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3-04-24
- 來源:
????為抓住春耕有利時機,扎實推進各項幫扶任務,確保今年雙聯工作開好頭、起好步,3月21至31日,部機關雙聯行動第七工作組深入舟曲縣拱壩鄉,開展了為期10天的蹲點工作,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所做的主要做法
????1、創辦農民夜校,廣泛發動群眾。廣泛發動群眾,讓貧困群眾真正動起來,這是搞好雙聯工作的活力和關鍵所在。這些年農村分散經營,農民之間非常松散,一些集體活動達不成共識,也很難把農民組織起來。通過創辦農民夜校這種形式,對農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既讓他們學到了知識,也便于彼此交流,架起相互溝通的橋梁,不失為新形勢下宣傳組織農民的好途徑。現在鄉上的農民夜校和各村的分校都建立起來了,活動也比較活躍。圍繞班子建設、大棚蔬菜種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養豬、花椒樹修剪、農產品運銷、美化環境等,夜校先后舉辦了8期培訓班,有436名農民踴躍報名參加了學習。通過不間斷的培訓,發動組織了農民,有效地調動了群眾學知識學技術的積極性。首批組織的20名農民外出學習,村民報名踴躍,僅拱壩村報名人數達36名。
????2、實施“三聯并進”,培育主導產業。針對部機關所幫扶的4個村封閉落后和生產力低下的情況,我們提出了“開門搞雙聯”,即聯鄉聯村聯戶,就是把外面先進的理念、技術、經驗引進來,直接進行“嫁接”,來提高幫扶的質量和效率。在總結和曹石村結對經驗的基礎上,又和相鄰的武都區兩水鎮結成了“友好鄉”,用他們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來幫助拱壩鄉搞發展。在種植方面,采取“花椒請進來,大棚送出去”的方法,聘請武都區果蔬中心和花椒中心的3名技術專家作為拱壩鄉的顧問,現場示范授課,讓農民面對面地學,手把手地教。同時,確定60名素質較好的年輕農民作為鄉上的農業技術員進行重點培養,把他們率先培養成帶頭人。3月26日,我們請武都兩水鎮10名種植“土專家”,來拱壩鄉現場講解示范,和30戶農民結成了對子。3月28日,又從拱壩、坎坎兩村精心選拔的20名年輕農民送到了兩水鎮進行為期10天的封閉學習。在養殖方面,充分發揮坎坎村農民養豬的傳統和養殖大戶的先進經驗,成立了坎坎村養殖協會,使規模養殖戶發展到了23戶,一次性養豬353頭,比去年提高了13倍。
????3、培育骨干隊伍,開展“全民共建”。雙聯行動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活動,需要從根本上激發活力,形成共振。從部機關所幫扶的4個村情況來看,班子都比較弱,特別是坎坎村更差,根本無法適應雙聯工作要求。為了讓群眾更廣泛地認識雙聯工作的重要性和價值,激發群眾潛在的活力,設立了“衛生日”、“文化月”和“村級組織基礎建設年”,以此為載體組建了“老人咨詢團”,“女子先鋒隊”,“衛生執行隊”,開展“紅領巾行動”。三支隊伍的主要任務就是:“抓衛生,房前屋后要干凈;抓生產,農忙時節要吃緊;抓調皮人,扶正去病。”這樣就把老人、婦女、兒童的作用發揮出來,使雙聯變成了一個全民行動。針對村上存在的一些人不孝敬父母、打老婆、好吃懶做、賭博、偷種大煙等不良行為,梳理了一批重點戶首先進行整治,社會影響很大,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3月28日,在坎坎村先行組織了“三支隊伍”隆重的授旗儀式,整個村上都轟動了。3月29日,開展了第一個“衛生日”活動,由村“衛生執行隊”打先鋒,各骨干隊伍配合,組織全鄉干部、學生和群眾齊上陣,一天打掃垃圾16噸,使臟了幾十年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觀,換來了群眾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
????二、幾點啟示
????通過實地調研和組織開展工作,我們深感雙聯工作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難事。要啃下這塊“硬骨頭”,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做更多艱苦細致的工作。
????一要謀全局。對拱壩鄉扶貧要立足實際,研究提出完整的思路,設定總目標,找準切入點,畫出路線圖。對雙聯行動要立足長遠來謀劃,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粗放進入到精細,做到目標清晰,重點突出,合理安排,有序推進。
????二要抓根本。雙聯的服務對象是群眾,依靠對象也是群眾,把他們宣傳起來、發動起來、組織起來,讓他們唱主角,主動投入到扶貧自救中去,這是實現雙聯任務的根本保證。所以任何時候都要把建設班子和發動群眾作為主要任務牢牢抓在手上。要圍繞脫貧致富這一目標來設計班子,來選好人,依靠他們自身力量來帶動群眾,形成扶貧攻堅的強大引擎。
????三要解“疙瘩”。貧困村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原因很復雜,任務很繁重,問題也非常多,要脫貧難度很大,所以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還要下決心從基礎做起。要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認真梳理,一個一個來分析原因,一樣一樣來“解剖麻雀”,一件一件來破解難題,用愛心和耐心來指導行動,把工作抓細抓實,使我們能夠想一件事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得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三、一點建議
????從拱壩鄉幫扶的4個村培育主導產業來看,種蔬菜大棚是一條合適的路子,目前已建立了107座大棚。但就大棚的效果來看,非常低下,農民不會種,加上懶,實際上都成了“野大棚”,一萬元的大棚產出來的東西僅比小麥和油菜稍微好一點,相當于拿著金飯碗喝涼水。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農民認識上不去,耕作技術低,沒商品意識;另一方面是鄉上思路還有點偏離,指導不到位。光想著鋪攤子,不研究實際價值,把好東西給浪費了。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搞大棚的經驗來看,統一流轉農民土地,搞聯片設計經營,是最基本的路子,也是成熟的經驗。這樣便于管理,也有利于互相學習借鑒和共同推進。而拱壩鄉的大棚還是東一座西一座零零散散,缺乏基本的聯動性。我們考慮,下一步發展大棚,一定要有明確的思路,把實際的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一方面是流轉農民的土地,搞集約化連片經營,獎勵給有能力的農民種。另一方面是要吸取拱壩農民認識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的教訓,從外面專門引進人才實地操作,用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作引領,來支撐大棚發展。我們建議,創建省委組織部“雙聯”工作實驗基地,從武都區引進種植大戶,作為“橋頭堡”,來示范帶動,讓農民親眼看、親手學,提高他們的種植技術,提升整個大棚的經濟含量。
????(作者:王春林 甘肅省委組織部)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