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1-09-28
- 點擊:2240
- 來源: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對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圍繞貫徹落實“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依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0〕29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49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甘政發〔2006〕81號)和全國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甘政發〔2011〕21號),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一、“十一五”全省氣象事業發展成就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的堅強領導下,甘肅氣象事業繼續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跨上新臺階,氣象災害監測能力、氣象預報預警水平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提高,氣象事業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一)防災減災水平明顯增強。
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全省建成1164個鄉鎮氣象工作站、18212人的氣象信息員隊伍、1261個鄉鎮電子顯示屏,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基本覆蓋全省所有鄉鎮。省氣象局與13個廳局簽訂應急聯動備忘錄,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與26個廳局、單位建立應急聯絡員工作機制。“十一五”期間,全省共開展飛機人工增雨作業120架次,飛行250小時,增加降水約50億噸。開展地面人影作業5000點次,發射火箭、高炮、焰彈等彈藥10萬發(枚),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二)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
“十一五”期間,全省氣象部門切實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建成了集“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災害預警防御和公共氣象信息發布”為一體的甘肅省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和廣播、電視、報紙、電話、手機短信、網絡、電子顯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種傳播手段的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平臺。開通了“10630121”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專用代碼,實現中國氣象頻道落地和本地節目插播,甘肅氣象頻道開播。全省氣象服務手機短信用戶達303萬戶,占本地手機用戶總數的30.3%。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達88.37%。專業氣象服務領域覆蓋農業、林業、水利、交通、電力、環境、能源、旅游、體育等行業。開展了針對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畜牧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氣象服務。天水市完成了基于氣候地形土壤的精細化農業綜合區劃。
(三)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明顯提高。
建立完善了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以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為工作平臺的短中期精細化氣象要素城鎮天氣預報業務平臺、災害性天氣的臨近短時和短期監測預警預報業務平臺、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平臺、天氣業務指導平臺、公共氣象服務平臺等;充實完善了農業氣象、城市氣象、交通氣象、水文氣象、航天氣象等專業氣象預報業務平臺;優化提高了區域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區域沙塵天氣預報模式預報能力;完善了短期氣候預測業務系統。預測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不斷提升。精細化要素預報最長時效達到7天。“十一五”期間,0—120h預報準確率中溫度預報質量提高了30.09%,晴雨預報質量提高了12.83%,降水預報質量提高了18.06%。
(四)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穩步推進。
“十一五”期間,省政府印發《甘肅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甘政發〔2009〕35號)。省氣象局成立了西北區域應對氣候變化中心,完成了《祁連山和河西走廊氣候與生態環境變化分析報告》、《祁連山冰川面積變化和石羊河流域荒漠化分析》、《黃河上游氣候變化事實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和《甘肅省甘南藏區氣候變化影響及對策建議》等決策服務報告和氣候變化對甘肅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報告,開展了氣候變化對農牧業、水資源、重大工程、能源、交通、電力等行業的綜合評估。成立甘肅省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建設了20座測風塔,完成了全省風能、太陽能詳查評估報告。
(五)氣象綜合觀測體系日臻完善。
“十一五”期間,全省新建成28個自動氣象站,1部新一代天氣雷達,3部L波段探空雷達,1部X波段中頻相參多普勒雷達(靜寧),7個無人自動氣象站,1個大氣成分監測站,5個衛星定位觀測站,6個雷電監測站,61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1075個區域自動氣象站,20座風塔,3個大氣電場儀,84個便攜式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儀,86個氣象臺站建成實景監控系統。
