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7-12-05
- 來源:
今年以來,靜寧縣聚焦深度貧困鄉村,扎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能力素質提升和駐村幫扶工作,全縣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聚焦基礎建設,奏響“支撐發展曲”。圍繞貧困群眾上學、住房、就醫、出行、用水等問題,整合脫貧資金8.9億元,大力實施貧困村整體提升工程,建設安全飲水工程3處,完成危房改造1843戶,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338戶1413人,建成貧困村衛生室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個、電商服務點3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為9276名貧困人口報銷醫療費用2877萬元,免除貧困家庭學生學費4836人197萬元、幼兒保教費14500人744.23萬元。二是聚焦產業培育,奏響“脫貧致富曲”。持續壯大蘋果、肉牛、勞務三大主導產業。在西北部適宜區貧困村新植果園3萬畝,在中南部改造老果園2萬畝。完成果園標準化管理90萬畝,果品總產量達到78萬噸。統籌整合資金1000萬元,對群眾新建養殖暖棚給予每座4000元的補助資金,發放3-5萬元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引導貧困群眾擴大養殖規模,在貧困村建成規模化養殖小區6個、暖棚圈舍1320座,新增養牛5000頭。在新疆、內蒙古、福建、廣東、天津等地區建立大型勞務基地320個,全力擴大有組織勞務輸轉規模,輸轉貧困家庭勞動力2.76萬人(次),創勞務收入3.5億元。三是聚焦能力提升,奏響“群眾主體曲”。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玉米秸稈青貯、肉牛凍配改良、果品無公害生產等先進實用技術,培訓貧困戶3.9萬人(次)。對標貧困群眾需求,依據建立的貧困村勞動力資源數據庫和勞務輸出信息數據庫,多層次開展電子操作、車輛駕駛、建筑安裝、家政服務等就業技能培訓,完成職業技能鑒定2686人。同時,動員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千企幫千村”行動,與民營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式企業職工崗前技能培訓,使貧困家庭主要勞動力基本掌握了1-2項實用技術,切實提高了自我發展能力。四是聚焦精準幫扶,奏響“合力減貧曲”。完善縣級領導包鄉、部門單位包村工作制度,以15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94個貧困發生率在17%以上的非貧困村為重點,由縣委書記、縣長包抓貧困程度最深的原安鄉、四河鎮,其他縣級領導分別包抓其他深度貧困鄉鎮,8個省直(中央在甘)單位幫扶31個村,46個市直單位幫扶67個村,103個縣直及省市駐靜單位幫扶146個村,共選派駐村幫扶干部1034人,做到了深度貧困鄉村幫扶全覆蓋。加強與天津市武清區、中投公司的銜接對接,深化產業幫扶、訂單勞務、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幫扶協作,縱深推進“百企幫百村扶千戶”等活動,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參與幫扶,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涇川縣?為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切實提高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涇川縣多措并舉促增收,積極籌資補短板,全力加快脫貧攻堅步伐。一是著力強化產業支撐。按照擴量提質并舉的要求,引導各級組織和廣大群眾全方位培育富民產業,在貧困村新植蘋果950畝,山地核桃等雜果150畝,落實果園標準化管理50萬畝;建成日光溫室45座,鋼架大棚369座,種植露地蔬菜?5萬畝;規劃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5個,發展養殖大戶11個,種植全膜玉米1.6萬畝,脫毒早熟馬鈴薯5000畝;輸轉貧困勞動力1.1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25億元。不斷提升旅游扶貧村影響力,建成涇明鄉白家村、城關鎮鳳凰村等旅游示范村8個,建成農家樂20多個,吸納80多戶貧困戶穩定就業,全縣鄉村旅游人數達到6萬人次,收入達到445萬元。二是全面改善居住條件。大力實施農村安居工程,把全面消除D級危房和土窯洞作為年度脫貧攻堅的重點,由縣級領導包抓,采取鄉鎮入戶摸排,部門審核把關,住建局最終認定的辦法,全面摸清了危房存量,在縣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縣級財政撥付2000多萬元,集中開展攻堅行動,年內計劃改造危舊房屋2413戶,已開工建設1984戶,建成1638戶,竣工率83%。全力實施易地搬遷項目,計劃搬遷672戶273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615戶2493人)。目前,13個集中安置點和5個分散安置點全部開工,開工新建住宅350戶。三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務。不斷健全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社會保障能力,開工建設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處,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0個,建成村級電商服務點8個,建辦各類網點、微店160個。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新農合報銷醫療費401.24萬元,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受益3758人次908.7萬元,發放低保金5550人612.2萬元,五保供養金77人19.3萬元。免除學前教育保教費1460人76.96萬元,高中生學雜費1236人49.44萬元,中職生學雜費397人15.88萬元,發放營養餐補助5174人109.7萬元,高中生助學金1236人123.6萬元,中職生助學金280人11.2萬元。發放各類惠農補貼1577萬元,貧困人口人均享受508.28元。四是多方拓寬增收渠道。縣財政列支300多萬元,安排各鄉(鎮)從貧困戶中聘任保潔員、護路員、生態護林員1100多名,年人均實現穩定增收4000元。積極開展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多方引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扶貧開發,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富原紅果品專業合作社和甘肅錦繡鳳凰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吸納300多戶貧困戶采取資金土地入股,進入企業務工等形式,參與產業經營,貧困戶按年持續分紅。全縣通過產業增收、就業幫扶、創業帶動“三個一批”模式,累計帶動1400多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