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7-12
- 來源:甘谷縣鄉村振興局
甘谷縣是甘肅省人口和農業大縣,全縣總人口64.25萬,其中農村人口55.74萬。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這里人多地少,山多川少,資源貧乏,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面對貧困,歷屆甘谷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想辦法、謀出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谷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逐級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堅持把產業發展與就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和長久之計,全力解決貧困群眾“住房難、用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積極探索、真幫實扶,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扎實有序開展,貧困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013年—2020年,19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脫貧17.1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9.5%降為零。從此,甘谷縣步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著力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奔向小康的新征程。
特色產業助增收 ?激活發展新動能
6月的甘谷縣六峰鎮將軍嶺后山,郁郁蔥蔥,陽光充足,驅車沿著平坦的水泥路直達山頂,就到了甘谷縣駝峰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名叫鞏雙海,是一位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2009年,在新疆打拼多年的鞏雙海回鄉創業,他自籌資金200多萬元,流轉土地246畝,吸納社員43戶,入股土地258畝,帶動貧困戶107戶462人,建立起集林果種植、養殖家禽及旅游休閑為一體的農業合作社。
“經過11年的經營和發展,累計投入了600多萬元,現有林果面積504畝,栽植優質花椒8470株,花牛蘋果19250株,還有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養殖場,養的是散養土雞和黑豬。”鞏雙海說,近幾年,合作社努力打造農業產業示范園,推廣先進實用農業技術,生產高端安全優質農產品,實現了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富,則百姓富。然而,在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之前,甘谷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產業發展基礎弱、規模小、效益低。因為缺少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全縣群眾增收困難,深陷貧困。扶持發展富民產業,帶領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成為擺在甘谷縣委、縣政府面前最迫切、最艱巨的責任和難題。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后,甘谷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治本之策,按照“主導產業整縣推進、擴規模提水平,特色產業一村一品、保覆蓋提效益”的思路,實施“4+2”農業產業振興行動,發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和“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等“五小產業”,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確保村村有產業、戶戶有主業、人人能增收,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進程,產業經營收入成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主渠道。
走進安遠鎮大城村的“隴上椒”辣椒種苗培育示范基地,26座全鋼架無立柱式大型辣椒育苗大棚“科技感”十足。基地不僅為周邊大城、河灣等村的農村合作社開展專業的技術指導,還從去年開始選育培育種植了甘谷七寸紅、九寸紅等優良辣椒種苗520多萬株,利用訂單農業新模式,為周邊的辣椒種植戶“長足了精神”。
“讓甘谷特產發揮優勢,打造本土農產品品牌,這里的種植戶才能持續增收。”隴上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劉彥斌說,公司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電商”模式,已經初步形成一條產、供、銷一體的市場營銷系統。
在脫貧攻堅戰中,甘谷縣共扶持發展這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467家、龍頭企業65家、家庭農場160家,帶動貧困群眾2.6萬戶12萬余人。每個貧困村都形成了1—3個主導產業,全面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全縣40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總額達938萬元,195個貧困村村均達到2.95萬元。2020年底,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21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8007.25元,均比2016年有大幅增長。
就業扶貧拔窮根 ?幸福飯碗端得穩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之一。2018年5月,全省首個扶貧車間在甘谷創建,繼而在甘肅大地迅速推廣試行。針對部分留守群眾既無致富技能、又無法外出務工、難以增收脫貧的實際問題,甘谷縣把產業和就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鼓勵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把生產車間和培訓課堂延伸到貧困村,全力打造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讓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端穩“幸福飯碗”。
今年38歲的蔣小珍是甘谷縣六峰鎮六峰村農民,這幾年因為照顧兩個孩子不能出門打工,全家生活僅靠丈夫務工維持,特別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外出務工成了大問題。六峰村扶貧車間創辦以來,蔣小珍報名參加培訓學會了縫紉技能。“剛開始不熟練,出活慢,一個月能領1500多元工資。現在技術嫻熟了,每個月能掙2500多元。”說起收入,蔣小珍滿臉喜悅,“現在邊照顧孩子邊上班,收入穩定了,生活也有盼頭了,人也有了精氣神,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一間間在貧困村、人口聚居區、易地搬遷安置區建設起來的扶貧車間,滿足了不同類型群眾的實際需求,切實放大了脫貧帶富效益。目前全縣已建成運營扶貧車間90個,帶動貧困群眾就業1700多人。在扶貧車間務工的群眾月平均工資2000元,年收入2萬元以上。
除此之外,甘谷縣還探索推行招工、培訓、輸轉、維權、引資“五位一體”培訓輸轉模式,打造了甘肅省首個“勞務400云平臺”,建立了以勞動力實名制登記數據庫、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數據庫、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數據庫為主體,以駐外勞務工作站、各企業辦事機構為補充的信息數據庫,實現了用工企業與務工群眾的精準對接。
沃野千里織錦繡 ?村美民富幸福多
走進甘谷縣六峰鎮六峰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棟棟特色鮮明的高樓拔地而起,合理的布局,精巧的結構,完善的設施,使這里成為甘谷縣實施易地搬遷助力脫貧攻堅的點睛之筆。“做夢也想不到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自來水在家里使用方便,水沖式廁所干凈衛生,和住在城市里一個樣。”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楊淑梅說起自己的新家樂得合不攏嘴。
“兩不愁三保障”是脫貧攻堅的“聚焦點”,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著力點”。近年來,甘谷縣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貧困村和特殊困難戶,加大投入力度,補齊脫貧短板,加快完善基礎設施,不斷提升脫貧攻堅質量。
——道路建設方面,累計建成通行政村水泥路1889公里,硬化砂化自然村道路1285公里,全縣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000公里,實現了405個行政村硬化路全覆蓋。
——安全飲水方面,建成8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啟動實施引洮二期配套城鄉供水工程,有效解決了52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通自來水農戶比例達到93.53%,飲水安全農戶比例達到100%。
——安全住房方面,累計改造農村危房2.27萬戶,其中貧困戶危房8483戶,農村C、D級危房完成“清零”;累計建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30個,搬遷群眾2660戶13736人,實現了貧困群眾應搬盡搬。
——人居環境方面,完成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改造2.6萬戶,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87個、整潔村260個。
——教育保障方面,全縣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5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醫療保障方面,建立起“新農合+大病保險+大病救助+政府兜底”健康扶貧體系,全面推行“一人一策”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即時結報、門診慢特病報銷等特惠政策高效落實。
——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全面推進低保制度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逐步提高農村低保和特困供養補助標準,及時將符合條件的低保家庭納入建檔立卡管理,16137名一、二類低保和特困供養人員實現了政策性兜底。貧困人口全部參加了基本醫保和養老保險,安排扶貧專崗3342個,選聘生態護林員1100人,確保了特殊困難群體能夠穩定脫貧。
一串串數據催人奮進,一聲聲號角激情嘹亮……
讓困難群眾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下。經過8年全力攻堅,甘谷縣一批又一批扶貧干部奔赴扶貧一線,深入群眾,夙夜在公,使出渾身解數,阻擊攻堅“硬骨頭”,打通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幫助貧困群眾激發強大的內生動力,實現全面脫貧目標。
“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甘谷縣將堅持“四個不摘”,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堅持攻堅責任不減、工作力度不減、工作勁頭不減,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旺盛的干勁,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確保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為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谷拼搏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