(六)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省氣象局成功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干旱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建立了省、部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成立了局校合作“數據實驗室”。主持各類科研項目716項,爭取科研項目經費5476.55萬元,其中爭取國家級項目46項,科研經費1536萬元,特別是首次爭取到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廳局級科技進步和工作獎87項。取得國家專利和軟件著作權各1項。在各類期刊發表論文1104篇。
經教育部批準,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設立了“干旱氣象與災害”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建成了博士后工作站。截至2010年全省氣象部門有博士、碩士學歷的為13人、69人;正研級、副研級、中級職稱人數分別為19人、178人、919人,中級以上職稱技術人員數量比5年前提高了近45%,人才隊伍的專業技術層次有了顯著的提高,專業技術隊伍的年齡結構進一步優化。
(七)氣象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間,我省氣象臺站的工作條件和業務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完成了45個臺站的整體綜合改造和23個臺站的局部綜合改造。依托災后恢復重建開展了綜合觀測、預報預測、公共服務、信息網絡與技術支持保障5大業務系統項目建設和38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全省各級氣象臺站水、電、路、暖、消防、辦公條件、環境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善,特別是“5·12”汶川地震受災較重的臺站通過災后重建,辦公條件、基礎設施、環境面貌和單位形象有了全面的提升。
(八)依法行政能力進一步加強。
《甘肅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頒布實施,提高了部門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意識和水平。依法強化了氣象信息發布、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防雷減災、施放氣球等社會管理工作,依法加大探測環境保護力度。參與制訂《風能檢測方法》、《防雷防靜電安全檢測部位及檢測點確定技術規范》、《生態氣象術語》等三項氣象行業標準,編制發布了《行業氣象站建設規范》、《慶陽市氣象災害類別與分級》、《甘肅省河西地區降雨等級》、《甘肅省氣象干旱等級》等四個地方行業標準。
二、“十二五”甘肅氣象面臨的形勢
(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要求。
國家出臺了關于支持甘肅經濟社會、關中—天水經濟區、蘭(州)西(寧)經濟區以及藏區、革命老區等加快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甘肅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各領域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對甘肅氣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氣象防災減災的客觀需要。
甘肅氣象災害種類繁多,災情較重。全省氣象災害占自然災害的88.5%,高出全國平均狀況的18.5%,造成的損失約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4—5%。增強和提高氣象災害及氣象次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的“消息樹”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氣象工作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十二五”期間,繼續實施“四個一千萬畝”① 工程、建設“四大特色” ②農產品區,農業增產、保障糧食安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都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強甘肅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氣象業務發展,是新形勢下適應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①“四個一千萬畝”工程:1000萬畝馬鈴薯脫毒種薯種植,100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河西及沿黃灌區1000萬畝高效節水農業,1000萬畝優質林果。
②“四大特色”農產品區:一是以釀酒原料、設施農業、草食畜、現代制種、優質瓜果和棉花生產為重點的河西及沿黃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二是以馬鈴薯、蘋果、中藥材、小雜糧、肉牛肉羊、生豬等為重點的中部和隴東特色農產品基地。三是以林果、露地蔬菜、中藥材、茶葉、油橄欖、核桃、花椒等為重點的天水、隴南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四是以牧區畜牧業為重點的甘南高原特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產業創新發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培育發展新能源、新醫藥、生物制造、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傳統產業,提高甘肅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對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甘肅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環境的極端脆弱區,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直接影響著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甘肅太陽能、風能、空中云水等氣候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開發利用前景。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迫切需要加強人居環境等氣象監測服務系統建設,加強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開展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生態環境等關鍵領域和農業、交通、建筑等敏感行業的影響評估和預評估。建設清潔能源大省,要求我們必須要加強風能、太陽能的監測、詳查和開發利用評估,努力把潛在的氣候資源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亟待增強。
