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5-10
- 來源:甘肅日報
??四月的隴東,綠染塬峁,春意盎然。
從昔日的脫貧攻堅掛牌督戰村,到如今的鄉村振興示范村,產業轉型升級越來越深入人心;無論是田間種的、棚內栽的,還是圈里養的,都需要“老把式”們轉變思路,他們表達了對農業科技的期盼,也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
以科技興農為己任的農業科技人員,正走出實驗室、試驗站,把論文寫在隴原大地上,在田間地頭尋找成果轉化的最優答案。
暮春四月,記者跟隨省農科院“農科專家隴上行”科技服務團隊前往慶陽市鎮原縣和平涼市崇信縣蹲點采訪,不管走到哪里,“科技興農”都是關鍵詞;無論與誰交談,“產業振興”都是熱門話題。
農科專家“傳經送寶”
1972年,省農科院一批農業專家遠離親人,住窯洞、吃派飯,扛起革命老區糧食增產和解決溫飽的大旗,在鎮原縣上肖鄉設立試驗站,開啟了全省旱作農業發展研究的探索與實踐。
51年來,甘肅農科人踏著老一輩農業專家的腳印,秉持著服務“三農”的初心,一次次來到這塊黃土旱塬。
“農科專家隴上行”科技服務活動,是省農科院緊盯農業主戰場、踐行強科技強縣域行動、聚焦我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科技需求而啟動實施的品牌項目。活動以省農科院“三區”人才和科技專家為支撐,組建科技服務專家團隊,推廣展示科技成果,培訓指導農技人員,示范應用技術成果,將科技送到農業生產第一線,為我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產業振興、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此次,省農科院遴選了該院8個研究所的20余名老、中、青專家加入團隊,他們大多都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組成員或是相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在為期一周的科技服務中,專家團隊深入鎮原、崇信兩縣的產業化重點村鎮,把課堂留給最需要的農技人員和農戶,講授全膜糧食種植、食用菌栽培、肉牛肉羊養殖技術,分享蘋果矮化密植高效栽培、設施蔬菜綠色高效栽培、隴東旱塬馬鈴薯復種栽培管理等技術。其間,專家團隊還分成若干個小分隊,分頭在兩個縣的旱作農業綜合示范點、肉牛繁育基地、山羊養殖基地、蔬菜大棚等,面對面開展實地技術指導。
正如省農科院院長馬忠明所言,農業專家既要把論文發表在期刊上,更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他們)就是一場‘及時雨’!”鎮原縣隨行工作人員說,正值春耕春管關鍵期,不僅農業管理部門期盼,農民更期盼專家們的到來。他說,大家早早把需要咨詢、解決的問題整理了“一籮筐”,等著對接。
田間地頭“問診把脈”
無論在鎮原,還是在崇信,都安排了“農科專家隴上行”在當地的啟動儀式,但儀式都控制在15分鐘之內,更多的時間留給了成果推介活動。
設在會場周圍的50多塊科技成果展板,介紹了省農科院新近研發、培育的新技術、新品種,內容基本涵蓋了我省農業科技重點領域的諸多前沿技術及其成果轉化、示范推廣情況,每個展板下方都留有二維碼,手機一掃即可了解詳情。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活動不再安排會議室里的座談。省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處處長田斌說,在田間地頭談,技術人員或農戶有啥困惑,卡點、堵點在哪兒,直接和專家對接。
距離鎮原縣城17公里的開邊鎮,食用菌和設施蔬菜是這里的“兩張名片”。在偌大的智能溫室內,培育著各種蔬菜幼苗。負責運營的張小寶指著穴盤中的生菜幼苗說,采用同樣的水肥技術,苗子為啥長勢有差別,手機上查了好多次,還是找不出原因,讓人頭疼!對此,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站長、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侯棟研究員從育苗基質的使用、營養液的配方以及光溫控制等方面對癥分析,提出了技術改進建議。一直致力于馬鈴薯育種研究的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張武研究員,從手機中調出自己繪制的霧培箱流程圖,給張小寶進行講解,希望能給他帶來新思路,從技術上解決育苗困惑。
在崇信縣錦屏鎮棗林村方盛食用菌種植基地,一座座黑色大棚整齊有序,這里一年可生產80萬個菌棒,出菇超過500噸,產值可觀。但基地負責人張宏勛有他的煩心事,商品菇產量上不去,棚內的溫度不好控制,尤其到高溫季節商品菇出菇率更低。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成員、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建杰給出建議,對香菇生產的季節作適當調整,選用一些長菌齡菌種,每年3到4月份制棒,避開高溫季節。
