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4-04-16
- 點擊:51
- 來源:
與4年多時間當中全省循環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績相比,要在明年按國家規劃把我省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顯然,時間更緊、任務更大,尤其是困難不少。這是日前召開的全省發展循環經濟現場會給人的深刻印象之一。
就時間而言,既無法延長也不會縮短;而任務大,是因為距離國家既定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關鍵是困難不少,而眾多困難中認識、政策和創新“三難”似乎更加突出。
常言“萬事開頭難”,其實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這個頭早開了,但頭開了并不等于認識問題已經解決,思想上也不等于完全統一。現在來看,在建立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卡脖子”節點時刻,更需要思想認識的再深化、再提高和再統一。
站在高處看,發展循環經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而要面對的嚴酷現實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傳統老路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特別明顯的是,對于我省這樣一個“兩高一資”和“資源利用水平不高”特點極為突出的省份,連續幾年投資效益呈逐年下降趨勢,投資拉動后勁已顯不足。從民生的角度來看,這種發展方式無疑就是在吃“祖宗留下的飯”,堵“眼下發展的道”,斷“子孫未來的路”。而一些地方和企業對發展循環經濟認識依然不清,囿于局部短期利益或個別鏈條利益,唯GDP的政績觀導向強烈。
事實證明,越是依賴資源的地方,發展循環經濟就越難;越是貧困落后的地方,資源依賴就越是強烈。這一觀念不徹底打破,就無法破解“兩高一資”的難題,就會坐吃山空,更無法做到永續利用、可持續發展。
深化認識、統一思想的同時,更要“破解”政策。所謂的“破解”政策,一層含義是要充分用足、用好、用活國家支持政策。國務院批準的《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中明確支持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就有10條,被稱為“金十條”。具體確定的循環經濟重點項目有72個,建議國家安排資金426億元。可從2010年至今,國家安排支持我省循環經濟的資金只有103億元。這說明我們爭取和利用這一重大政策還很不到位,許多政策利好正在“空轉”,將來甚至落空。
“破解”政策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要銜接好具體項目和優惠政策的落實,進一步完善財稅、金融、投資等政策,采取補助、獎勵、貼息等方式,使各項優惠政策及時到位,減少環節滯留、截留或挪用。不要讓真正發展循環經濟的地方和企業,感覺到政策紅利變成了“口頭紅利”,可望而不可即,從而使這些地方、企業長期望梅止渴,以致“吊足了胃口,失去了后勁”。
創新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而傳統的經濟模式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因而被稱為“線性經濟”。長期發展“線性經濟”的結果,便形成了我們腦海里太多的“線性思維”——懶于創新,形象地講就是守株待兔。
不可否認我省在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當中,取得了不少新經驗,采取了許多好做法,乃至創出了區域發展金昌模式、工業企業白銀公司模式等這樣的全國典型案例。但就整體而言,目前我省在推進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中最缺的依然是圖新求變、創新驅動。例如,單就從技術要素投入看,去年我省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48%,低于全國水平4個百分點。
其實技術創新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改革創新結合起來,推動整個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不斷創新深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中央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背景下,推動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創新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就具體而言,我們完全可以在政策措施、行政審批、市場資源配置、企業產權合作、科技體制改革、現代投融資模式、循環園區管理、補鏈延鏈招商、考核評價體系、激勵約束機制等諸多方面,針對作為,大膽作為,創新作為,使創新驅動真正成為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強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