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2-12-07
- 點擊:2251
- 來源: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特制定全省農民收入倍增計劃。
一、基礎條件
2008年,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促進農民增收的“六大行動”,經過艱苦努力,到2012年底,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可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接近翻了一番,而且增幅連年高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立足現有的基礎,因勢利導,采取切實有力措施,促進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一)農業基礎不斷強化,為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經過實施“四個1000萬畝”工程,我省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科技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發展不穩定的問題有了很大改觀。同時,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灌區節水高效農業、旱區循環高效農業、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所有這些,都是保障農民持續增收的堅實基礎。
(二)糧食供給實現自求平衡,為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糧食生產實現“九連豐”,總量跨上千萬噸的臺階,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抓住糧食供給相對寬裕的有利條件,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深入調整,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空間仍然比較大。
(三)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為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拓寬了有效空間。隨著我省和全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不僅擴大了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拓展了農業功能,更重要的是為農村勞動力在更大的范圍內向城市和二三產業轉移創造了條件,將大大拓展農民增收的空間,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越來越成為增收的主要來源。
(四)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為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提供了政策支持。堅持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是我國協調城鄉發展的一項基本方針。隨著國家強農惠農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農民的政策性轉移收入還會進一步增加,這對農民增收也是重要的保障。
二、目標任務
到2016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11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即從39094元增加到8000元,年均增長15%以上,保持快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勢頭,使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縮小。
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立足我省實際,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人口城鎮化有機統一起來,深入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較大突破。
——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保證農業有效灌溉面積和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逐年增加。加快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進程,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都有顯著改善。
——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顯著提高。旱作農業技術、高效節水技術、規模化養殖技術等綜合集成適用技術基本普及,特色優勢產業的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大力提升農產品加工技術,積極推進優勢產業的機械化進程。
——優勢產業的現代經營體系基本建立。按照龍頭企業加基地加合作組織加農戶的模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擴大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水平,促進種植業向養殖業進而向加工業延伸,健全市場物流體系,完善產業鏈條,逐步健全各類優勢產業的現代經營體系。
——農業人口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大辦職業教育、發展農村小城鎮、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等多種有力措施,爭取使更多的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
——農業支持保障體系更加健全。進一步完善對農業的各類補貼政策,加大財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充分釋放政策的保障支持效應。
——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努力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
三、增收渠道
(一)穩定糧食生產。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進一步優化糧食生產結構,保證糧食總量的供給在省內實現動態的自求平衡,為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供空間。到2016年,糧食生產為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保持在8%左右。
(二)集中力量做大做強草食畜牧業。依托全壟溝播玉米,積極發展草產業,促進草食畜牧業的發展有個大的突破。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產業布局和畜種結構,統籌推進畜牧養殖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在主攻草食畜牧業的同時,積極推進生豬、禽類清潔化、規模化飼養。力爭到2016年,全省畜牧業產值由2011年的210億元達到500億元,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1600元,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左右。
(三)繼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建設河西走廊灌區、中部沿黃灌區、涇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等五大蔬菜產業基地,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蔬菜標準園。進一步優化蔬菜品種結構,提高標準化水平,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實施品牌戰略。到2016年,實現設施農業面積、產值分別由2011年的132萬畝、109億元,達到200萬畝、200億元。蔬菜產業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達到8%以上。
(四)做精做強區域特色產業。積極推進優勢農產品向最適宜區聚集發展,在繼續完善馬鈴薯、玉米制種產業體系的同時,重點發展以林果、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產業,形成布局合理、市場競爭力強的區域性基地。到2016年,以林果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達到8%以上。
(五)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和產品,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導加工企業向各類產業園區集中,形成聚集效應。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招商引資、聯合兼并等多種方式,盡快做大做強,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競爭力強、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帶動整個農業產業體系的提升。到2016年,農產品加工產值由2011年的320億元達到500億元,相應增加對農民工資性收入的貢獻。
(六)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以建設國家級定西馬鈴薯批發市場為契機,建設一批以蔬菜、牛羊肉、果品、藥材、種子等為重點的區域性物流中心。扶持以農產品促銷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和旅游業,使更多農民通過農村服務業實現就業和增收。
(七)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進一步加大投入,整合培訓資金,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鼓勵各市縣在發達地區建立勞務基地,通過各類職業院校“定向培訓”,實現異地就業,促進勞務輸轉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由自發型向組織型、由短期型向長期型轉變,使之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人口城鎮化的重要途徑。到2016年,通過勞務輸轉、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城鎮化等綜合措施,使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占到人均純收入50%左右。
(八)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通過扎實細致的工作,建立科學的制度機制,保證各項惠農政策和社會保障資金按時足額的兌現給農民,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進一步增加。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積極穩妥促進農村承包地、農戶林權、草原承包權的流轉,盡可能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必須達到法定比例,并保證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各級財政新增收入和土地出讓收益要切實向農業和農村傾斜。要圍繞草食畜牧業、蔬菜、林果等重點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建立健全財政獎補制度。加大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穩步提高農業保險覆蓋面和保障程度。
(二)拓寬農村融資渠道。以改革的精神,下功夫解決農村貸款難的問題。多渠道籌措擔保基金,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積極穩妥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擴大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增加農村金融產品。充分發揮財政貼息的杠桿作用,努力擴大農村融資規模。制定和完善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投入農業領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三)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省市縣都要加大對農業資金和資源的整合力度,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重點突破解難題的協同推進機制。尤其要發揮縣一級在資源整合上的重要作用,省級各部門的資金要盡可能地一次性切塊下達,給縣級政府更充分的自主權。要充分利用“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等有效載體,把促進農民增收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同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統籌抓增收的工作格局。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始終要把解決“三農”問題擺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更好地統籌農業、農民和農村工作,使各項措施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完善農民人均純收入考核制度,在年度考核中體現分區域、分層次指導的原則,協調推進不同區域的農民增收。在此基礎上,對完成增收任務的市州給予獎勵,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