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6-09-18
- 來源:
圍繞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西和縣從夯實發展基礎入手,全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在全縣打響了新一輪扶貧攻堅戰,使廣大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通訊員 陽 芳
村道四通八達,白墻青瓦的農居掩映在綠樹叢中,村容整潔,村風文明,鄰里和睦。這令人欣喜的景象,正是西和縣實施精準扶貧所取得的成果。
基礎扶貧奏響發展曲
“讓愛傳出去,她像陽光溫暖我和你,不管有多遙遠,總有到的那一天……”5月20日,西和縣稍峪鄉白楊村幼兒園的小朋友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認真地排練歌曲,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做準備。
圍繞上學、就醫、住房、出行等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西和縣從夯實發展基礎入手,大力推進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和學校、衛生室、黨員活動室、文化大院、農家書屋、五保家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在全縣范圍內打響了新一輪扶貧攻堅戰,通過實施精準扶貧,使廣大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圍繞“五個精準”的具體要求,未來三年,西和縣將投資68.3億元對大橋、洛峪、曬金三個特困片區進行扶貧攻堅。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將解決13.27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新建改建鄉村公路2815公里,改造危舊房屋2.42萬戶,易地搬遷1813戶8906人;新建衛生室313個、文化活動場所327個、幼兒園347所,改造薄弱學校270所,148個特困村將徹底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
產業扶貧奏響富民曲
賣完蔬菜賣櫻桃,天氣轉暖以后,西和縣大橋鄉魚洞村村民魚愛武就忙個不停。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讓他們一家人住上了新房,還讓他們有了發家致富的產業,魚愛武一家人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了信心。
西和縣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扶貧攻堅的首要任務,堅持把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之策,在全縣大力發展馬鈴薯、經濟林果、中藥材、畜牧養殖和蔬菜五大特色產業,形成了“一村一品”和“一條長廊一條產業帶”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發展特色產業成為扶貧幫困的有效捷徑。今年西和縣將幫助2.71萬戶貧困戶發展核桃、蘋果、半夏等特色產業9.5萬畝,戶均3.5畝。為拓寬農民致富途徑,今年西和縣整合培訓資金500萬元,依托“乞巧”文化品牌,以“兩后生”和青壯年為重點對象,以家政服務員、架子工、維修工、建筑工為主要工種,打造西和“巧嫂”“巧妹”“巧漢子”等勞務品牌,力爭年培訓1萬人,到2017年全縣困難家庭將實現戶均有1人取得技能資質證書,實現穩定就業。
鄉風文明奏響和諧曲
在推進精準扶貧的過程中,西和縣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工程來抓,著力增強農民文明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民主法治觀念,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全縣先后深入開展了“六進農家”(政策進農家、科技進農家、法制進農家、幫扶進農家、健康進農家、美德進農家)和“文明村鎮”、“十星級文明戶”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開展了“平安村”創建活動,建立健全了普法宣傳、司法調解、依法打擊“三位一體”的農村法制教育機制,為美麗鄉村建設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同時,把提高農民群眾的科技致富能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以黨校、農民技術學校和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站點等為載體,大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和勞務技能培訓,每年培訓4萬人次,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同時以道路硬化、環境綠化、村莊亮化、庭院凈化、村容美化為重點,全面整治農村“臟、亂、差”現象,努力創造整潔、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如今,一個個美麗整潔的新村成為仇池大地上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