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3-06
- 來源:國家鄉村振興局
摘 要
天津市與甘肅省聚焦產業合作,以“津隴共振興”(原“津企隴上行”活動)為平臺,以做優“服務鏈”、做強“品牌鏈”、做大“產業鏈”、做長“情誼鏈”的“四鏈機制”為抓手,成立產業合作專項工作組,建立產業合作專家隊伍,共建省市縣三級產業合作聯動機制,有序推動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2019年至2021年,津甘連續三屆舉辦“津企隴上行”活動,累計簽約項目168個,合作總額441.1億元,其中已完成和正在實施的項目152個,實際到位資金148.31億元,成為津甘協作的特色品牌,為甘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天津企業轉型發展拓展了新空間。
天津市與甘肅省在實施新階段東西部協作過程中,聚焦產業合作,以“津隴共振興”(原“津企隴上行”活動)為平臺,以做優“服務鏈”、做強“品牌鏈”、做大“產業鏈”、做長“情誼鏈”的“四鏈機制”為抓手,深挖雙方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有序推動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在“津企隴上行”活動的基礎上,突出向促進鄉村振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轉型升級,打造“津隴共振興”合作交流洽談大會新品牌,連續4年累計簽約項目244個,合作總額553億元,其中已完成和正在實施的項目152個,實際到位資金150.61億元。
一、做優“服務鏈”,構建多維協同發展體系
(一)健全產業協同機制。津甘兩地共同建立省、市、縣三級產業合作聯動機制,成立產業合作專項工作組,系統謀劃產業梯度轉移工作,“一對一”跟蹤服務簽約企業,聯手解決難點堵點問題。注重參與主體的深度融入,構建起各有定位、各具專長、各顯功能、優勢互補的協同鏈條,圍繞產業融合發展的各個環節,加大產業轉移、項目協同工作力度。
(二)強化協作資金支持。出臺財政援助支持資金、產業引導扶持資金等政策,引導帶動一批東部企業到西部地區落戶發展,全力配合甘肅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制定出臺東西部協作產業合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激勵支持企業自覺聯農、主動帶農,支持甘肅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三)建立產業合作智庫。邀請天津市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各行業企業家,組建咨詢專家委員會,召開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鄉村振興分論壇、“三北”地區產業合作論壇等活動,委托專業咨詢機構編制《天津市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戰略合作產業目錄和項目庫》,為中長期產業產業合作戰略規劃和政策研究提供咨詢建議。
二、做強“品牌鏈”,夯實產業合作平臺價值
(一)打造協作品牌。將“津隴共振興”納入“蘭洽會”系列活動,組織“津企行”系列衍生活動,舉辦“津誠所至 協作同甘”東西部協作產業節、“津企天水行”暨政企座談推介會、“民營企業西部行”、企業家投資懇談會等活動近百場次,放大品牌聯動和疊加效應。向其他幫扶地區延伸推廣“津企和田行”、“民企西部行”等活動,累計為“三區三州”引進產業合作項目163個,簽約投資額141億元,到位金額78億元。
2022年“津隴共振興”合作交流洽談大會參會企業項目簽約。
(二)暢通產銷渠道。加強天津市各大超市、平臺企業和農產品交易市場與甘肅對接,引導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搭建天津消費幫扶線上服務平臺,建立“公開產品價格、鼓勵市場競爭”機制,引導消費幫扶經銷商提質降價,目前天津有近30萬消費者、4500多家企業在平臺注冊,2021年在平臺完成采購幫扶產品7.2億元。推廣直播帶貨幫扶模式,女排明星公益排球賽暨甘肅農特產品帶貨直播活動,開展網絡營銷師孵化,推進津甘基于短視頻直播帶貨生態的共同富裕基地建設。