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特別是突發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防御能力、減災能力與國家防災減災的總體要求還存在差距;服務信息傳播覆蓋面有待提高。
(二)預報預測服務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預報準確率、預報精細化程度不能滿足需求,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單一。多種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測水平還不高。臨近預報、精細化預報以及集合預報等新技術在天氣業務中未得到廣泛應用。衛星、雷達、區域站等多種觀測資料在天氣業務中的有效應用不足。
(三)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基礎薄弱,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支撐能力亟待提高。
對重大氣候事件的演變特征、規律和成因機理的研究不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定量評估和風險評估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區域氣候變化監測能力不足,缺乏氣候變化影響的定量評估技術和系統模型。
(四)氣象綜合觀測和系統穩定可靠運行能力有待提高。
我省氣象觀測站點分布密度不夠,不能準確監測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氣雷達覆蓋率僅為60%,亟待提高;應急移動氣象觀測系統裝備明顯不足;專業氣象觀測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五)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制約氣象業務科技問題亟待解決。
氣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氣象科技評價機制不夠健全。氣象科技投入統籌協調不夠,投入總量偏少,經費投入來源較為單一。氣象信息和氣象科技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共建共享程度較低,科技資源效益未得到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隊伍建設乏力。
(六)基層臺站基礎設施薄弱。
臺站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單一,總量偏少,建設標準和建設規模普遍偏低。大部分市州局、縣級局業務和輔助用房面積遠低于中國氣象局基層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標準。多數氣象臺站的水、電、暖、排污、道路等還未與市政建設聯網,圍墻、道路、護坡和交通工具仍存在問題與隱患。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甘肅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引導,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以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以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氣象科技創新和氣象人才為支撐,加快“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建設步伐,大力加強公共氣象服務,切實提高氣象預測預報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保障。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需求引導,服務引領。堅持把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對氣象的需求作為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需求引導公共氣象服務、以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事業發展。
(二)堅持一流目標,科學發展。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要求,認真研究影響和制約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氣象現代化步伐,提升整體實力,提供一流服務。
(三)堅持依靠科技,人才強業。以發展現代氣象業務為主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科技創新對現代氣象業務的支撐作用,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重點,努力建設多支研究方向明確、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研團隊。將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和共享人才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四)堅持統籌集約,協調發展。瞄準氣象科技發展前沿和氣象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趨勢,采用先進成熟的技術,加強總體設計。統籌兼顧公共氣象服務、綜合氣象觀測、氣象預報預測以及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支撐體系建設。強化國家氣象事業與地方氣象事業的統籌協調,強化國家投入與地方投入的統籌協調。
三、發展目標
