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看貴州】清鎮職教:"扶智"脫貧獲點贊
- 時間:2017-03-06
- 來源: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周雅萌 張婷
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先誠
北有天津職教園,南有清鎮職教城。雖說貴州的職業教育與全國相比,起步較晚,但在貴州辦職業教育的圖強路上,亦亮點紛呈,獲贊頗多。
“校企”深度融合 創新職教人才培養模式
“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工教育與職業教育更高層次融合,實現職業技能鑒定工種、鑒定等級全覆蓋,為市、省乃至全國釋放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紅利。”清鎮職教城省機械工業學校校長武斌儒告訴記者,為使學生更好融入企業,學校采取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訂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在政策上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深度參與學校職業教育過程,形成互動、多贏的格局。
把職業院校辦到產業園區,利用職業院校已有的實訓建筑,再把企業車間建到學校,讓學生與企業員工無間隙實訓,實現職業院校和企業的資源共享,這是清鎮職教城“校企”融合的又一成果。
此外,并通過大力推行“引企入校”“引校進企”“前店后校”“企校合一、人員同訓、設備共享”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實現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清鎮職教城公共實訓中心
據悉,職業院校(技工院校)還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創新職教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招生、共同培養,簽訂培養協議,再由企業和學生簽訂用工合同,實現招生即招工的預就業制度。同時,推行職業院校學歷證書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雙證書"制度,以充分挖掘職教城入駐院校潛能,構建緊扣產業、錯位發展、動態調整的專業體系,確保專業設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扶貧”先“扶智” ?創新精準扶貧模式
“如果沒有讀職校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對于我這種家庭的孩子而言,很難走出大山來城市讀書。”談及讀中職感受時,18歲的龍飛燕對記者說。她來自赫章縣珠市鄉,在其就讀小學四年級時,母親因難忍父親打罵而離家。三年后,父親也因酗酒去世。從此,她帶著年幼的弟弟妹妹和爺爺奶奶靠領著低保補助相依為命。俗話說“長姐如母”。做農活、上山砍柴、照顧弟妹壓在了她稚嫩的雙肩。
對于因精準扶貧,就讀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赫章班”的龍飛艷來說,學雜費全免,并還有一定的助學補助金的職教,成了她有技傍身,掙脫貧困的唯一機會。
而龍飛艷只是職教城中大多孩子的一個縮影。職教成了這里的孩子改變命運,改變家庭的最低“門檻”。
據悉,為了實現實現精準脫貧、擺脫代際貧困,省教育廳、省扶貧辦組織召開對威寧自治縣、赫章縣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專題會議,決定從2015年起連續三年,每年在10所優質省屬職業院校舉辦免費“威寧班”“赫章班”。學生全部免除學費、書費、住宿費,全部享受國家資助金的同時,還配備優質師資力量教授優秀技能,保證學生畢業后就業和升學渠道暢通,力爭6000名學生帶動6000個貧困家庭脫貧。
“教育撥窮根,職教先沖刺”。職教城依托資源集聚優勢,進一步完善“職教—實訓(培訓)—就業(創業)”的保障服務體系,建立職教城人力資源銀行,針對目前市場、企業所需所求進行人才培養、儲備及就業指引,為加快實施"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職教精準扶貧計劃,充分發揮職教城在全省大力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中的教育扶貧重要作用。
目前,全省10所省屬職業院校開設“威寧班”“赫章班”中有8所院校在清鎮職教城內,學生就學全部免除學費、書費、住宿費,全部享受國家資助金的同時,還將安排好專業、好班主任、好任課老師,保障學生畢業后就業和升學渠道暢通。

學生正在學習機器制圖
?
“新景教融” 創合發展模式
近年來,清鎮職教城突破了傳統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依托職教城的天獨厚自然生態資源,結合院校風格特點,面向每年龐大的學生及家長群體,規劃布局“兩湖兩州一河一山”旅游產業。建設完善電動車、自行車和步行等慢行系統以及相關智能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形成“一校一景”“一區域一特色”,將職教城打造成為集校園風光、自然風景、人文情懷為一體新型綜合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清鎮職教城突破了傳統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依托職教城的天獨厚自然生態資源,結合院校風格特點,面向每年龐大的學生及家長群體,規劃布局“兩湖兩州一河一山”旅游產業。建設完善電動車、自行車和步行等慢行系統以及相關智能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形成“一校一景”“一區域一特色”,將職教城打造成為集校園風光、自然風景、人文情懷為一體新型綜合旅游目的地。

職教城景色一角
“兩湖”即按照“保湖富民”原則,在完善紅楓湖、百花湖周邊村寨環保措施的基礎上,有選擇性的發展生態型旅游;“兩州”即以“珍惜時光、記住鄉愁”職教城文化理念,進一步提升鄉愁貴州、時光貴州的文化品質,將“兩州”打造成職教城的文化名片;“一河”即加快建設老馬河濕地公園,打造濕地生態旅游精品;“一山”各院校利用保留山體打造一座山體公園,融合院校風格形成職教城特有的“一校一景”獨特景觀。
“教”與“景”的融合,進一步為清鎮職教城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通過發展旅游,保護和提升了職教新城的山水文化、田園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等優勢文化資源;通過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項目,繼承并創新文化資源,塑造了職教城文化旅游精品形象;通過文化旅游產業的互動、集聚及融合,推動清鎮職教城文化資源的旅游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