(三)強化科技賦能。推廣“津科幫扶”在線咨詢服務平臺,健全省際間科技特派員制度,津甘聯合認定科技特派員257名,服務覆蓋甘肅特色主導產業。推廣“專家工作站+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員+科技項目”等科技幫扶模式,組織種植大戶、脫貧戶、合作社等進行產業規范化、標準化培訓,培育壯大西部的技術研發基地,實施創新鏈整合發展戰略,將產業鏈附加值最大限度地留在當地。
三、做大“產業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一)優化全產業鏈布局。發揮天津資金、技術優勢,支持甘肅打造全產業鏈特色產業,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圍繞助力提升農產品加工業,引導天津食品集團下屬嘉立荷牧業集團與武威市涼州區政府簽訂奶源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9億元,為當地新增300個就業機會,消化周邊農民5萬畝全株玉米和2萬畝玉米秸稈,打造農牧結合和高效生產的樣板。支持京東集團在甘肅投資建設“亞洲一號”,構建高質量現代流通體系,加強電商主體培育和電商人才培訓,提升對特色產業的支撐服務水平。
天津食品集團投資10億元在武威市建立的嘉立荷(甘肅)牧業有限公司。
(二)推動區域合作升級。發揮天津港口對外開放優勢,天津港集團主動拓展甘肅節點城市的中轉業務,深化與蘭州、天水等國際陸港合作,支持天津港口型和甘肅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通過市場化方式,開展進出口貿易和運輸服務合作。舉辦“鄉村振興 攜手同行”等推介活動,支持開通天津至夏河航線,在全市推廣平涼、天水等11條旅游線路,依托直播網紅深度推廣當地旅游資源,助力甘肅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8億元。
(三)錨定“雙碳”優勢互補。兩地簽署《清潔能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展綠色新能源合作。天津濱海光熱與中國華電集團共建新能源發電基地,每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97萬噸;天津泛亞遠華新能源公司與榆中縣簽署盛陽200兆瓦農光互補項目,利用4000畝向陽荒山建設光伏電站;安捷物聯科技公司通過電力調峰服務,可每年為蘭州鋁業、騰達西北鐵合金等企業節省電費7億元。
四、做長“情誼鏈”,健全聯農帶農機制
(一)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依托“津企隴上行”,匯聚“組團式”“集團式”東西部企業協作發展勢能,推動勢能、效能的雙重轉化,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建立落地企業聯農帶農獎補機制,加強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引導扶持,激勵企業通過農村勞動力吸納就業、托養托管、產品代銷、入股分紅、以工代賑等方式主動聯農、自覺帶農,推動產業良性集約發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二)激發產業帶動效應。天津物宗園公司在鎮原縣投資建設15個“村社合一”肉羊養殖合作社,配套建設畜牧鹽研發、精深加工項目,探索形成“一地生四金”(租金、薪金、股金、紅利)的增收模式。天津港峰門窗公司在靈臺縣建設年產30萬平米節能門窗生產加工基地項目,帶動周邊6個村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0萬元以上。天士力集團整合控股甘肅本土企業中天藥業,種植中藥材近10萬畝,建立起19個幫扶項目基地和鄉村就業工廠,通過“公司+合作社+脫貧戶”等模式帶動上萬人增收。
天津港峰門窗公司在靈臺縣建設年產30萬平米節能門窗生產加工基地項目。
(三)動員企業履行責任。云賬戶公司捐贈1000萬元助力天津啟動“防返貧”資金池,并向甘南州捐贈200余萬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大禹節水公司積極向甘肅酒泉、金昌、平涼等市推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武清模式”,捐贈節水灌溉設備解決1200多畝蔬菜種植用水問題。天士力集團捐資援建鎮原縣華夏未來天人智慧幼兒園,總投資逾5000萬元,能滿足12個教學班、近400名學生的教學需求,是鎮原縣理念最先進、教育最優質、設施最齊全的幼教機構。
天士力集團向鎮原縣捐贈的投資5000萬元的華夏未來天人智慧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