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7-04
- 來源:清水縣鄉村振興局
清水縣堅持把加強項目資產后續管理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定思路、明舉措、抓創新、保效益,探索出“一個目標、兩項機制、三大保障、嚴把六關”的“1236”工作模式,實現了項目資產保值增值,持續發揮作用,為做好新階段鄉村振興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圍繞一個目標。圍繞“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經營規范、效益明顯、管理到位”的目標,嚴格按照政策要求開展項目資產確權、登記和移交,堅決防止項目資產閑置、流失、浪費。健全“資產清楚、界定合理、產權明晰、權責匹配、管護規范、運營良好、監管有效、收益穩定”的長效機制。
堅持兩項機制。分類管理機制。認真組織開展摸底登記,清查核準每一筆資金、每一個項目。通過橫向梳理、上下比對,厘清資產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監督權、處置權,健全公益性、經營性、到戶類分類臺賬,形成資產管理清單,實現了資金、項目、資產的分類統計管理。分級管理機制。緊扣項目資產“管什么、誰來管、怎么管”等關鍵,堅持把管好用活項目資產作為重點,出臺了項目資產確權登記和資產移交工作方案、項目資產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成立縣項目資產確權登記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了領導小組統籌、牽頭部門負責、配合部門分工、鄉鎮具體落實的工作架構。縣委、縣政府專題研究,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在關鍵節點都作出批示、提出要求,緊密協調解決問題。鄉村振興部門、財政部門牽頭組織資產清查、移交,全過程調度、全方位協調。各成員單位充分發揮主管部門作用,按照行業部門??管理制度和相關規定,履行監管責任。各鄉鎮具體負責項目資產后續管理工作,常態化組織開展資產運營管護和監督檢查。
強化三大保障。強化組織領導。壓實資產管理縣級統籌協調、行業部門主體主責、鄉村屬地管理“三方責任”。成立由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縣財政、鄉村振興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任副組長、25個資產管理部門和18鄉鎮長為成員的資產確權登記領導小組,抽調農業農村、財政、鄉村振興等部門業務骨干組建辦公室,協調推進各項工作落實。強化指導培訓。及時制定項目資產確權登記和資產移交工作方案、項目資產管理辦法等指導性文件,先后組織召開工作安排會、協調推進會、業務培訓會,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規范業務流程,提升工作質效。強化督促調度。嚴格調度、督查、通報制度,項目資產確權登記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工作調度會,及時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資產管理部門組建督查組深入鄉村項目現場督查指導,對有問題的現場交辦、督促整改。
嚴把六個關口。嚴把調查審核關。資產管理部門會同鄉村兩級組織和資產權屬相關部門,按照行業部門政策規定,采用資料分析和實地勘察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國土調查、專項調查、住房不動產調查等調查成果,全面調查審核項目資產基本情況、資金來源、受益范圍、權屬狀況、管理需要和行業管制等。嚴把公告公示關。采用戶外張貼、網站發布、新聞發布等多種方式,對項目資產基本情況、權屬狀況、異議受理等情況進行不少于15天的公告公示。嚴把確權頒證關。資產管理部門登簿事項經縣政府同意后,向項目資產所有權人頒發加蓋縣政府公章,載明頒證主體、審核部門的所有權證書。嚴把資產評估關。對已確權資產的收支、賬實、現值等情況,由資產管理部門進行評估,無法確認價值、有損毀等特殊情況的,由資產管理部門委托第三方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嚴把移交錄入關。項目資產管理部門嚴格按照移交方案規定,在財政部門和農業農村部門指導下,由移交雙方書面確認后簽訂《資產移交書》進行移交。對數據及時錄入并進行常態化跟蹤管理。嚴把后續管護關。積極探索多形式、多層次、多樣化的管護模式,嚴格管護責任。到戶類資產鼓勵群眾通過租賃、托管、入股等形式,用活項目。經營性資產通過村集體自營、委托經營、租賃合作等多種形式,多元化經營,提升經營效益。公益類資產通過完善管護標準和規范、落實管護主體、保障管護經費等,確保長期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