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2-14
- 來源:國家統計局平涼調查隊
平涼農村居民收入穩步提升 消費結構不斷優化——2021年平涼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情況分析? ??
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嚴峻形勢,平涼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上各項決策部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認真做好“六穩”、“六保”任務,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穩步提升。?
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呈現“四大特點”?
(一)收入高速增長。2021年平涼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99.5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043.8元,增長10.7%,保持較快增長。去年因受疫情影響,平涼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放緩,今年農村居民收入持續恢復,并保持高速增長,增速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3.3個百分點。?
(二)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平涼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97.5元,增長7.4%,慢于農村居民收入增速3.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去年的3.19縮小到今年的3.09。?
(三)增速快于全省平均。甘肅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增長7.0%,平涼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增速排名較去年提升兩位,全省排名第六。?
(四)和其他地州市相比還存在差距。低于排名第一的隴南0.5個百分點,低于絕對值第一的嘉峪關13926元,增速在全省位居中間靠前,但絕對值和高水平地州市相比差距還較大。?
二、平涼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特點?
2021年平涼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799.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43.8元,增幅10.7%。從收入結構來看,人均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及轉移凈收入持續增加,增速分別達11.2%、8.5%、12.3%、12.8%。?
?
(一)工資性收入“壓艙石”作用明顯。平涼市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3593.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2.7元,增幅11.2%,占可支配收入的33.3%,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3.7%。今年以來,平涼市把就業作為“六穩”、“六保”任務之首,現代農業產業鏈不斷完善,基礎建設帶動本地就業增長明顯,最低工資標準持續上調,有力促進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
(二)經營凈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增長極。平涼市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3859.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3.3 元,增幅8.5 %,占可支配收入的35.7%,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3.1%。今年平涼市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單產水平再創新高,全面糧食總產量同比增長2.5%;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牛出欄同比增長9.3%,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乘勢而上。?
(三)財產凈收入成為增收新亮點。平涼市農村居民財產凈收入83.5元,同比增加9.1元,增幅12.3%,占可支配收入的0.8%,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0.1%。財產性收入雖然有所增長,但基數較小,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作用不大。今年以來,平涼市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深度融合,鞏固擴大改革試點成果,推動依法依規交易流轉,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產,增強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 ????
(四)轉移凈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平涼市農村居民轉移凈收入3265.6 元,同比增加370.3元,增幅12.8%,占可支配收入的30.2%,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3.8%。今年,中央和省上對種糧等從事農業生產的支持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覆蓋面進一步拓寬,首次向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種糧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贈品擴面,農村低保、五保標準平均增長8%左右。?
三、各縣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仍受到縣域產業發展不平衡的制約?
分縣區看:絕對值增長較高的縣區是涇川縣、崆峒區、華亭市,分別增長了1254.2元、1202.5元、1019.9元,增幅較高的縣有涇川縣、崇信縣、莊浪縣,分別增長了11.1%、10.8%、10.6%。各縣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以下特點:?
表2 ???2021年平涼市各縣(市、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
(一)產業增收呈現“西高東低”。平涼市以“牛、果、蔬”產業為農村發展支柱產業,西部的靜寧縣、莊浪縣農民以蘋果和畜牧產業發展為主,掛果面積占全市面積的47%,靜寧蘋果品牌效益顯著,產業普及程度更高,圍繞蘋果生產、倉儲、包裝、運輸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經營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49.3%,莊浪縣經營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38.4%,均高于其他縣;東部的涇川縣、靈臺縣蘋果和畜牧業規模戶發展程度較高,但散戶發展產業積極性不高,農民直接從產業獲得的直接收益較少;崆峒區牛果產業較其他縣發展并不占優,設施蔬菜面積占全市面積的28.8%,產業以川道為主,南北二塬受交通和地勢影響,設施蔬菜產業起步晚。?
(二)城鎮化率的提高穩定了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城鎮化率最高的崆峒區、華亭市、崇信縣,農民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到城鎮及周圍就業,就業機會多,工資性收入增長穩定。崆峒區就業選擇較為靈活,但不夠穩定,本地工資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于其他兩縣市;華亭市和崇信縣農民多選擇在本地煤礦務工,尤其是華亭市農民收入60%以上都為本地工資性收入,崇信縣及華亭市依靠華亭周邊臨近區域眾多的煤礦務工,本地工資性收入占比高、增長穩定。?
(三)脫貧攻堅對外出務工支撐顯著。莊浪縣、靜寧縣是之前的深度貧困縣,兩縣農村人口眾多,占平涼市近一半的農村常住人口,勞務輸轉人數占全市輸轉人數的近一半,莊浪、靜寧兩縣勞務輸轉依靠脫貧攻堅政策影響,對點到戶幫扶成效顯著,勞務輸轉地區分布周邊縣(市、區)、地市、省會城市、扶貧對口城市等,為轉移凈收入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兩縣轉移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別為36%、31%,在龐大的人口基數影響下,兩縣增收潛力巨大。?
四、農村居民消費持續升級,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0281.9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1.7%。去年疫情以來農村居民消費持續恢復,今年生活消費較去年同期增長顯著,消費支出持續反彈。其中:?
