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21
-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網站
《“十四五”河西走廊經濟帶發展規劃》解讀
2021年10月22日,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河西走廊經濟帶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規劃范圍包括酒泉市、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武威市5個市。以下就《規劃》編制的總體考慮、時代背景、目標定位、戰略任務和落地措施等進行深入解讀。
一、《規劃》是如何編制形成的,總體上有什么把握,整體框架結構是怎樣的?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實施意見》要求,為切實做好“三級四類”規劃體系建設,保障“十四五”省級區域規劃與其他三類規劃同步推進,2019年以來,我委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充分銜接基礎上,起草并報請省政府同意了《“十四五”省級區域規劃編制清單(動態)》,會同蘭州財經大學開展了河西走廊經濟帶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編制過程中,我委多次赴河西五市調研座談,以現場會、書面通知等形式,多次征求省直部門、相關市縣意見建議共301條,合理化建議都得到了采納,6月底通過專家評審,反復修改完善,于9月份經省政府第14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于10月22日正式印發。
《規劃》編制過程中,主要把握“四個堅持”。一是堅持上接天線,精準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政策,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為統攬,準確把握河西走廊經濟帶在“一帶一路”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中的發展定位,多次赴國家發改委等部委銜接匯報、征求意見,確保《規劃》基本框架、核心內容等符合黨中央、國務院大政方針、戰略布局和政策導向。二是堅持下接地氣,緊密對接我省發展實際和發展要求,突出甘肅特色。《規劃》立足我省發展階段、發展基礎和自身能力,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嚴格遵循全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完善區域發展布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的意見》提出的區域發展布局,充分體現鼓舞士氣和實事求是相統一。三是堅持對標對表,深入對接先進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經驗。學習長三角、珠三角、黃河流域、中西部等先進地區區域一體化經驗做法,充分借鑒成渝雙城經濟圈、 長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先進都市圈發展思路和舉措。四是堅持凝聚共識,積極對接人民期盼,廣泛聽取和吸納各方意見建議。多次召開專題座談會,邀請國內知名專家提出意見,通過不同方式聽取有關部門和相關市縣方面意見建議,真正做到了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
在《規劃》結構設置上,全文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總論,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闡述了河西走廊經濟帶發展基礎,分析研判“十四五”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提出河西走廊經濟帶“十四五”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第二部分為分論,包括第三章至第十章,分別闡述了空間格局、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綜合交通、城鎮體系、城鄉融合、對外開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重點任務。第三部分為結尾,包括第11章,主要強調組織協調、實施保障、監測評估等規劃保障內容。
二、建設河西走廊經濟帶有哪些重要意義?
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北地區交通要道和對外開放前沿陣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使河西走廊重要性更加突出。立足新發展階段,建設河西走廊經濟帶,探索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新模式,有利于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甘肅抓住“一帶一路”最大發展機遇,積極對接融入國家戰略、提升在全國發展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支撐;有利于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體現河西地區乃至甘肅的重要價值和功能;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共建西部地區生態安全屏障,共推生態保護治理與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和產業錯位發展,充分發揮經濟廊道區位優勢,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推動西北地區實現外向型發展。
三、《規劃》編制的時代背景有哪些新特征?“十四五”期間,河西走廊經濟帶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河西走廊生態地位突出,區位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我國交通、能源、電信、物流戰略大通道和“一帶一路”建設重要路段。“十四五”時期,河西走廊經濟帶處在多重機遇的疊加期,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河西走廊經濟帶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一帶一路”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深入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推進形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全國“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確定和實施,為河西走廊經濟帶的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河西走廊還存在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總體發展水平和質量較低、交通物流網絡銜接水平不高、區域內部融合發展不足、開放合作層次亟待提升等矛盾和問題。綜合判斷,河西走廊經濟帶發展潛力和困難都比較明顯,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
四、“十四五”時期,河西走廊經濟帶的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是什么?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河西走廊經濟帶的發展定位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國家新能源產業基地、全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全省文旅融合發展集聚區、全國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絲綢之路重要開放廊道。