“這次農科院專家來,對我啟發很大。我們以前是在7到8月份最高溫時出菇,通過專家指導,發現原來是出菇時間有問題,接下來要盡快調整生產時間,每年爭取在4到5月份出菇,避開高溫季節,提高經濟效益。”張宏勛說。
“這里適宜種啥?”“技術難題如何解決?”“如何提高產量和品質?”……種植大戶們拋出的一個個問題,都得到了現場答復。農科專家們也坦言,有些問題實踐中已有解決方案和成功經驗,有些則是此前未曾遇到的新問題,需要在科學研判后給出解決路徑。
產業插上“科技翅膀”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在精準落實產業配套支持政策方面,科技支撐至關重要。這就決定了今年“農科專家隴上行”科技服務的重點,依然在產業。
鎮原縣方山鄉,方圓都是山。位于方山鄉東南部的賈山村,曾是國務院掛牌督戰的貧困村。說起昔日家鄉的面貌,村民楊光耀直搖頭,“幾乎看不到往前走的希望。”這些年來,在各方幫扶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而今的賈山村面貌一新,2021年被確定為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示范村。
在專家團隊到達鎮原縣的第二天,省農科院就在賈山村召開駐村幫扶工作推進會,并為賈山、關山、張大灣和王灣4個幫扶村帶來了1500公斤玉米良種、600公斤甜高粱良種和200公斤胡麻良種。
“省農科院送來的良種,是我們收到的最珍貴‘禮物’。”楊光耀扳著指頭算賬:以前老品種的玉米,每畝產800斤,現在用上新品種種子能產1200斤以上。去年他種了80畝玉米、黃豆、胡麻等,養了4頭牛、50只羊,還有9箱蜂,保守估計產業收入在10萬元以上。
張大灣村村民吳麗粉每天要到她家的牛舍里轉好幾趟。在省農科院的幫助下,從當初養2頭普通黃牛,到如今養了14頭西門塔爾新品種肉牛,她的日子讓村里人羨慕不已。經省農科院駐村科技人員指導培育,張大灣村推行“種飼草-養肉牛-糞還田”的循環農業模式,不但形成了富民產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富了村民口袋。
在王灣村,53歲的蘇安明看著“渾身是寶”的絨山羊,喜形于色。去年,省農科院資金支持他家從遼寧引進了16只絨山羊種羊,在飼養過程中,省農科院駐村科技人員在飼料配方、防疫措施等環節,全程給予了技術幫扶指導。老蘇說,農歷四月初八就出絨了,收益應該好著哩。
據介紹,僅去年,省農科院向4個幫扶村發放小麥、玉米、胡麻等良種9300余公斤,建立撂荒地復墾種植飼草示范田320畝,冬小麥良種繁育和品種示范田540畝,飼草、胡麻、中藥材、馬鈴薯等新品種示范田870畝,示范糧飼兼用型玉米4200畝,建設牛羊養殖科技示范戶12戶。比如在王灣村示范推廣的“冀張薯”和“隴薯”系列馬鈴薯品種,配套復種、春播等種植技術,畝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因產量高、上市早、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受到群眾歡迎和當地政府認可,被列為方山鄉扶持發展的重點產業。
記者手記
送科技,也要“種”科技
李滿福
走出實驗室,他們帶著農民朋友最需要的科技“大禮包”,走進田間地頭。
省農科院秉承服務“三農”初心,積極服務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上,找到了新抓手。此間啟動的“農科專家隴上行”,為專家與農民搭建起了一座連心橋。
農時不等人,春耕正當時。崇信縣錦屏鎮新豐園蔬菜基地,等待領取“隴椒11號”種苗的農戶排起了長隊。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侯棟是基地里的熟面孔,他說每年要來這里七八趟,因為種菜也是個“技術活”。這些年,院里植保、畜草、林果、旱農、中藥材等方面的專家,幾乎每年一半時間都要到田間地頭開展產業調研、現場技術指導、專場科技培訓、科技成果推介路演等。科技的力量,已逐漸深入人心。
在送科技下鄉的同時,也應在產業振興中播撒下科技的種子。既要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還要教會農民干。讓他們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時,葆有科技興農的意識,主動參與其中。此次“農科專家隴上行”活動中,專家們每到一處,都成了農戶的微信好友,農戶期盼專家們能隨時隨地給予指導、交流。“以后咱就是親戚了!”成了大家的共識。
農業與科技拉手,農民和專家結伴,讓科技在服務縣域產業發展,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實。播下科技的種子,注定收獲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