范戶”“好兒媳”“好公婆”評選,建好道德銀行、建立紅黑榜,提高動員群眾、引領發展的能力,帶領全村人民過上更加紅火的幸福生活。說一千道一萬,增加收入是關鍵。我們元古堆村會因地制宜,穩中求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