“十四五”時期,河西走廊經濟帶發展目標為: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占到全省的3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達到8%左右,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生態文明水平顯著提高。祁連山生態屏障更加穩固,區域生態治理取得新成效,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3%,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城鎮布局更加優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逐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基礎設施聯通水平不斷提升。城鄉、城際公路路網銜接更加有效,鐵路路網連接更加合理,航線更加優化,區域交通網絡化水平和運行效率大幅提升。現代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地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65%,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33件。產業綠色化、規模化、集群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產業占比持續提高,初步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改革開放能力顯著增強。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擔機制不斷完善,營商環境達到省內一流水平,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開放水平大幅提升,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取得新突破,文化服務出口能力顯著增強,服務外包出口取得新成效。
五、“十四五”時期,建設河西走廊經濟帶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規劃》提出八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構建協同聯動空間格局。構建以蘭新鐵路和連霍高速公路為發展主軸,酒嘉雙城經濟圈、金武城市經濟圈雙向支撐,張掖城市經濟圈居中連接,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帶動引領,以縣城及重點鎮為支點的“一軸、四圈、多點”空間發展格局。
二是共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把生態建設作為河西走廊經濟帶建設的生命線,將祁連山生態修復和保護治理放在壓倒性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堅持以水源涵養、濕地保護、荒漠化防治為重點,協同推進祁連山生態保護和治理、內陸河生態綜合治理,共建防風防沙治沙生態帶,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持續打造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三是共建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打造河西走廊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我國重要的新能源綜合利用基地、新能源生產和全產業鏈基地、新能源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基地。依托酒鋼集團、金川集團等企業集團,發揮礦產資源和裝備制造業既有優勢,打造甘肅冶金、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設文旅康養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打造世界級絲綢之路旅游目的地、中國戶外體驗大本營和西部自駕游黃金線。依托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示范區和節水戈壁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以綠色有機為導向,做大做強種業、蔬菜、肉羊等產業集群,建成面向全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四是完善現代綜合交通物流網絡。強化河西走廊經濟帶東西交通軸線功能,拓展南北向多路通道,構建河西走廊“一軸貫通、多維突進”的綜合交通網絡。完善以蘭新鐵路、蘭新高鐵、蘭張三四線、G30連霍高速公路和G312線通道為主軸的西亞歐大陸橋國際通道。有序推進蘭州至張掖鐵路三四線武威至張掖段、永昌至民樂高速公路、河西走廊第二通道等項目建設,構建河西走廊經濟帶快速路網。加快建設S06酒嘉繞城高速公路和G312過境公路,打造酒嘉半小時經濟圈。構建服務全國、面向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綜合物流樞紐。推進酒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加快敦煌、嘉峪關國際空港物流園項目建設,不斷完善武威國際陸港“一中心兩口岸”發展格局。加快布局建設酒泉—嘉峪關、金昌等煤炭、商貿物流、大宗農產品等公路鐵路物流樞紐,提升“蒙煤入甘”“疆煤東運”“貨物西出”運力,構建服務全國、面向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綜合物流樞紐。
五是統籌推進河西走廊城鎮帶建設。優化形成“一帶一核三圈”城鎮空間格局。將酒泉—嘉峪關建設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將金昌、武威、張掖、敦煌建設成為市域中心城市,將玉門、高臺、永昌、古浪、阿克塞等縣城所在地建設成為縣域中心城市。發揮張掖東西聯動作用,支持酒嘉、金武、大敦煌旅游經濟圈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支持玉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積極推動金塔與肅州和嘉峪關城區聯動融合發展,打造瓜州區域產業集聚中心。因地制宜推動小城鎮發展,統籌推進河西走廊城鎮帶高質量發展。
六是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美麗鄉村。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水平、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七是共同打造絲綢之路開放廊道。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主動參與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共同辦好“一會一節”,積極承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等產業,搶抓西部大旅游環線建設契機,打造以河西走廊為核心,串聯輻射哈密、德令哈、額濟納旗等地的黃金旅游大環線。從文化、生態、樞紐、技術、信息等方面積極融入和服務國家開放大局,打造絲綢之路重要開放廊道。
八是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擴大民生保障范圍,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推動公共衛生和醫療養老合作。加快教育文體資源合作共享,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進河西走廊公共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
六、“十四五”時期,如何確保《規劃》落地實施取得實效?
河西走廊經濟帶的培育和發展,必須健全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充分調動相關地區和部門積極性,廣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
一是加強組織協調。由酒泉市牽頭建立河西走廊經濟帶市際聯席會議制度,研究審議經濟帶建設中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重要工作安排,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相關地區在本規劃印發后3個月內制定印發實施方案,落實各項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強化實施保障。積極爭取國家對河西走廊經濟帶建設的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充分激發社會投資動力和活力,形成政府資金和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多元投融資體系。
三是加強監測評估。健全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利用網絡數據監測等信息化手段,加強規劃實施跟蹤監測和運行監管,積極協調解決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不斷調整完善政策措施。完善規劃實施公眾參與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定期向社會公布規劃實施工作進展情況。加強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環境影響跟蹤監測和評價,確保在河西走廊經濟帶建設中促進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