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1-07-25
- 點擊:26
- 來源:
甘政發〔2011〕84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17號)和國務院出臺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有力促進我省草原保護和建設工作,結合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重要意義
(一)落實補獎政策是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舉措。我省是全國六大牧區之一,全省擁有草原2.68億畝,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9.4%,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2.41億畝。這些草原不僅是全省面積最大的土地類型,而且是全省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長江、黃河、內陸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和補給區,是阻擋河西風沙源區沙塵、保護河西綠洲的重要生態屏障。落實補獎政策對于促進草原保護建設,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維護全省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落實補獎政策是促進農牧民增收、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草原是我省牧區幾十萬牧民生活的家園和生產資料,是草原畜牧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牧區和半農半牧區農牧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草食畜牧業是我省重點培育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全省有一半以上的農村人口依靠草畜業增加收入。落實補獎政策既可以直接增加農牧民收入,又可以加強飼草基地建設,推進農牧互補,提高草畜業效益,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
(三)落實補獎政策是促進牧區經濟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草原牧區是我省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比較落后。草原牧區也是民族宗教工作的重點地區,承擔著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任。落實補獎政策,有利于全面推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建設優質飼草料基地,改良牧區牲畜品種,發展舍飼養殖,轉變牧業生產方式,對于推動牧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富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牧區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戰略,以保護草原生態、加強草原建設、促進牧民增收為目的,以落實草原經營管理制度為基礎,以強化草原執法監督為保障,以加強草原監測為支撐,全面落實草原補獎政策,促進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增強畜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穩定提高農牧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幣勻宋本,協調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正確處理草原牧區人、畜、草的關系和牧民生產、生活、生態的關系,既要保護好草原生態,又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草原畜牧業提質增效,促進牧民收入增長,改善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構建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共贏局面,實現草原牧區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2.閉府主導,牧民自愿。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切實做好政策研究、安排部署、組織協調、監督考核等工作,廣泛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尊重牧民意愿,發揮牧民主體作用,明確牧民權利、義務和責任,全面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確保農牧民在政策落實中直接受益。
3.鼻炕基礎,健全制度。切實做好基本草原劃定、草原規范承包等各項基礎工作,為補獎政策落實創造條件。制定落實補獎政策的工作規程和管理制度,并加大落實和執法監督力度,構建補獎政策落實的長效機制。
4.狽舛ケ5祝注重公平。充分發揮補獎政策的引導促進作用,注重各區域間的合理公平,根據各地草原的面積、經濟和生態功能等情況,在與退牧還草飼料糧補助政策合理銜接的基礎上,確定符合我省實際的補獎標準。參照上年度牧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對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資金發放額度實行封頂保底,既要避免補貼過高“壘大戶”,又要防止補貼太低影響牧民生產生活。