到“十二五”末,建成滿足全省經濟發展需求、結構完善、布局科學、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初步實現“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一流服務”的要求。建設祁連山人工增雨(雪)體系工程、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工程等重大氣象工程,緩解我省水資源短缺狀況,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水平,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保障支撐能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更加準確,氣象服務領域更加廣泛,全省氣象整體實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一)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進一步完善。建立多災種綜合、多部門聯動、多環節應對的氣象災害預警機制和預警系統。公共氣象服務信息覆蓋率達到95%以上,人工增雨(雪)作業效率提高10%。
(二)公共氣象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手段不斷完善、服務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達到90%以上。
(三)氣象預報預測水平進一步提高。
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3%,溫度24小時預報準確率保持在70%以上,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進一步提高。年季旱澇、冷暖氣候預測提高3—5%。
(四)應對氣候變化與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進一步加強。
氣候變化監測、影響評估、氣候資源有效利用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五)綜合氣象觀測網絡進一步完善。
完善全省氣候觀測網、天氣觀測網、專業氣象觀測網和區域氣象觀測網,實現地基、空基、天基觀測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形成布局合理、自動化程度高、穩定可靠的全省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六)氣象人才隊伍進一步優化。
全省氣象業務、科研、服務等關鍵領域的學科帶頭人達到8—10名,具有不同專業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廳局級創新團隊達到4—5個,省部級創新團隊達到1—2個;培養50名左右省級業務科研骨干人才。到2015年,以大氣科學專業為主體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整體提高10個百分點,具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人員比例整體提高10個百分點。
(七)臺站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
到2015年,全省現有的國家基準、基本站和50%的一般站、50%的市州局業務工作用房滿足氣象業務服務需要,臺站觀測場地條件符合觀測規范要求,供電接入城市供電網絡、供水接入自來水管網、供暖采取集中供暖,道路、圍墻、護坡等其他附屬配套基礎設施滿足日常工作生活要求,站站建成文體活動的場所及圖書閱覽室。
第三章 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全省氣象事業將圍繞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重大任務,積極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著力健全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氣象人才體系,大力推進祁連山人工增雨(雪)體系工程、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氣象服務。
一、加強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區域發展戰略的能力
(一)加強防災減災氣象服務。
全力推進“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建設。建立多災種綜合、多部門聯動、多環節應對的氣象災害預警機制,加強重大災害性天氣預測預報預警,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依據。加強氣象災害普查和評估,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
建立氣象災害防御系統。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建設,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救援隊伍。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建成廣覆蓋的農村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網絡。建立氣象災害防御管理系統,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隊伍和應急預案動態管理平臺。開展氣象災害防御認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影響評估系統。推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城鄉規劃和工程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工作。構建有效聯動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系統,逐步理順管理機制,完善人工增雨防雹系統,落實完善鄉鎮氣象工作站職責,編制農村氣象災害風險規劃。
建立應急氣象服務系統。完善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制度、災情調查收集制度、災情直報制度和氣象災害評估制度,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系統、災害性天氣實景監測和現場直播系統、氣象災害數據庫,提高氣象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保障能力。加強移動應急保障能力,推進應急移動氣象臺系統建設。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分析服務,尤其是開展突發公共事件事發點氣象條件監測預報預警與分析服務,提出應急響應對策建議,提高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服務能力。
