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3-14
- 來源:通渭縣
近年來,通渭縣緊盯打造隴中百萬畝生態產業示范區,大力推動綠滿隴中行動,特別是立足資源稟賦,把發展經濟林果產業作為改善生態條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堅持科學規劃、整體推進、全面發展,全縣林果產業從2018年的16.3萬畝擴增到目前的32.1萬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顯現,逐步走出了一條產業做強、群眾增收與環境改善、生態向好相宜相長的新路子。
一、堅持規劃引領,精心布局定目標。通渭林果產業起步較早,但長期處于零星試種和小庭院發展形態,產業化、規模化進程相對緩慢,產業效益不高。聚焦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兩大目標,積極探索培育生態改善和經濟發展融合互促的特色優勢產業,把蘋果、花椒納入全縣“六大特色產業”發展體系,編制果品、花椒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按照“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開發”思路,在東北部、西南部12個鄉鎮打造蘋果片帶,在中南部9個鄉鎮發展花椒產業,在適宜區支持發展核桃、山楂等特色林果產業。規劃到2023年底,全縣經濟林果產業面積達33萬畝以上,果品產量超過10萬噸、總產值達8億元,全面形成種、貯、加、銷全產業鏈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
二、優化政策供給,強化保障擴規模。一是整合資源健全組織體系。成立縣農發公司,各鄉鎮成立分公司,在林果種植村建立專業合作社,吸納林果種植戶加入合作社,推行“國有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構建了統一供應種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栽植標準、統一收購營銷的組織推動體系,實現抱團發展。二是配套政策強化資金保障。發揮政府投入主導作用,撬動金融資金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集中財力發展果品產業。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林果產業發展資金1.15億元,其中扶貧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資金7548萬元、產業貸款510萬元、吸納社會資金3450萬元,發展林果產業15.8萬畝。三是差異獎補破解發展難題。創新差異化獎勵激勵機制,對已脫貧戶通過無償發放苗木,對加入合作社的非貧困戶由縣農發公司通過免息產業貸款,對林果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通過資金獎補等方式,有效破解了不同群體資金短缺的“瓶頸”,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四是打造基地帶動規模發展。發揮基地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在雞川、隴川、新景、常河等鄉鎮創建一批優質高效、特色鮮明的林果標準化示范基地,輻射帶動適宜區集中連片發展。目前已在12個鄉鎮打造果品基地19.3萬畝(蘋果15.4萬畝、核桃2.7萬畝、山楂1.2萬畝)、掛果8萬畝,9個鄉鎮打造花椒基地12.8萬畝、掛果1萬畝。2021年果品總產量達8萬噸,總產值達到4.8億元,花椒總產量50噸,總產值500萬元,真正實現了林果產業從零星散布“小樹種”向成片成林“大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注重延鏈補鏈,厚植優勢增效益。一是培育龍頭強帶動。在林果產業發展核心區培育壯大鑫旺果業、福興德農牧、興民農產品銷售、帝農農業等一批龍頭企業,成立林果產業合作社37家,通過“連鎖經營”“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基地、合作社帶動種植戶“兩個全覆蓋”。二是冷鏈貯藏保質量。無縫對接林果產業發展和冷鏈物流建設,大力爭取實施萬噸果蔬冷鏈物流建設項目,目前已建成氣調庫23個、容量達4萬噸,為林果產品延長銷售、錯峰上市提供了有利條件。三是多措并舉拓銷路。在隴川、新景、雞川、常河等鄉鎮建成果品交易市場,借助中央定點扶貧、東西部協作機遇開拓銷售市場,組織縣內企業、合作社積極參加省內外重大節會展銷活動,全縣優質蘋果、花椒、山楂等林果產品通過網上銷售、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營銷方式,已逐步銷往全國各地。
四、突出市場導向,科技支撐強品牌。通渭蘋果具有糖分高、口感甜脆、耐儲藏運輸等特點,極受客商青睞。堅持“質優價優”理念,努力在改良品種、打響品牌上下功夫,努力打造黃土高原高海拔地區優質林果產區。一是強化技術支持。堅持建管并重,加強技術服務,實行技術人員包區域、干部包地塊的“雙軌”責任制,抽調林果專技人員蹲點指導,切實將科技服務牢牢鑲嵌到林果栽培、管理、加工、銷售全過程。二是持續改良品種。堅持外引內培,依托本土合作社和苗圃建立了蘋果苗木嫁接培育基地,先后引進培育龍富短枝、煙富6號、甜紅子、香鈴、大紅袍等優質林果品種,調運新優品種壯苗441萬株,加快林果產品標準化、優質化生產進程。三是培優品質品牌。積極開展“三品一標”開發認證,推進特色果品、花椒統一品牌標識,已注冊“隴頭紅”“紅枝園”富士蘋果商標。雞川鎮煙富3號、隴川鎮長富2號分獲省名優蘋果評鑒會金獎和銅獎,特別是“通渭蘋果”地理標志通過了農業農村部評審,進一步提升了我縣優質林果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通訊員陳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