5.泵魅吩鶉危穩步推進。明確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責任,分級落實,積極實施,穩步推進。因地制宜,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加強工作指導,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注重政策落實,確保取得實際成效。
三、政策目標和措施
(一)政策目標。通過落實補獎政策,進一步鞏固草原保護建設成果,推動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經營,落實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減輕草原放牧壓力,遏制草原退化趨勢,改善草原生態環境;調整牧草種植結構,擴大優良牧草種植基地建設,為減輕草場壓力、發展草業提供物質基礎;改良畜牧品種,開展舍飼養殖和異地育肥,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拓寬牧民增收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切實做到“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減畜不減收”。
(二)政策措施。
1.筆敵薪牧補助。對退化嚴重、不宜放牧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用中央財政下達的禁牧補助資金對實施禁牧的牧戶給予補助。5年為1個禁牧補助周期,禁牧期滿后,根據草場生態功能恢復情況,繼續實施禁牧或者轉入草畜平衡管理。根據各地的草原載畜能力、生態貢獻、收入構成、草原面積、人口數量等因素,通過測算,全省三大區域的禁牧年補助標準確定為:青藏高原區20元/畝、黃土高原區2.95元/畝、西部荒漠區2.2元/畝。
2.筆敵脅菪篤膠飩崩。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根據載畜能力合理核定載畜量的基礎上,用中央財政下達的獎勵資金對實施草畜平衡的牧戶進行獎勵。綜合考慮生態價值、載畜能力、減畜數量以及減畜后對牧民收入影響等因素,通過測算全省三大區域的草畜平衡年獎勵標準調整為:青藏高原區2.18元/畝、黃土高原區1.5元/畝、西部荒漠區1元/畝。
3.筆敵心斂萘賈植固。積極鼓勵有條件的農戶種植優良牧草,增強飼草料供給能力,并用中央財政下達的牧草良種補貼資金,按每年每畝10元的標準給農戶兌現補貼資金。省上統籌部分資金,開展退化牧草地更新、牧草品種換優、優良牧草生產基地建設等項目。
4.筆敵行竽亮賈植固。中央財政將牦牛和山羊納入補貼范圍。省上統籌使用牦牛、山羊良種補貼資金,通過引進良種,對全省牦牛、山羊進行品種改良。
5.筆敵心撩襠產資料綜合補貼。中央財政按每年每戶500元的標準,對牧民給予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省上按此要求,組織各地確定牧戶、兌現資金。
6.筆敵屑ㄐЭ己私崩。中央財政每年安排獎勵資金,依據補獎政策落實的績效考核情況,對工作突出、成效顯著的省份給予資金獎勵,由地方政府統籌用于草原生態保護工作。省上依據對各市州的績效考核情況,運用中央績效考核獎勵資金,對落實工作到位、成效顯著的市州給予資金獎勵。
7.弊齪謎策銜接工作。將退牧還草飼料糧補助政策與補獎政策合理銜接,把退牧還草工程禁牧區牧民享受的飼料糧補助轉為享受禁牧補助,把退牧還草工程休牧區牧民享受的飼料糧補助轉為享受草畜平衡獎勵。青藏高原區未到期和到期的禁牧和休牧補助以及黃土高原區未到期和到期的休牧補助,都按省上調整后的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兌現。西部荒漠區未到期的禁牧和休牧補助及黃土高原區未到期的禁牧補助,按國家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測算標準兌現;到期的禁牧和休牧補助按省上調整后的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兌現。
四、主要任務
(一)抓緊完成落實補獎政策的基礎工作。
1.奔涌旎本草原劃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的規定,將重要放牧場、用于畜牧業生產的人工草地以及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草原等劃為基本草原,實行嚴格保護。各市州、縣市區政府要盡快制定基本草原劃定實施方案,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積極組織開展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將轄區內80%以上的草原劃定為基本草原,并對基本草原實行最嚴格的保護,確保基本草原用途不改變、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基本草原劃定以后,要明確界限,設立標志,轉繪上圖,并由縣級政府予以公告,縣級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登記建檔。各縣市區的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必須于2011年12月底前完成,各市州政府要及時對轄區各縣市區的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完成情況進行檢查驗收。