(二)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建立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和工作平臺。開展氣候變化對西北干旱區氣候、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影響及其對策研究,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和適應性分析,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影響評估、預測等決策信息服務系統,著力提高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衍生災害的應對防御能力。做好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對我省經濟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影響評估工作,提高我省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尤其要加強“隴東國家大型能源基地建設工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建設工程”等重點工程的氣象災害影響評估和風險性評估。
(三)加強為農氣象服務。
不斷完善農業氣象預報情報系統,建立農業氣象服務指標體系。加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開展蘋果、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產量與品質預報。加強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農業氣候區劃細化工作,特別是細網格的特色農業氣候資源區劃。加強面向三農的氣象服務,建立適應農戶需求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制作平臺。加強農業生產氣象咨詢服務和農業氣象科技知識普及。
加強農業生產領域的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加強影響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生產的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預報預警與影響評估。開展異常天氣氣候條件下糧食產量動態監測和綜合評估業務。加強重大農林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條件等級預報服務。制定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標準和災情調查規范。重點圍繞馬鈴薯脫毒種薯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河西及沿黃灌區高效節水農業、優質林果等“四個一千萬畝”工程做好工作。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建設。建成以地面、高空、機載監測系統和綜合業務技術系統、人影指揮中心、飛機增雨基地、地面增雨基地和人影作業指揮平臺為依托,集飛機和地面多種作業方法為一體的科學化、規模化、立體化人影作業體系。
(四)做好公眾氣象服務。
建設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做好氣象實況監測、常規氣象要素預報預測、各類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開發與公眾工作、出行、健身、醫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建設公眾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系統,開展公眾氣象服務需求與滿意度調查和公眾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業務。
建設省、市、縣三級氣象科普宣傳業務平臺。發布公眾關心的重大天氣、氣候、環境和空間氣象事件信息及氣象新聞,傳播和普及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等科學知識。加強針對公眾需求的氣象科技和氣象災害防御知識普及工作。增強公眾科學應用氣象產品的意識和水平,提高公眾的防災自救能力。
(五)強化專業氣象服務。
建設完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制作系統和發布平臺。建立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系統。圍繞全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做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氣象服務,做好城市能(電力、熱力、油氣、水)以及油田勘探與生產、油氣管道沿線的天氣預報預警等服務。
做好城市氣象服務。建立和完善城市突發氣象災害的各類應急預案,做好城市高影響天氣的氣象服務,開展城市氣象環境評價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開展城市居民生活氣象評價服務。
做好交通氣象服務。初步建立服務于公路、鐵路等交通行業的交通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系統。重點做好新建鐵路和新建高速公路氣象服務。做好中川、張掖、慶陽機場的改擴建氣象服務以及金昌、夏河、隴南、平涼等新建機場氣象服務。
做好旅游氣象服務,參與地方旅游規劃和氣候風險評估。做好衛生氣象服務,開展人類疾病發生、流行的氣象條件分析和預報服務,開展人體健康指數預報。做好水文、地質災害氣象服務,開展流域面雨量分析和預報、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建設流域及局地山洪氣象監測與災情評估系統。
強化重大活動、重大工程項目等專項氣象服務。建立氣象保障服務組織機構,健全運行機制,明確服務流程和分工,不斷總結重大活動氣象服務經驗、技術方法、業務流程以及組織方式。圍繞各級政府發展戰略、規劃等,開展重大工程項目氣象保障服務。開展國防建設、衛星和航天器發射、重大軍事活動等氣象保障服務。針對防雷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電力、航空、航天、林業)和重大活動保障等需求,開展雷電預報預警服務。
二、加強預報預測體系建設,提高天氣氣候精細化預報預測能力
(一)進一步推進現代天氣業務發展。
