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5-27
- 來源:甘肅日報
夏日午后,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鎮政府所在地的陳家溝村,日子像往常一樣忙碌有序:
街面上人不太多,道路兩旁干凈整潔;
距鎮政府不遠的金昌市第三小學雙灣校區剛剛放學,孩子們或乘校車,或步行,嘰嘰喳喳地離開了學校;
開往市區的最后一班公交車馬上就要到達雙灣鎮政府站,半小時后就可以抵達金昌市區;
……
村民周興芳在小廣場悠閑散步。這里地面干凈、綠化帶修剪整齊。周興芳說:“出來逛逛心情都舒暢了。”
村民孫建萍剛剛把放學的兒子迎進門,她麻利地走進廚房,打開燃氣灶準備炒菜做飯。孫建萍說:“自打家里通了天然氣,做飯方便又省錢。”
孫建萍兒子就讀的學校,原來是雙灣鎮中心小學,現在與金昌市第三小學組成了教育共同體,實行一體化管理。
村民趙國秀奶奶坐在公交站的長凳上等待302路公交車。兒媳婦從城里來看她,現在要回去,她執意要把兒媳婦送到車站坐車。趙國秀說:“現在村里通了公交車,進城方便得很。”
在陳家溝村與幾名婦女的聊天,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的一切,都透著新鮮:
在村里走到各處,干凈程度和城市沒有兩樣,連民房的房前屋后都沒有衛生死角。金川區環衛局局長代雙斌告訴記者,金川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專業化的企業負責雙灣鎮、寧遠堡鎮各村的環境衛生清掃。村不僅是農民的村,更是要城鄉融合,成為整個金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衛生自然不能放松。
在孫建萍家,做飯用天然氣,冬天用集中供暖的暖氣采暖。平房里通上下水,抽水馬桶、電熱水器等設備齊全。這些,得益于雙灣鎮的天然氣入戶工程,陳家溝村和鎮區404戶居民,實現了天然氣管道100%入戶。此外,金川全區率先在全省實現了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全覆蓋。自此,村民告別了柴火灶、土廁所。
走進金昌市第三小學雙灣校區,來自校本部的語文教師羅慧萍正在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學校來了城里老師,早已不是新鮮事,從2022年教育共同體成立開始,雙灣鎮先后迎來20名本部的教師支教,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優質的課程,更是全新的教育理念。3年的一體化辦學,為雙灣校區注入了活力。近兩年,學校生源的流失趨勢得到了扭轉。
城鄉公交通了,城里和村里的距離就近了很多。金川區共開通了8條城鄉公交線路,134個站點連起了城和鄉,實現了村村通公交。這樣一來,村里人進城方便了,城里的教師每天來鄉鎮上班也方便了。金川區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宏斌說,村子里老人多,他們是城鄉公交主要的服務對象,“哪怕有時候乘客不多,我們也都會按時發車,因為這是連接城鄉的紐帶。”
在與村民的聊天中記者發現,村還是那個村,但好像村又不是那個村了。
2023年2月,經省政府批復,金昌市開始實施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兩年多的試點工作中,金昌市摸索出了城鄉空間、產業、生態、公共服務、文明創建、社會治理“六融一體”的發展理念。
在一體化發展中,金川區從下轄的雙灣鎮、寧遠堡鎮入手,著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從村莊規劃、住房建設、環境整治、產業發展、基層治理多個角度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陳家溝村之變,只是金川區城鄉融合試點工作中農村基礎設施提升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金川區破除壁壘,一體規劃,推動城鄉空間上的融合;大力發展產業,以城帶鄉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打造城鄉社區互融共建模式,讓城鄉要素流動更順暢……
“村居融合”改革、“共富工坊”建設、“城鄉同標”的公共服務,一系列措施讓金川區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2024年全區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8971元、2852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07∶1。
用周興芳的話說:“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像城里了!”
孫建萍一家也是幸福感滿滿:“這么好的日子,更要好好過!”
走出孫建萍家,我們沿著寬闊的道路看到了村子的全景:田疇交錯、村居整齊,美麗鄉村的畫卷漸顯。在畫卷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越來越像城市的農村,更多的是越來越小的城鄉差距,越來越多的幸福感,以及農民們越來越足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