2.憊娣恫菰承包經營。國家要求草原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資金按已承包到戶的草原面積發放。各市州、縣市區政府要抓緊制定規范草原承包經營實施方案,堅持權屬明確、管理規范、承包到戶、長期不變的原則,按照對牧區草場要承包到戶、分戶經營,半農半牧區和農區草場面積較大的要分戶承包經營,面積較小的要承包到戶、聯戶經營的要求,積極推進草原規范承包工作。對承包到戶或聯戶的草原要確認界限、核準面積、劃分等級和勾繪上圖。要規范并補簽草原承包經營合同,明確承包戶落實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措施、保護草原生態及基礎設施的義務和責任;實行聯戶承包的,必須在承包合同中明確聯戶成員的具體權益和責任。要及時給草原承包戶發放草原承包經營權證,草原承包經營權證由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定制、市州或縣市區政府印制、縣市區政府簽章后發放。各縣市區的草原承包工作必須在2011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各市州政府要及時對所轄各縣市區的草原承包完成情況進行全面檢查驗收。
3.奔憂坎菰基礎數據核實管理工作。各地要按照國家落實補獎政策的要求,在認真調查核實的基礎上,確定專人,切實做好牧戶基本情況,草原承包、禁牧、草畜平衡和人工種草面積,草原載畜能力、牲畜飼養數量等基礎數據的采集錄入工作,實現電子化管理,為落實補獎政策打好基礎。
(二)積極落實各項工作措施。
1.弊ソ糝貧ㄊ凳┓槳浮⒐芾戇旆ê凸ぷ鞴娉獺J∩現貧了全省落實補獎政策的總體實施方案以及基本草原劃定、草原規范承包、落實禁牧補貼、草畜平衡獎勵、牧草良種補貼、牦牛山羊補貼、草原監測等7個專項實施方案,制定了落實補獎政策的管理辦法以及補獎資金管理、禁牧管護、草畜平衡管理、人工種草項目管理、績效考核等5個專項辦法,制定了基本草原劃定、草原規范承包、草畜平衡、禁牧管理、人工草地建植等5個工作(技術)規程。各市州、縣市區也要結合實際,抓緊制定落實補獎政策的實施方案,上報省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后實施;制定落實政策的相關管理辦法和工作規程,規范有序推進政策落實工作。
2.甭涫到牧補助。全省已落實禁牧草原面積1億畝。各市州要把核定的禁牧面積、禁牧區域確定到鄉鎮、村組,并將禁牧任務分解落實到縣、鄉、村、戶,明確禁牧要求,層層簽訂禁牧管護責任書。對落實禁牧措施、實行禁牧管護的牧戶,按照省上確定的補助標準,在核實造冊、張榜公示的基礎上,通過惠農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的方式將補助資金直接發放到戶。
3.甭涫擋菪篤膠飩崩。全省禁牧區域以外的1.41億畝可利用草原都要納入草畜平衡范圍進行管理。全省草畜平衡區域的平均超載率為30.6%,超載牲畜的減畜計劃是:2011年減40%,2012年減40%,2013年減20%。各市州要結合實際,劃定草畜平衡區域,制定3年減畜計劃,將減畜任務分解落實到縣、鄉、村、戶,明確減少放牧牲畜、牧草恢復生長和草畜平衡的要求,層層簽訂草畜平衡及減畜責任書。對落實減畜任務、牧草經監測生長恢復、實現草畜平衡的牧戶,在核實造冊、張榜公示的基礎上,通過惠農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的方式,將草畜平衡獎勵資金直接發放到戶。
為避免農牧戶補獎額度過高或過低,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資金發放實行“上封頂、下保底”。封頂保底的標準由各市州政府根據實際研究確定,并報省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同意后實施。
4.甭涫的斂萘賈植固。國家核定2010年我省人工種草面積2212萬畝,各市州要將其中種植的多年生優質牧草面積確認落實到縣、鄉、村、戶,依據實際種草面積,在核實造冊、張榜公示的基礎上,通過惠農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的方式,將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戶。統籌使用部分牧草良種補貼資金,采取項目管理形式,按照合理布局、調整結構的要求,有計劃、分區域、有重點地更新現有留床牧草,推廣優良牧草品種,擴大優良牧草種植面積,建設優良牧草生產基地和防災保畜基地,增強牧草補充供給能力。項目具體由省上管理、市州審核、縣市區實施。
5.甭涫店笈I窖蛄賈植固。截至2010年底,全省牦牛存欄115.73萬頭,其中能繁母牦牛58.85萬頭,主要分布在甘南、張掖、武威等市州;山羊存欄339.15萬只,其中能繁母山羊165.52萬只,主要分布在慶陽、酒泉、白銀等市。省上統籌使用牦牛、山羊良種補貼資金,通過招標采購和養殖戶選育調配,引進種公牦牛和種公山羊,對牦牛和山羊進行品種改良。具體由省上組織實施。各地要加強工作協調和技術服務,確保項目效益充分發揮。
6.甭涫的撩襠產資料綜合補貼。國家確認我省牧業、半農半牧業縣以草原畜牧業為主要生產經營方式和收入來源的牧戶共22.1萬戶。各地要抓緊做好牧戶確認登記工作,在核實造冊、張榜公示的基礎上,通過惠農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的方式,按每年每戶500元的標準,將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戶。
7.筆敵屑ㄐЭ己私崩。按照國家實行績效考核的要求,省上要從落實補獎政策的前期準備、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實、草畜監測工作到位、補獎資金管理使用、后續產業培育等方面,對各市州落實補獎政策工作進行績效考核,確保補獎政策工作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在此基礎上,接受國家對我省落實補獎政策工作的績效考核,積極爭取國家績效考核獎勵資金。對全面完成補獎政策落實任務的市州,安排績效考核獎勵資金;對個別補獎項目任務沒有完成的市州,扣減補獎資金;對沒有完成補獎政策落實工作任務的市州,不安排績效考核獎勵資金,并予以通報批評。
五、保障措施和組織管理
(一)保障措施。