大力發展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建立、改進及優化基于全球中期數值預報系統的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和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發展基于全球中期數值預報系統、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模式及業務化的區域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的解釋應用工作,建立中短期災害性天氣的集合預報釋用業務。制作下發7天西北區域各縣市和5公里格點的氣象要素客觀釋用產品,制作下發全省精細到鄉鎮的氣象要素釋用產品。完善適合西北區域的循環預報系統。積極開展區域集合預報系統研究和應用。做好數值模式的檢驗、評估及訂正工作。
重視天氣分析業務工作,特別是天氣尺度和中尺度主觀分析及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監測分析。建立適應本區域災害天氣特征的物理量指標體系。建立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暴雨洪澇、沙塵暴短時臨近預警和低溫冷凍害、高溫、干旱等預報預警業務系統。
進一步優化省、市、縣三級天氣業務流程。發展精細化氣象要素短期預報業務,逐步建立無縫隙預報業務體系。完善短時臨近預報業務流程和技術,臨近預報業務注重增強對強對流天氣的識別能力,提高預警時效。短時預報業務注重增強對中尺度天氣系統及其特征物理量的綜合分析能力,發展基于動力和統計釋用的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技術。短期預報業務注重提高定量降水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做好災害性天氣種類、強度和落區預報。中期預報業務,注重發展常規氣象要素以及災害性天氣中期概率預報技術方法。
建立分類預報產品檢驗業務。改進完善各類預報產品的客觀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檢驗評分系統。改進常規氣象要素預報檢驗業務,建立并完善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中期天氣預報和延伸期天氣趨勢預報的檢驗業務。
做好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精細化氣象預報工作。開展山洪地質災害精細化降水預報技術和短時強降水概念模型及閾值指標研究。建立山洪地質災害短期潛勢預報系統、短時強降水臨近監測報警系統及山洪地質災害短時臨近預警系統。
加強專業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工作。改進優化全省農業氣象預報業務,逐步走向動態化和精準化,制作并發布特色農業產量和品質預報產品。建設基于北京快速更新循環預報系統的風能預報系統,做好風能預報氣象服務,逐步形成風電功率預報業務服務能力。建設太陽能光伏預報系統,開展太陽能發電預報服務,在太陽能豐富地區開展太陽能光伏發電氣象預報試點工作。
建立、改進及優化城市空氣質量、紫外線輻射、人體舒適度、氣溶膠擴散等城市環境氣象精細化預報業務。建立服務于公路、鐵路等交通行業的交通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建立、改進及優化水文、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業務。開展衛生醫療氣象預報業務和旅游氣象預報業務。不斷加強森林、草原火險等級預報業務。
(二)進一步推進現代氣候業務發展。
建立區域—省級短期氣候預測業務系統和業務平臺。開發制作多時間尺度(月、季、年、年代際尺度)短期氣候預測產品。開展干旱定量化評估業務。完善延伸期—月氣候預測業務,制作月內精細化天氣過程預測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和服務產品。加強季節—年度預測業務,大力發展模式產品降尺度應用與訂正技術,制作市縣級預測產品和針對地方需求的精細化預測產品。
建立與本區域有關的關鍵區大氣、陸面等指標體系,開展本地化的專項監測和診斷分析。建立氣候異常成因分析業務,開展針對不同異常氣候的大氣環流特征量、動力學變量、海溫變化、下墊面外源強迫、地形影響等精細化診斷歸因分析。發展定量化氣候影響評估評價技術,完善氣候影響評價業務平臺。
三、加強綜合觀測體系和信息與技術保障體系建設,提高氣象現代化發展支撐能力
(一)提高綜合觀測能力。
優化調整國家基準氣候站布局,綜合評估現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遴選氣候代表性好、資料序列較長、均一性較好、氣象探測環境優良且具備長期保護條件的臺站,建設國家基準氣候站。提高基本氣候要素觀測水平,以氣溫、降水為基本觀測要素,在國家基準氣候站配備雙套多傳感器自動氣候站,開展長期、連續、穩定、高精度的自動觀測。
完善和優化地面氣象觀測網業務布局,全面實現地面觀測自動化,加強觀測數據稀疏區觀測能力,顯著增強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完善區域天氣觀測網建設,續建鄉鎮自動站,實現全省100%鄉鎮覆蓋;在隴東南建設暴雨、山洪災害監測網,對已建3要素①或以下自動站升級改造為4要素②或以上。
①3要素:觀測氣溫、降水、濕度。
②4要素:觀測氣溫、降水、風向、風速。
完善高空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完成高空氣象觀測系統技術升級,對2006年以前建設的L波段雷達進行技術改造,爭取選擇1個高空氣象探測站開展探空氣球自動釋放業務試點,推進高空氣象觀測自動化。完成甘南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完成舟曲可移動式X波段雷達建設,完成定西X波段雷達建設;強化新一代天氣雷達業務運行和保障,提高穩定運行能力。建設風廓線雷達。
優化調整農業氣象觀測業務布局,保證糧、油等大宗農作物的氣象服務觀測和牧業氣象觀測,穩步開展當地服務需求明顯的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等氣象觀測。加強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能力建設,改善農業氣象觀測條件,實現土壤水分觀測自動化。逐步建設農田(林、牧)小氣候觀測系統,開展農田(林、牧)實景觀測試驗示范,完善農業氣象災害調查和農業氣象遙感觀測業務。針對專業氣象服務需求,加強專業氣象觀測網建設。在氣象災害多發區及重點地區鐵路、公路(次等級公路)重點路段建設交通氣象觀測網。完善風能、太陽能觀測網,為風電場、太陽能電站選址提供風能、太陽能評估信息和決策依據。建設森林防火監測網,為森林防火和林業建設提供氣象服務。建設城市環境氣象監測網,完善大氣成分觀測網、雷電觀測網等。
建立全省應急氣象觀測系統,開展應急地面觀測系統建設,移動X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移動風廓線雷達建設,移動大氣成分和環境監測設備建設,移動實景(紅外線)觀測系統建設。
