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11-01
- 來源:金融時報
今年以來,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舉措不斷出臺。
從4月份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啟動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到6月份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再到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均圍繞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提供支持和指導。做好“十四五”時期農村金融服務工作,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已成為當前重要工作之一。
在近日召開的2021金融街論壇上,來自金融管理部門、市場機構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聚焦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議題展開討論。其中,“推動數字金融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需求有機融合”被反復提及。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面對一些“三農”金融領域存在的老難題,數字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在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數字普惠金融尤為重要。
在具體措施方面,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強調,要在服務場景方面,聚焦小微、鄉村振興、供應鏈等領域,運用數字技術搭建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捕捉實體經濟更深層次融資需求,建立基于企業“主體信用”、交易“數據信用”的多方互信機制,有效緩解銀企間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支持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建設“村口的銀行”夯實金融基礎設施
“用數字化賦能鄉村金融,是推進新時代鄉村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農村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的戰略選擇。”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在數字化賦能鄉村金融的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鄉村信息基礎設施、農民數字技術使用能力、鄉村信用體系建設和鄉村數字金融安全管理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金融科技群總裁李波持類似觀點。他認為,農村融資難、融資貴背后的原因是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和金融服務觸達能力受限。
對此,金文成建議,要在推動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結合新基建大力推動鄉村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是當下不少金融機構突破鄉村振興“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信息科技部副總經理兼數據管理部總經理毛林濤表示,該行致力于建立金融精準扶貧的認定系統、扶貧金融數據分析系統、鄉村振興貸款成效監測系統等一系列應用系統,全力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中國建設銀行監事長王永慶介紹,該行在過去幾年中,通過與村委會、村口超市、衛生診所、退役軍人服務站等主體合作,建設了近50萬個“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點?!耙劳羞@些服務點,我們打造了一個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臺,與地方政府一起整合共享農業生產、社會治理、農民生活等數據資源,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智慧村務、便民事務、電子商務和金融服務,成為老百姓村口的銀行?!蓖跤缿c說。
完善涉農數據建設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
與此前建立完善金融基礎設施相比,鄉村振興更重視借力新技術與新理念,滿足新需求。王永慶表示,建行服務鄉村振興不是簡單依靠自辦“物理網點”和“人海戰術”,而是更多應用新金融理念方法,發揮金融科技作用,通過搭建平臺和場景,強化數字化服務手段,為鄉村客群提供觸手可及的金融服務,將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到田間地頭。
記者了解到,該行通過線上線下打造了兩大涉農信貸產品包。一是線上打造“裕農快貸”產品包。借助廣泛連接積累外部涉農數據,整合行內金融交易數據,建立針對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不同涉農主體的信用評價模型,線上評分授信,客戶通過手機APP就可以申請獲得貸款。二是線下打造“鄉村振興貸”產品包。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農村企業等提供信貸服務。截至9月末,該行涉農信貸余額近2.4萬億元。
實際上,加快金融服務渠道融合化發展,推動構建線上線下打通、跨金融機構互通、金融與公共領域融通的新型服務渠道,建立“一點多能、一網多用”的惠農綜合服務平臺,正是今年4月啟動的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中國農業銀行科技與產品管理局局長蔡釗看來,農村地區融資難、融資貴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供需的不平衡和不匹配。蔡釗表示,隨著農村大數據體系的不斷建立和完善,物聯網、智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各個環節和鄉村生活各個方面的深度應用,農村地區信息不對稱問題將逐步消除,信貸產品服務的可獲得性將大幅提升。
蔡釗認為,解決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問題的基礎是構建可信大數據,銀行機構需做好兩項核心工作:一是信用評價,二是風險控制?!翱尚艛祿姆窒硇枰蠹乙黄鹋?,這是破解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的根本,也是彌補數字鴻溝助力共同富裕的基礎?!彼硎尽?/p>
提升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
“要解決當前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信貸投放不均衡、產品匹配度不足、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備等問題,應大力提升涉農金融服務水平,創新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提升農村信貸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敝袊y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風險官劉福壽表示。
李波認為,要增強數智化供應鏈能力,攜手企業特別是涉農核心企業推出基于產業生態金融的供應鏈金融科技,用數字化平臺解決農村金融融資和資金方的難點和痛點,為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和農戶提供各式的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據王永慶介紹,在推動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建行致力于打造一系列涉農專業化生態場景。例如,積極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生態場景。圍繞農村特色產業,探索搭建了內蒙古奶業、山東壽光蔬菜、江西贛州臍橙、湖北潛江小龍蝦等一系列特色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針對這些特色農業的全產業鏈,搭建一個系統化的平臺和生態圈,有力促進這些特色產業發展。
除了上下游產業鏈,針對農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也可提供相關的金融服務。百度副總裁李碩介紹,AI技術與金融產品也有更深入的結合,如農作物的長勢、生鮮全生產周期數據的采集、病蟲害的預測、氣象大數據綜合處理等,在這個過程中與金融機構聯合推出一些新產品,以提升農業企業或農戶的抗風險能力。
在保險領域,上述探索已經在積極實踐中。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首席信息技術官趙峰表示,該公司從數據著手夯實基礎,充分利用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數字化的管理系統,構建精準持續、節約共享的數字綜合服務模式。比如,利用生物識別技術對養殖戶的牲畜進行生物特征的識別,快速進行承保、理賠等。(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記者馬梅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