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8-09-13
- 來源:
清水鎮位于縣城西北部,鎮政府駐地大路村,距縣城15公里。全鎮總面積125.56平方公里,有耕地34758畝,現轄30個行政村,154個村民小組。2013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2739戶10798人,2018年初剩余貧困人口1611戶6329人。今年以來,清水鎮把農村“三變”改革作為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作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進一步提高站位、統籌謀劃、敢于創新,全力抓好農村“三變”改革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黨建引領,探索發展新路子。清水鎮黨委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按照省市縣委關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部署和要求,積極推進“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為主要內容的“三鏈”建設,結合全鎮各村產業發展實際,確定了中蜂養殖業、優質牧草業、鄉村旅游業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三變”改革產業發展思路,吸引合作社及黨員致富能人60余人幫扶貧困戶170戶,通過“三變”改革進一步推進產業扶貧。積極創建農村“發展型”黨組織,努力爭創班子強、隊伍強、管理強、創新強、業績強、服務強的“六強”堡壘,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引領核心作用,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調動和保護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盤活資源,奠定“三變”好基礎。鎮黨委引導各村對轄區現有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將各村的森林、荒山、荒灘、草原、土地等集體資源,手工技藝、蜂群蜂箱等個人資源全部核查清楚。對村內林地、荒地、集體財產等進行詳細調查,建立臺帳,分清權屬,將可用的資產、資源進行分類登記,如實掌握具體情況,為下步協調使用相關資產資源打好基礎。根據核資結果,全鎮現有集體林地5853畝,荒山荒坡1.2萬畝。要求各村有效整合土地資源、物產資源、生態資源、技術資源,結合現有經營主體全部歸類對號入座,讓農村“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努力做到無物不股、無資不股、無事不股、無人不股、應股盡股。主要有荒山荒坡入股、集體土地入股、林木入股、勞動力入股、傳統技藝入股、資產(中蜂和蜂箱)入股等。
創建載體,構筑“三變”新模式。把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帶動發展“三變”改革作為有效抓手,創新模式,積極試點,探索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初步解決“三變”改革怎么變、誰來變的問題。圍繞“三變”改革和產業發展需要,按照“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破解深度貧困地區新型經營主體缺失之難,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承接“三變”改革。目前,全鎮重點扶持培育合作社15個,公司3個,參與承接農村“三變”改革的有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合作社2個,中蜂養殖合作社10個,牧草種植加工合作社3個,旅游公司1個,銅鋁鑄造公司1個,農業發展公司1個,為推動“三變”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發揮優勢,拓寬“三變”新渠道。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為基礎,通過入股合作社進行分紅,按照發展規劃重點推進中藥材、蜂產業、草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規?;l展。大力實施“兩區三帶六大工程”(“兩區”即山區、川區,“三帶”即著力打造藥蜂草扶貧產業帶、手工藝文化產業帶、洮河沿線鄉村旅游產業帶,“六大工程”即銅鋁鑄造、中藥材標準化種植、中蜂養殖、優質牧草種植加工、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盤活有效資源,圍繞洮河及316沿線,利用銅鋁鑄造特色產業和美麗的田園風光,建設田園綜合體及特色手工技藝專業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積極爭取項目資金,落實項目改善基礎設施,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煥發生機,改革初步顯成效。按照“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產業黨建思路,積極推行“黨支部+協會+農戶”的扶貧模式,充分發揮產業黨組織及黨員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發展優勢產業,把協會支部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助推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清水村黨支部以天泉山“資源變資產”形式入股公司,參與農村“三變”改革,建設天泉山風景區,公司不但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每年分紅2萬元;吸引甘肅精藝銅鋁鑄造傳承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投資,讓本村銅匠以手工技藝入股,提高了生產效率,使銷路更加順暢,帶動了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增加了收入。盧家堡村黨員呂劉賓響應鎮黨委號召成立青草堂牧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42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種植貓尾草500畝,第一茬牧草已經開始收割,合作社已經開始烘干加工。西林、張家堡、松樹等村黨支部積極組建成立國蜜、百草藥香、花仙子等中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中蜂產業發展,由貧困戶將蜂箱入股,按照蜂箱數量分紅500至1000元不等,增加了貧困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