做好臺站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加大《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的執法和宣傳力度,積極爭取將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納入政府目標考核范圍,完成全部臺站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編制,爭取納入當地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改善不符合規范要求的臺站探測環境。
(二)增強信息與技術保障能力。
建立適應我省觀測系統運行要求的保障模式,形成結構合理、設置科學、功能完備、保障有力的技術裝備保障體系。按照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要求,完善省、市、縣三級技術裝備保障業務。建設全省氣象裝備保障綜合信息管理系統。開發適應我省實際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監控系統。建設以省級技術裝備保障部門為主的裝備維修系統。分類建設觀測設備的維修測試平臺、移動維修系統、遠程故障診斷系統以及補充完善維修維護工具。建設氣象裝備供應保障系統,實現氣象裝備全壽命監控。制定省級和地級業務儲備備品備件目錄,建設省、市、縣三級氣象監測系統儀器設備備件庫;建設標準氣象備件庫房。建設數據質量控制系統。建設計量檢定系統,逐步實現對全部觀測儀器的計量檢定,建立省級和市州級移動計量檢定標校系統。
建設和完善涵蓋物理安全、主機安全、網絡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等方面的信息系統安全體系。建立氣象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數據存儲管理與服務等核心實時業務應急備份系統。升級改造省、市、縣氣象信息傳輸網絡。購置運算速度50萬億次/秒高性能計算機。建設省級氣象資料檔案災難異地備份庫房。改造擴建省氣象局氣象資料檔案庫房。建設移動氣象臺以及車載數據處理系統、應急通信系統、應急便攜式直播系統、災害性天氣實景監控系統和應急物資保障等應急保障系統。建設極軌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建設高清視頻會議會商系統,核心節點和關鍵設備實現雙備份。建設全省各市州甘肅氣象頻道本地化節目播出系統。建設全省高頻大喇叭預警發布系統。升級改造全省氣象辦公自動化系統。完成全省鄉鎮氣象工作站電腦配發工作。
四、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體系建設,提高氣象事業持續發展支撐能力
(一)推進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提升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的科技支撐能力,成為干旱氣象專業突出、在全國范圍內為相關業務服務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面向國際科技前沿的國家級研究機構。積極申報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參與國內外重大氣象研究交流與合作。建設干旱半干旱地區野外綜合科學觀測試驗基地;開展青藏高原東北邊坡及其周邊地區大氣科學試驗研究。
(二)優化氣象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
建立科研與業務雙向交流制度,創新完善科研技術立項新模式,從立項源頭加強對科技成果的業務轉化引導,逐步形成制度化、常態化的科技立項新模式。健全科技成果考核評價機制,實現氣象部門與相關業務單位從科研開發到成果轉化各環節的緊密合作,探索科研成果的業務準入制度。優化開放合作與交流機制,加強與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業務機構、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建立不同性質單位、不同性質崗位人員相互兼職、輪崗和掛職等人員交流機制。
(三)加強氣象人才支撐體系建設。
以科技領軍人才、業務科研骨干、青年優秀人才和一線高級專門人才為重點,全面推進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繼續深入實施“323”人才工程①和“十人計劃”②,改進和完善特聘專家制度;繼續選拔推薦“百名首席預報員”、“百名優秀專家”,重點抓好學科帶頭人、業務科研骨干隊伍建設。以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重點,通過局校合作,實現氣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有機結合。依托重大工程和各類科技項目,加速高層次氣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建設科技創新團隊。繼續推進上掛下派干部交流和規范公務員選調工作,加強干部輪崗交流,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到基層鍛煉成長。不斷提高基層臺站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①“323”人才工程:2004年12月中國氣象局實施“323”人才工程,“323”人才工程的主要目標是:通過5~10年,培養和吸引30名左右在氣象及相關學科領域造詣高深,為國內外所公認的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和吸引200名以上具有國內一流水平,在本學科科研、業務、技術領域有較大影響和顯著業績的科技骨干;培養和吸引3000名左右富有發展潛力的科研、業務、技術青年新秀;形成若干支特色明顯、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優秀團隊。
② “十人計劃”:甘肅省氣象局提出,利用3-5年時間,在全省氣象部門培養出10名左右的業務科研骨干。
(四)不斷提升氣象教育培訓能力。
加強區域和省氣象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建設,構建省、市、縣三級氣象遠程網絡教育培訓系統。加強培訓教材建設。開展全員培訓,推行持證上崗制度。實施臺站基本業務崗位人員新知識、新技術更新輪訓。建設干旱氣象、大氣探測、預測預報、生態與農業氣象、人工影響天氣等實習基地。
五、加強基層氣象基礎能力建設,改善工作生活條件
按照“高起點,高規劃,高標準”的要求,以“立足實際,著眼發展,突出特色”為原則,對未達到業務用房標準的臺站,優先建設;對現有布局不合理的業務用房進行改造和擴建;對改造價值不大的業務用房拆除重建。對水、暖、電等不符合要求的臺站進行徹底整改。形成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環境優美,工作舒適的新臺站。滿足基層臺站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