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2-24
- 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地名里的甘肅】
溯源平涼地名
平涼位于陜、甘、寧三省(區)交會處,內當隴口,輔衛三秦。東接咸陽,西連定西、白銀;北靠固原,南面寶雞、天水。依隴山,傍涇渭,亙秦隴之間,踞絲綢古道。涇水滋,渭水潤,山川雄秀,人杰地靈,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史上曾經演繹了黃帝問道、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漢武西巡等流傳千古的事件?。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國主苻堅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由此得名。
地名變遷
平涼市的行政區劃歷史也極為悠久。在商周時期,今靈臺縣境的密須國、涇川縣境的共國和阮國等是最早見于記載的行政區劃。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伐義渠后,在崆峒境內置烏氏縣,為中國最早的縣之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今靜寧、莊浪兩縣屬隴西郡。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分隴西郡置天水郡。唐代,平涼地區經歷了多次行政區劃的變更,包括改郡為州、改州為郡等,反映了中國歷史上行政區劃的調整和變化?。
地名由來
東晉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前秦國主苻堅進攻前涼,取立志平定前涼國之意,在高平城(今原州區)設置平涼郡。抑或平涼地區源于平林(平林置)、平原等稱謂。以匈奴休屠人金熙為平涼太守。后前秦與東晉交戰,北逃途中的苻堅被羌族首領姚萇絞死,平涼也成為姚萇建立的后秦領地。后胡夏赫連定在平涼稱帝,勝光四年(公元431年)赫連定滅西秦,又欲渡黃河擊北涼遭吐谷渾襲擊,兵敗被俘,被送于北魏,次年被殺,胡夏亡國。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廢平涼郡,設置平涼縣。隋煬帝大業初,以原州為平涼郡、平涼縣屬原州。唐初,廢郡,復原州,平涼縣仍屬于原州。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移平涼縣于涇水之南,即今平涼市城關。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平涼縣城被唐與吐蕃的戰爭所毀。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恢復了平涼縣建制。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平涼節度使劉昌筑平涼城,從此,平涼地名和城垣得到統一。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平涼城置行渭州。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改置渭州。五代的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以安國、耀武鎮復置平涼縣。后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平涼縣由涇州改屬渭州,州與縣同廓。
北宋慶歷元年,即公元1041年,涇源路經略安撫使駐渭州。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設平涼軍及節度使領五州三軍。金朝天會九年,即公元1131年,改渭州為平涼府,領五縣。興定三年,即公元1219年,曾設置平涼行省。宋、西夏、金之間的戰爭,使平涼成為邊關重鎮,平涼代替涇州、原州,成為隴東軍政文化中心。元、明、清時代,平涼府、平涼縣治所均在平涼城。明代是平涼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為繁盛的時期,其中明代韓藩在平涼共傳11代,前后二百一十二年。
地名特點
(1)反映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平涼市的地名不僅是一個地理標識,更是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其地名背后隱藏著伏羲、軒轅黃帝、周朝先祖等中華人文始祖的活動軌跡,以及前秦國主苻堅進攻前涼的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共同塑造了平涼市地名的文化意義;例如,靈臺縣因周文王伐密筑“靈臺”祭天而得名,體現了中華農耕文明和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蘊?;崆峒山作為地名組成部分,體現了該地區深厚的道教文化和崆峒派的人文歷史。
(2)反映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平涼位于隴山東西兩麓,橫跨涇河與渭河,是關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沖,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僅影響了當地的農牧業發展,也為其地名賦予了獨特的地理特征。例如,涇川縣因地處涇河川腹地而得名,涇河是該地區的主要河流,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居民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地名中的“涇”字取自涇河,而“川”字則意味著河流流經的地帶,反映了該地區的地理特征。
(3)反映民族融合的特點
平涼其地名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而且體現了民族融合的深刻印記。平涼市的得名,與歷史上的民族交流與融合密切相關。例如,莊浪縣地名中的“莊”源自藏語,意為野牛,而“浪”譯為溝或谷,因此莊浪直譯為野牛溝或野牛谷,這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
(4)反映美好愿望
風調雨順、平安康泰是長久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用向往美好生活的詞語來命名居民點地名,是“趨吉避兇”這一傳統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例如,靜寧縣中的靜寧之名,始于元代,取平靜安寧之意,這一名稱反映了當地人民對和諧穩定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