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5-06-12
- 點擊:42
- 來源:
2014年,我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受前幾年藥材價格不斷上漲驅動,各地大力推動藥材種植,鼓勵農民種植中藥材,最終造成部分藥材產需失衡,供過于求,價格大幅下跌。
一、2014年我省中藥材市場行情
甘肅作為全國中藥材主產地之一,2014年中藥材種植面積380多萬畝,位列全國第一,面積約占全國的20%,產量90多萬噸。甘肅地產優勢品種黨參、當歸、黃芪、板藍根近五年的種植面積持續增長。
2014年全國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中藥材市場也是跌跌不休,甚至部分藥材價格高臺跳水,此輪下跌主要由三七、黨參、當歸等大宗家種品種價格大幅下跌觸發,像三七等品種價格已經攔腰砍斷,三七價格最高到達600元-700元/公斤,現在淪為120-150元/公斤,甘肅地產黨參價格從2013年的90-100元/公斤,跌為10-20多元/公斤,當歸從50多元/公斤,目前跌至20多元/公斤,黃芪由20多元/公斤跌至現在的10多元/公斤,甘草、柴胡價格相對平穩,略有降幅。這一年多,我省地產中藥材大部分價格降幅都在20%以上,其中黨參價格降幅最大,比同期下降70-80%。
二、中藥材價格下跌的原因
中藥材行情有句俗話:“三年升,三年降,不升不降又三年”。2014年我省中藥材價格下跌主要原因是:(1)市場供大于求。2009-2012年中草藥經歷了持續的價格上升期,這一輪持續的價格上漲,激發了藥農前所未有的種植積極性,很多地方政府也熱情高漲,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一些企業也把投資方向著眼于中藥材,促使產量大幅增加;(2)信息不對等。我省中藥材種植主要還是農戶個體分散行為,由于缺乏市場經驗,什么賺錢就種什么,一哄而上的種植行為導致要么過剩,要么短缺,造成市場行情劇烈波動;(3)游資投機。前些年出現的農產品爆炒暴跌現象在中藥材領域也開始“翻云覆雨”。2009-2012年中藥材價格迅速拉高,中藥材已經不單是農產品,而是成為了一種投資、投機工具,低進高出,人為囤貨、炒作,控制中藥材價格。
三、對策建議
(一)科學布局種植結構
中藥材對生長環境要求高,所以在種植區域選擇上要堅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不能一味的在面積上做文章;在種類選擇上堅持當地常年栽培的道地藥材為主,科學合理搭配種植。對外來引進品種,一定要持謹慎態度,在經過2~3年試種,確信質量可靠、產量穩定、適合當地才能擴大種植,切忌盲目大面積推廣。
(二)積極掌握市場信息
藥材受季節和生產周期等客觀條件限制,市場反應較為遲緩,使藥材種植與市場需求脫節。中藥材的生產經營活動一旦脫離了市場信息,中藥材種植極易產生盲目性,造成產量大起大落,價賤傷農,影響生產和市場供應。政府相關部門應給予積極引導和規范,及時發布市場供需信息,為中藥材種植趨向提供相對科學的依據。
(三)大力提升藥材質量
實施中藥材規范化生產(GAP)基地建設,穩定中藥材質量,使中藥更加安全、可靠、有效。規范化中藥材種植生產,是提高甘肅中藥材競爭力的根本基礎。“藥材好,藥才好”,這不單是一句簡單的廣告詞,對中藥材種植而言,更意味著質量和安全。因此,中藥材GAP的實施和產品認證,對于推動我省中藥材種植業長遠發展,提高我省農業產值,可持續的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