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6-19
- 來源:天水日報
??當前,在張家川縣,一個個特色產業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幸福安康的畫面比比皆是。廣袤鄉村正迎來欣欣向榮的美好前景,萬千農民正奔向更美好新生活。這些無不印證著全縣干群齊心,狠抓落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道路上步履鏗鏘。
完善基礎設施? 建設美麗鄉村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平安鄉采訪,一路風景如畫。放眼望去,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美不勝收。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一條條通村公路蜿轉而綿延,一個個嶄新村莊悠然而美麗。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廣袤的田野上綠油油的麥苗與樹林、草原交相輝映,猶如一幅壯美的山水畫。
走進平安鄉水泉村,健身器材齊全的小廣場、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寬闊筆直的硬化巷道、整齊劃一的太陽能路燈,清澈潔凈的自來水……整個村子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如同一個花園。
思想活了、村子美了、道路通了、產業興了、口袋鼓了,鄉村振興讓水泉村變得更美麗了,讓老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加舒心了。這是開展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水泉村群眾最切身的感受。
這個坐落在大山深處的小山村,已今非昔比。在過去,村民走的是泥土路,住的是土坯屋,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洋芋疙瘩,七分石頭三分地,山高地薄。這一切,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開展,已經成為過去,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水泉。
“我們村能有今天的變化,是我做夢也想不到的,現在住的是磚瓦房,走的是水泥路,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晚上還有太陽能路燈,出門就有車坐,就近有學上,能就醫,收入有保障,生活越變越好……”水泉村村民楊占利談起村里的變化,喜笑顏開。
農民是村莊的主人,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參與者、受益者。村美了,人富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水泉村村民黨青太高興地說:“這幾年村里變化太大了,不僅路修好了,風景也美了。山青了,水綠了,鄉親們生活的幸福感越來越強了。打牌的少了,跳舞、鍛煉身體的多了,鄰里爭吵少了,和睦的氛圍濃了。”村民柴小紅告訴記者:“忙完農活的村民們經常聚在廣場上,談發展,話家常,村子越來越美了,生活越來越幸福了,鄰里關系也更和諧了。”
水泉村只是張家川縣開展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張家川縣緊緊圍繞“鞏固拓展、銜接振興”兩大任務,按照“二十字”方針和“三步走”戰略,以實現全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總目標,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著力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發展特色產業? 群眾腰包鼓了
地處張家川西部的龍山鎮馬河村,青山環繞,田園如畫,而最醒目的是一排排整齊的青瓦白墻二層小樓構成的獨具特色的美麗新農村,以及和新農村相鄰的現代農業示范園。走進馬河村,一桿桿整齊的太陽能路燈,方便了村民夜間出行,亮化、美化了村居環境。一排排湛藍色的太陽能光伏板在屋頂層層疊疊齊整佇立。記者隨意走進一村民家里,寬敞亮堂的房間、單獨的廚房、衛生間……這一切,和城里的樓房沒什么兩樣,這是以前農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馬河村村民馬偉告訴記者:“我家以前生活特別困難,一個人只有六分多耕地,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勉強能解決溫飽,住著塌房爛院,2014年我家被確定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享受了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合作社入股分紅、光伏扶貧、精準扶貧貸款等政策,我的兒子也在江蘇蘇州經營起了飯館生意,現在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我家于2017年脫貧,感謝黨和政府,幫我們挖了窮根,我相信以后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原來住在老房子里,是土坯房,到處是裂縫,就怕下雨天。現在搬進了新農村,住上了二層樓,環境也好了,用水也方便了,而且家門口就是文化廣場,安裝上了體育設施,村里也建起了幼兒園,干啥都比較方便。”馬河村村民冀彩霞自從搬進了二層小洋樓,心里就一直充滿著喜悅,“有了水泥路,住上了好房子,吃上了自來水,我們村里人致富的信心更高了。”
走進馬河村,處處呈現出鄉村拂新風,產業成風景,人人爭先進,發展日日新的良好局面,這是脫貧攻堅取得豐碩成果的最好見證!
在馬關鎮石川村的西部蔬菜產業園區的日光溫室大棚里,即將上市芹菜、辣椒、西紅柿、茄子等生機勃勃、長勢喜人。2022年,張家川縣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建成蔬菜產業園及基地11處,西部蔬菜產業園區便是其中之一。該園區在去年3月開工建棚,目前已建成冬暖棚13座,現代化智能玻璃溫室1座,引進荷蘭栽培模式、隧道栽培模式、A字架栽培模式等多項無土栽培模式,更好地利用了空間節省了土地、增加了產量。
馬關鎮黨委副書記孫濤說,近年來,馬關鎮堅持“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資源整合”的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積極打造“黨建+園區”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提升產值產能,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按照全縣“4+2”產業發展布局,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模式,依托79個新型農民經營主體,形成 “六區三園”產業格局,馬關鎮正走在鄉村振興建設的快車道上。
張家川縣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現轄10鎮5鄉255個行政村,是一個以種植業、畜牧業、餐飲服務業和勞務輸出為主的農業縣。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川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對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緊扣“五個一批”脫貧路徑,堅決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截至2019年底,全縣11.4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累計脫貧11.18萬人,14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33.79%降至0.92%,下降32.87個百分點。2020年2月,經省政府批準,張家川縣整縣脫貧摘帽退出。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新征程上,張家川縣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嚴格按照中央、省、市決策部署,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力構建“4+2”現代產業體系,壯大縣域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書寫鄉村振興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