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9-02-18
- 來源:
平涼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市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8.75萬人,五年減貧31.8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345個貧困村脫貧退出,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
按照聚焦再聚焦、精準再精準的要求,全市先后開展拉網式調研,用“過篩子”的辦法,弄清致窮原因,找準內在規律,確定了“五個聚焦”總體要求,集中最優質的資源、最強的幫扶力量合力攻堅,抓實抓細“一戶一策”,特別是2018年部署開展“九大沖刺行動”,進一步明確用力方向和突破難點,為決戰脫貧、攻堅拔寨注入了新的動力。在全省2016、2017兩個年度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平涼市均被綜合評價為“好”的等次;崆峒區于2018年9月實現脫貧摘帽,莊浪縣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涇川、靈臺、崇信、華亭4縣達到脫貧摘帽標準。
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舉措,按照“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抓勞務”的總體思路,全面推行“五個一”機制,分產業成立領導小組、完善發展規劃、制定實施意見,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同時在壯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發展模式,全市規范完善龍頭企業204戶,在748個貧困村組建合作社2503個,探索形成了“黨組織+國有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群眾”的莊浪模式、“供銷集團+鄉鎮扶貧產業開發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靜寧模式和“黨組織+勞務公司+企業+農戶”的靈臺模式,70%的貧困群眾依靠產業穩定脫貧。
緊扣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退出的具體要求,堅持缺什么、補什么,落細落實“一戶一策”,促進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基礎建設以“路水房電網”為重點,全市貧困村水泥(瀝青)路、飲水安全、動力電實現全覆蓋,光纖通村率達到99.6%。公共服務方面,立足解決貧困群眾上學、就醫、文化等需求,建成貧困村幼兒園233個,配套標準化村衛生室354個,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兒園、標準化村衛生室實現全覆蓋;逐戶落實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措施,不斷優化農村中小學教育布局,7縣區義務教育整體通過國家基本均衡驗收。全力實施健康扶貧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服務、重病兜底保障“三個一批”行動計劃,認真落實“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即時結報等政策,合規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達到90%。社會保障方面,嚴格落實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提標政策,實現了低保線與脫貧線“兩線合一”。
同時,堅持開展常態化督查檢查和暗訪抽查,建立脫貧攻堅流動紅旗和黃牌警告制度,有力加快了脫貧攻堅進程;積極創新黨建工作載體,深入開展“一強三創”行動,全市401個深度貧困村黨組織書記中,致富帶頭人和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占到了74.6%;統籌調配省市縣鄉四級幫聯力量,實行市級領導聯縣包鄉抓村制度;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定點幫扶,主動加強與天津市河西區、武清區、津南區和中投公司、南開大學的對接洽談,辦成了一批群眾急需、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