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5-30
- 來源:人社部網站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教法》)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該法26年來的首次大修,新《職教法》著力提升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強調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職業教育的保障制度和措施,這對于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建設技能型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職教法》的實施對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是實施人才強國、制造強國戰略的內在需求。“十四五”是我國經濟社會實現重大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要由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經濟增長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這迫切需要提高全社會的人力資本水平。技能勞動者處于生產服務最前沿,是將技術創新轉變成為產品和生產力的關鍵因素,是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重要人才支撐。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類型,承擔著為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技能人才的重大歷史使命。
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是建設技能型社會的必然途徑。當前,我國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口總量的26%,高技能人才約占技能人才總量的30%,遠低于制造業發達國家水平。從市場供求看,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革新步伐的加快,勞動者素質結構、技能水平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對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歷史使命,即要實現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
新《職教法》體現了技能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
新《職教法》聚焦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瞄準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促進就業需求,對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的實施、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職業教育的教師和受教育者、職業教育的保障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明確,充分體現了技能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
第一,突出強調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技工教育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由內涵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2020年底,全國共有技工學校2423所,在校學生 395.5 萬人,就業率達97%以上,面向社會開展培訓485.8萬人次,為促進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同時,技工院校累計招收貧困家庭子女超36萬人,面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者開展就業創業培訓超過38萬人次,有利支持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新《職教法》第十條明確“國家采取措施,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產業工人素質”,這是在法律層面對技工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認可。
第二,突出強調職業教育的就業導向。本質上來說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新《職教法》第四條明確職業教育要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面向實踐、強化能力,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辦學方向。新《職教法》規定發展職業教育應當與促進就業創業、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整體部署、統籌實施。鼓勵職業學校建立就業創業促進機制,提供就業創業服務,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同時,筆者認為新《職教法》提出實施本科及以上教育層次的職業教育,只是給予職業學校學生足夠的成長空間,并非是要搞升學教育,也不能是升學教育,否者將產生第二個“高校擴招”,同時對已經存在“技工荒”的勞動力市場產生巨大的擠兌效應。
第三,突出強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特色。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與于用人需求的契合,為了深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新《職教法》提出了諸多舉措。如強調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開展職業教育的情況應當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鼓勵行業組織、企業等參與職業教育專業教材開發;明確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業作出獎勵、稅費優惠等激勵政策。
第四,突出強調對技能人才的激勵。技能勞動者社會地位不高一直是制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新《職教法》明確國家采取措施,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同時,進一步強調了技能競賽的選拔激勵作用,提出國家通過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為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藝的平臺,持續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
抓住新《職教法》賦予的機遇 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我國技能人才的數量、質量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任重道遠。技能人才培養工作要抓住機遇、找準定位、堅守特色、不負使命,成為國家人才戰略的重要抓手,人力資源開發體系的重要和關鍵組成。
第一,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堅定不移推進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技工教育是來源于企業、根植于企業、服務于企業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培養模式就是“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的一體化人才培養,實現從知識灌輸向能力培養轉變、從課堂教學向生產教學轉變、從書本教學向實踐教學轉變。新《職教法》用了較大篇幅強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確提出在專業設置、教材開發、培養方案制定、質量評價、教師培養培訓等方面推動校企合作,實際上就是對我們技工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認可。
第二,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發揮職業培訓在終身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新《職教法》第十四條提出:“國家建立健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是首次從法律層面確立了職業培訓的重要地位。實際上從時間跨度上看,在終身學習過程中,職業學校教育占比是比較小的,個人的職業發展更多的需要依賴在工作中的學習,也就是職業培訓。職業培訓不僅更具有工作崗位針對性,更貼近生產實際,而且形式更豐富多樣,覆蓋的職業、行業范圍更廣泛,并且伴隨勞動者職業生涯的全過程。因此,我們要全面落實《“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要求,持續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健全完善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研究建立技能學分制度,實現培訓學分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以及其他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
第三,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高素質產業工人。我國自2015年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2018年全面推行,已累計培養企業新型學徒超百萬人,建立了大國工匠的后備之軍,但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企業積極性不高、學徒權益保障不足等問題。新《職教法》第三十條提出:“國家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引導企業按照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有關企業可以按照規定享受補貼”,從法律層面明確了學徒制的對象和激勵機制。因此,我們要堅定對基于企業職工的學徒培養模式的信心,瞄準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面向國家重點發展戰略和經濟主戰場,聚焦重點領域,全面推行新型學徒制培訓,進一步擴大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模,建設產業工人大軍。
第四,完善職業分類和職業標準體系建設,以職業標準引領職業教育發展。新《職教法》第十一條提出:“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職業分類、職業標準、職業發展需求,制定教育標準或者培訓方案”,明確了職業分類和職業標準在職業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和指導作用。我們應進一步發揮職能優勢,完善職業分類動態調整機制,加快新職業發布及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編制工作,并根據產業發展和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動態修訂完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以職業分類和職業標準的系統化、精準化和科學化,指導職業教育標準和培訓方案的確立,引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方向。(作者陳玉杰,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院職業與技能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