1.奔憂坎菰監測和技術服務。草原監測和技術服務是落實補獎政策的基礎。要切實加強草原監測體系建設,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合理確定和建設監測點,加強監測人員培訓,改進監測手段,創新監測方法,完善監測指標,全面開展監測工作。定點適時地完成監測任務,及時編制監測報告,發布監測信息,客觀反映草原植被恢復情況,為科學評估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實施效果提供科學依據。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草原技術服務體系,合理設置機構,加強技術力量,改進工作手段,保證工作經費,改善服務條件。各級草原技術服務部門要按照落實補獎政策的要求,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加強技術服務,開展優良牧草品種篩選、退化草原治理、劃區輪牧模式等研究工作,推廣草原鼠蟲害防控、草原補播改良、優良牧草豐產栽培等先進技術,為補獎政策落實提供技術支撐。
2.奔憂坎菰監督管理工作。草原監理工作是落實補獎政策的保障。各地要高度重視草原監理體系建設,重點市州和牧業、半農半牧業縣市區及草原面積較大的縣市區要加強草原監理機構建設,明確草原監理工作的分管領導,確定專職人員,明確工作職責任務,全面開展草原監理工作。要加快形成縣有草原監理機構、鄉有專(兼)職干部、村有牧民監督管護員的縣鄉村三級草原管護工作格局,加大對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切實保護草原生態。要在牧業和半農半牧業縣市聘用牧民監督管護員,每村1名,草原面積大的村可聘2名。要加強草原防火工作,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確保牧區安全生產和牧民生命財產安全。要加強草原征占用審批審核,對基本草原實行嚴格保護,嚴防濫征濫占草原,切實維護農牧民承包經營草原的合法權益和草原生態的安全。
3.奔憂坎菇閉策的宣傳教育。要加大補獎政策宣傳教育力度,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板報、宣傳車、培訓班、現場會等宣傳媒介和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貼近實際的宣傳教育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補獎政策的各項內容和要求,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認識,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省上對補獎政策落實的安排部署上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營造落實補獎政策的良好環境。加強對基層干部和農牧民的培訓,讓他們了解補獎政策的內容,領會補獎政策的精神實質,認識落實補獎政策的必要性,掌握草原保護建設的基本知識,提高落實補獎政策的自覺性。
4.苯餼齪寐涫擋菇閉策的業務費用和工作經費。落實補獎政策牽涉面廣、任務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各級政府要科學測算落實補獎政策的業務費用,主要包括項目規劃設計、宣傳培訓、資料證件印刷、購圖制圖、設備購置、檢查驗收、資金審計、執法檢查、科技支撐等業務支出費用,以及基本草原劃定、草原規范承包、草原監測、草原監理等工作經費,并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給予保障。村級聘用的牧民監督管護員,由地方財政安排一定的管護補助,以調動牧民參與監管的積極性。
(二)組織管理。
1.奔憂孔櫓領導。各級政府作為落實補獎政策的責任主體,要建立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省、市州、縣市區要分別成立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安排部署、政策宣傳、組織協調、指導監督等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各級政府分管領導擔任,成員由發展改革、財政、農牧、國土資源、民政、環保、統計、審計、監察、林業、公安和金融等部門的負責同志組成。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在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下開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各級農牧部門,具體負責開展各項日常工作。各市州、縣市區要及時研究解決政策落實中出現的草原承包、邊界糾紛等問題,加強政策落實中各項工作措施的風險評估,確保政策落實工作平穩到位。
2.奔憂考嘍郊觳欏=艚粑繞補獎政策落實工作的關鍵環節,采取定期檢查、適時抽查和跟蹤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政策落實方案、管理辦法和工作規程制定以及各項政策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糾正,確保補獎政策落實工作順利進行。堅持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制定考核指標,嚴格績效考核工作,切實做到賞罰分明,促進落實補獎政策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3.毖細褡式鴯芾懟R嚴肅財經紀律,嚴格執行國家補獎資金管理辦法,規范補獎資金的使用管理,嚴防擠占、挪用、截留及冒領,確保補獎資金足額兌現給牧民。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農牧部門認真編制補獎資金分配方案,設立補獎資金專賬,下設分項資金明細賬戶,分項核算,專款專用。各級審計、監察部門要加大對補獎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嚴防發生違規違紀問題。補獎資金的發放要登記造冊、張榜公示、簽名蓋章,做到手續完備,確保真正兌現到戶。
甘肅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