(一)農村居民消費增長快于城鎮居民。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831.0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增速快于城鎮居民3.2個百分點。?
(二)消費八大項呈現全部增長的特點。其中食品煙酒、居住、教育文化娛樂、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增速較快,增幅超過10%。?
表3 ?2021年平涼市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對比表?
(三)消費結構轉型優化。?
1.生存型消費需求改善。農村居民人均食品煙酒、居住類生存型消費分別為2817.1和2077.7元,增速分別為12.1%、7.3%;衣著消費增速下降,增長8.8%。一方面,農村居民飲食消費觀念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方向轉變,食品消費品種多元化,不再是以往單一的食品消費。另一方面,居民對居住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居民日常消費中用于居住的現金支出,包括住房改善、水電燃料費、取暖費、租房房租、物業管理費以及裝修等支出費用相繼提高,導致居住支出增長較快。?
2.發展型消費需求擴大。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交通越來越便捷,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生活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等發展型消費逐漸增加。農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費1352.5元,增長10.0%。子女教育的需求旺盛,休閑娛樂消費持續升溫,教育文化娛樂消費1070.9元,增長10.6%。對健康愈加重視,各類保健器具和滋補保健品需求較快增長。醫療保健支出1393.9 元,增長5.0%。對服務消費接受程度提高,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為571.5 元,增長8.3%。?
五、平涼市農民居民可支配收入長效增長存在的困難?
2021年平涼市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穩定,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來看,影響農民收入長效增長和實現共同富裕還存在以下幾點困難。?
(一)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2010-2020年期間,城鎮人口增加了38.6%,城鎮化率由29%增長到了45%,農村人口減少了45萬人,減少了30.6%。受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農村老齡化日益嚴重,出現了大量空巢家庭、空心村,土地閑置及農業后繼人才短缺等現象。?
(二)外出農民工長效增收缺乏支撐潛力。外出務工的農民工雖然能取得比在農村高的收入,但城市生活成本較高,能夠反哺農村的收入有限。農民外出務工缺乏長期規劃,務工不穩定,鄉村發展吸引不到年輕勞動力,不利于農民長效增收。?
(三)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平涼市以“牛、果、蔬”產業為農村發展支柱產業,但農民增收情況參差不齊。雖然近年來規模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實際本地農民從事一些基礎的體力勞動,難以取得較高的報酬;畜牧、蔬菜產業也存在價格不穩定、產業風險大、銷售渠道不暢通、配套產業服務不夠等相似問題,產業規模較小的農戶參與產業經營的積極性低。?
(四)低收入群體增收困難。低收入戶普遍家庭規模大、家庭負擔重、勞動力缺乏、職業技能單一、內生動力不足,對政策性收入依賴大。受自身水平和家庭困難限制,這些低收入戶增收困難,雖然義務教育、農村養老及醫療普惠性政策扶持對低收入家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家庭老弱病殘需要額外的勞動力進行照顧,勢必對低收入家庭勞動力就業增收有所牽扯。?
六、促進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當前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影響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為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應繼續落實“六穩”“六保”工作,確保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一)推動城鎮經濟反哺農村發展。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已經逐漸成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突出問題。要積極抓住逆城鎮化消費的變化趨勢,發展城市周邊的農村旅游,以游助農,積極發展集休閑度假、紅色文化、生態觀光、游客采摘等為一體的“農家樂”等鄉村游活動,促進產業轉型和農副產品轉化。?
(二)以返鄉就業創業帶動鄉村振興。要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挖掘本地潛力,通過創業來開發就業增量,推動返鄉入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方便農民就近上崗。通過出臺財稅政策扶持、金融服務創新、創業用地保障等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舉措,多策發力,鼓勵返鄉創業,以當地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產銷對路,發展新業態、新產業和新商業模式,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三)提高產業發展規模和普及度。保障農業經營性收入穩定增長,立足本地“牛果蔬”資源優勢,鼓勵農牧產品深加工企業建立與農民的緊密利益聯結,堅持龍頭帶動,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構建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戶利益共享和風險防范機制,確保農戶能夠積極參與主導產業生產經營,使其獲得更多更持久的收益。?
(四)完善農民工務工長效增收機制。隨著結構調整不斷加快,需要根據需求不斷調整優化技能培訓,結合就業創業培訓,做好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生涯規劃。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教育、科技、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衛生、扶貧等部門的作用,及時宣傳新政策、新方法,搭建綜合信息平臺,加強就業信息服務,做好勞動者技能培訓、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維護等工作,形成政府推動、市場拉動、企業帶動、部門聯動的發展合力。?
(五)做好低收入群體動態監測。針對低收入農戶進行動態管理,一旦家庭出現因病、因學致貧等困難,及時予以支持,防止返貧。拓展醫療政策、教育政策覆蓋面,對非義務教育階段農戶子女教育費用大,醫療政策覆蓋面不夠的問題,加強對低收入農戶的政策傾斜力度,切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撰稿:劉橘??審核:史成明??責任編輯: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