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3-11-13
- 點擊:39
- 來源:
一、農村住房結構現狀
2012年,全省農村居民住房面積60929.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住房結構中鋼混結構房屋面積1216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1%,占農村住房總面積20%,;磚木結構22021.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3%,占農村住房總面積36.1%;磚土木結構2343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2%,占農村住房總面積38.5%。
二、加快農村住房建設的積極作用
我省農村住房結構的轉變,不但使農村面貌有了嶄新變化,而且政府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極大調動了我省農民建房的熱情,激活了農村建材市場和家庭耐用品消費量,有效擴大了農村投資和消費。
一是改變了農村環境面貌。我省在農村危房改造中,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規劃設計,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注重實用、抗震、美觀等性能。對改造戶數較多的集中建設點編制規劃,統籌協調整合道路、供水、沼氣、環保、扶貧開發、改廁等建設項目,使改造后的農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如平涼市涇川縣結合隴東文化地域特點,建成了以青磚、青瓦、白墻為主體色調風格,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突顯了隴東特色。定西市要求就近相對集中建設,達到了節約土地、保護耕地、集約建設的目的。
二是活躍了農村市場。據部門統計數據,農村危房改造項目每年拉動180億元以上農村投資和消費,政府部門每投入1元錢,能拉動農民建房和裝修的相關消費10元錢。農村危房改造項目為繁榮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活躍農村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提高了農民務工收入。農村危舊房改造及新農村建設還為農村工匠和就地務農閑散人員開拓了增收途徑。一名普通工人每天建房務工收入在100元左右,可就近解決閑散勞動力參加農村務工創收。
四是節約資源。我省在農村危舊房屋改造中,注重集約科學規劃,每年在超額完成農村住房改造任務的同時,還為農村節約了大量土地,使危舊房屋改造成為一項既利國又利民的“雙贏”工程。
三、農村住房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近幾年農村危房改造和新農村建設中,使全省農村住房結構不斷好轉。但相比全省農村人口眾多、資源貧乏、收入較低、危房改造量大面寬等現狀,全省農村住房結構持續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農村貧困面大。按部門統計數據測算,全省已改造的危舊房占全部危舊房的46%,還有相當大一部分需要改造。由于各級補助的經費有限,改造任務重,所以制約了農村住房改造的力度。
二是重度貧困的農民自籌經費能力弱。在改造中,一些特困戶、五保戶能力較弱,按照農村目前的建房實施標準,建60或者80平米的住宅需要6-8萬元,而對應的補助資金平均在1萬元以內,過高的自籌資金使一些村民無力承擔,影響了住房改造進展。
三是農村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由于部分偏遠村莊地勢偏僻,居住分散,各種基礎設施不全,對個別房屋的改造起不到推動農村發展的作用。還需要更多的資金和長遠規劃,進行整體搬遷或改造,各種配套建設及經費需求較大。
四是規劃的執行比較難。在執行規劃中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不是很高。農村建房的隨意性很大,集中連片型不是很高,影響了整體住房改造效果。
四、發展建議
一是繼續搞好政策扶持。以新農村規劃為主線,加強完善政策配套,通過農村住房改造,使農村道路、供水、沼氣、環保、扶貧開發、改廁、節能等綜合考慮,使改造后農村村容村貌整潔美觀,更上一個新層次。
二是積極籌措農村住房改造資金。除繼續爭取中央扶持項目資金、彩票公益金和地方配套資金外,加強對慈善事業、資金的籌措力度,投入農村住房改造。另外通過農村地區資源優勢,通過招商開發,對部分資金和收益投入到農村住房整體規劃建設中。
三是積極發展農村地區經濟。通過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和龍頭企業建設。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減少務農人員比重,增加農村閑散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使農民主動對老舊住房加快自愿改造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