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2-06-20
- 點擊:17
- 來源:
甘政辦發〔2012〕158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甘肅省“十二五”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甘肅省“十二五”林下經濟發展規劃
為科學合理利用集體林地資源,加快林業和林下經濟發展,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資源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林改目標,根據《中共甘肅省委辦公廳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甘辦發〔2012〕3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形勢
(一)發展現狀。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微生物和動植物種類,進行合理種植和養殖,開展森林旅游和林下產品加工,林、農、牧立體開發,上、中、下綜合利用,長、中、短有機結合,復合經營,近期得利,長期得林,綠色、環保、健康、安全、節約、循環利用的經濟模式。
發展林下經濟具有投入少、見效快、易操作的特點,對鞏固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成果、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城鄉居民綠色消費需求、實現“興林富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傳統的摘采野生果、野生菌、山野菜和采挖野生藥材等,是林下經濟的最初表現形式,屬于農民群眾的自發行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農村家庭經濟的活躍,利用“自留山”、“責任山”等栽植林果樹、培植食用菌、種植藥材等林下經濟活動在一些地方隨之興起。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發展林下經濟引起各地政府重視,農民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的愿望強烈,參與主體逐步增多,經營機制和發展模式有所創新。據統計,至2011年底,全省從事林下經濟發展的農戶有15.33萬戶,總產值達到16.15億元。特別是涇川、合水、清水、宕昌等省列林改試點縣以種植和養殖為主的林下經濟取得明顯成效,為全省林下經濟發展探索了路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二)面臨的形勢。
截至2011年10月,全省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林地勘界確權5524.29萬畝,占應改林地面積的99.94%,其中家庭承包經營5258.07萬畝,占勘界確權面積的95.18%,有280.08萬戶農戶拿到了林權證,為林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我省集體林地面積大,地形地貌獨特,氣候復雜多樣,物種資源豐富,發展林下經濟優勢明顯,潛力雄厚,空間巨大,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盡管我省林下經濟發展前景良好,但總體上仍處于探索起步階段,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一是缺乏整體規劃。一些地方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沒有作為一項重要產業通盤考慮、統籌推進,沒有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二是產業規模偏小。參與林下經濟開發的農戶總數不多,管理水平偏低,產值總量偏少,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林下經濟發展涉及多個部門,由于缺少聯動機制,得不到必要的項目和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種苗保障、加工銷售、金融信貸等相關服務比較薄弱。四是基礎設施條件滯后。普遍存在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不配套的問題,制約了林下經濟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維護生態安全為前提,以興林富民為目標,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市場開拓為導向,以資金扶持為保障,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規劃、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加強服務,典型示范、企業帶動,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引導農民走出一條不離鄉能就業、不砍樹能致富的路子,為實現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三個翻番、六個提升、兩個接近、一個縮小”的戰略目標做貢獻。
(二)基本原則。
1.政府引導,合力推進。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要求,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同聯動,合力推進。
2.遵循規律,持續發展。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堅持生態優先,以林為主,保護第一,科學合理地利用林地資源,推動林業和林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發揮優勢,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藥則藥、宜菌則菌、宜草則草、宜畜則畜、宜禽則禽,發展適合本地特點的林下經濟,分類指導,多元發展。
4.政策優惠,加強扶持。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對林下經濟給予一定傾斜,實行“放水養魚”的政策,加強扶持,健全服務,鼓勵和支持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5.龍頭帶動,產業開發。積極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加強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生產、加工、銷售配套發展,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
6.科技創新,優質高效。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加大科技培訓和實用技術指導力度,增強林下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實現優質、高產、高效。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15年,全省從事林下經濟發展的農戶在現有基礎上達到45萬戶,占參與林改農戶的15%以上;產值在現有基礎上達到73億元;人均增收千元以上的農民達到202.5萬人;培育一批發展林下經濟的突出典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實踐中建設一支思想作風和業務技術比較過硬的林下經濟管理和科技工作隊伍,指導好林下經濟發展工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生產基地,實施品牌戰略,形成產品競爭能力;積極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林下經濟生產經營格局。為長遠發展打下更加扎實的工作基礎。
2.年度目標。
2012年:啟動實施全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的農戶達到22.75萬戶,林下經濟產值達到30.36億元,人均增收千元以上的農民達到102.36萬人。
2013年: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的農戶達到30.17萬戶,林下經濟產值達到44.57億元,人均增收千元以上的農民達到135.77萬人。
2014年: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的農戶達到37.59萬戶,林下經濟產值達到58.78億元,人均增收千元以上的農民達到169.16萬人。
2015年: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的農戶達到45萬戶以上,林下經濟產值達到73億元,人均增收千元以上的農民達到202.5萬人。
三、發展布局
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區域確定重點產業和主攻方向,堅持走多種模式發展林下經濟的路子。
(一)加強生態經濟兼用林建設。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把生態建設和產業建設結合起來,推進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生態經濟兼用型樹種,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大力加強生物質能源林、工業原料林、珍稀名貴林和休閑風景林基地建設。對疏林和雜灌林,進行補植改造,套栽經濟樹種、用材林樹種或常青樹種,優化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加快森林培育,增加森林資源總量,達到既綠化國土,又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目的。
生態經濟兼用林建設規劃表
樹 種 |
到“十二五”末面積(萬畝) |
參與農戶(萬戶) |
日本落葉松、華北落葉松、油松、泡桐、桉樹、毛白楊、新疆楊、櫟樹、刺槐、文冠果、油桐、青岡、漆樹、竹子、紅柳、檸條、紅豆杉、紫果云杉、白皮松、樟樹、鐵橡樹、五角楓、龍槐、垂爆柳等。 |
80 |
2.67 |
(二)加快發展特色林果產業。
按照不同的自然、水土、光熱、氣候條件和現有基礎,立足區域實際,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發展林果產業。隴東地區從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的實際出發,兼顧治理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大力發展適合本區域特點的林果產業;隴南地區利用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土壤富含有機質,比較濕潤的優勢,兼顧培育森林資源、促進林木增長,大力發展適合本區域特點的特色林果產業;隴中地區,立足光能較多,熱量不足,氣候干旱的實際,兼顧增加林木覆蓋、修復生態,大力發展適合本區域特點的林果產業;河西地區,利用地勢平坦,日照充足,氣候干旱,晝夜溫差大的優勢,兼顧防風治沙、節約用水,大力發展適合本區域特點的林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