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6-12-21
- 來源:
記者 宋振峰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征途中,某一個重要方面發展滯后,就會影響全局。
農民不安居,脫貧就是一句空話。但如何加快貧困戶的危房改造步伐?產業扶貧難,難就難在產業難選、規模難上、市場難找。難題怎么破解?要富口袋,先富腦袋。怎樣讓更多的貧困戶學會脫貧的本事?
用改革,拔窮根。今年以來,安定區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瞄準危房改造、產業扶貧、智力扶貧等難題,進一步創新機制、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完善幫扶措施,增強“造血”功能,助推貧困戶踏上脫貧之路。
安居扶貧——多個渠道蓄水,一個龍頭放水
山大溝深,十年九旱。貧窮使安定區農村許多群眾,到現在依然住在各式各樣的危房里。經摸底核查,2015年底,安定區還有農村危房戶1.2萬多戶。
房子承載著一家人的幸福和希望。可對于貧困戶來說,建房所需要的資金并不是個小數目。2016年,省市下達安定區危房改造指標1150戶,每戶補助資金1.15萬元。可安定區下決心,今年改造277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危房,每戶補助資金3萬元,幫更多的貧困戶圓安居夢。
“硬骨頭”咋啃?五指握成拳,力道才更強。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今年以來,安定區統籌整合涉農資金,集中財力辦此事。
改革,總要在擔當中突破。涉農資金項目散、渠道多,改革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安定區以農村危房改造為突破口,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打破部門權力藩籬,將散落于各個涉農項目的資金予以整合,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政策性補助一些,群眾再自籌一點,極大緩解了貧困戶籌資難題。他們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
一說起自家的老房子,安定區稱溝驛鎮金川村貧困戶趙志強就皺起眉頭。他家原來住的4間土坯房,還是70多年前爺爺修的。蓋不起新房,前年,“面子”上實在掛不住的他,花了點錢將房子外墻全貼上了瓷磚。“真是圖了個‘面子’,啥用都不頂,房子里面照樣有許多裂縫,讓人提心吊膽。”他告訴記者。
借助政府的3萬元補助資金,中秋節時,趙志強全家齊上陣,動工修起了房。現在,他已搬進了一間40平方米的新磚房。
趙志強之所以才蓋40平方米的房,是因為安定區認識到,不能讓群眾因為有了政策性補助,就頭腦發熱脫離實際建房,因建返貧。他們嚴格控制建房面積,鼓勵貧困戶根據自身經濟條件先滿足基本需求。
低保戶、五保戶和貧困殘疾人等沒有能力的,安定區統籌兼顧、因戶施策,實施“交鑰匙工程”。“以前一下雨,到處漏水不說,我就怕家里的土坯房塌了,都不敢睡覺,現在住得安心了!”在香泉鎮陳家屲村,今年5月,68歲的五保戶馬龍住進了村里幫建的新房。一提起此事,他感恩不已。
產業扶貧——讓貧困戶跟著新型經營主體走,富在產業鏈上
捐款捐物只管一時,搞好產業才能造血。可產業那么多,具體選哪個?
“產業扶貧說到底是一種經濟活動,不能光靠政府‘有形的手’,還要尊重經濟規律,使政府之手和市場之手協同發力。”安定區委書記趙眾煒說。
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安定區通過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發展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他們在扶貧攻堅的一線,用“大手”拉起貧困戶的“小手”,帶著貧困戶闖市場!
名字叫“黃金”,可李家堡鎮黃金村只有一眼望不到頭的黃土。連綿不斷的大山,阻斷了黃金村的脫貧致富路。在“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市,黃金村被列為最難脫貧的33個村子之一。
覺得“待在村子沒奔頭”的村民馬向平,多少年來一直在外打工。但父母歲數越來越大了,出不了遠門的他除了在地里種洋芋、玉米,不知道還能干些啥。
現在,45歲的馬向平“人生頭一回”養起了牛。能這么做,關鍵是有了發展的主心骨——黃金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7月,他和村里其他貧困戶一道,沒掏錢便從合作社各自領了一頭懷孕4個多月的良種母牛。
“合作社還幫我建牛圈,教技術。將來賣牛也不用操心,給合作社一交就來錢。”馬向平告訴記者,“11月10日,這頭‘西門塔爾’剛下了一頭小牛犢,養上四五個月,牛犢能吃草了,再將母牛還給合作社的養殖場。母牛增重的部分,合作社還給補償。”
母牛生牛犢,牛犢當母牛,背后是“合作社+農戶”的“賒母育犢、增重補償”扶貧模式。在馬向平眼中,如此滾動發展,無疑是一條亮閃閃的致富路。
除了養牛,9月初,合作社還給村里包括貧困戶在內的90戶村民,每家平均無償投放了20只“溜達雞”雞苗。“今天,我們剛收了一批雞,每公斤高于市場價0.60元,一只雞平均75元左右。貧困戶莫彥虎交了38只,掙了2920元。”12月8日,合作社負責人張鸝告訴記者。這不僅讓農戶受了益,對合作社來說也有好處,比起集中養殖,分散養雞死亡率大幅減少。
黃金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還獲得了財政投入的100萬元扶貧建設專項資金,其中村集體股金30.24萬元,64戶貧困戶股金69.76萬元,合作社每年按入股資金的8%對村集體和貧困戶進行分紅。
這一創新探索,將扶貧資金“折股量化,保底分紅”,不僅讓黃金村64戶貧困戶成了股東,還激勵合作社自身發展,進而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脫貧。
據了解,安定區現在已發展種植大戶近2000戶、養殖大戶3000多戶、合作社1300家、家庭農場17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家。在這些能夠走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下,安定區越來越多的“散兵游勇”式的貧困群眾得以像黃金村村民一樣,吸收到產業鏈中,發展生產、參與分配,在市場尋找起了真正的“黃金”。
能力扶貧——農民“點菜”,政府“下單”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解決貧困問題,最終要靠“人”這一關鍵要素。
今年以來,安定區積極整合培訓資源,不斷創新培訓機制,全面推進貧困戶能力素質提升和就業促進工程。
面對有限的人力、物力,安定區整合人社、扶貧、農業、婦聯、工會、民政等18個部門的各類培訓項目資金,建立了由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區職培辦統籌協調、各職能部門組織實施、鄉鎮組織人員參訓、就業中心鑒定發證、財政部門統一撥付資金的培訓工作運作平臺。
整合不僅是資金的整合,更是行政職能部門的資源整合。為了讓培訓切合貧困戶需求,安定區推行了“菜單式”培訓,先通過大規模摸底了解農民需要,再根據摸底情況,圍繞馬鈴薯、草牧、蔬菜、中藥材等主導產業發展和貧困農戶培訓需求,分類設置崗位技能提升、勞務品牌培訓、創業培訓、示范性培訓、“兩后生”培訓等7大類23個培訓工種,讓農民自由選擇。
“前幾年,我參加過一回培訓,不管大家愛不愛學,養牛、種菜啥都講,也都講些雞毛蒜皮的事。好像啥都學了,其實啥也沒學下。”稱溝驛鎮金川村貧困戶趙志德感到如今的培訓大不一樣了。今年5月,他在鎮政府參加了為期兩天的養殖培訓,不光是管吃管住,關鍵很“解渴”。
去年,靠精準扶貧專項貸款,趙志德買了6只母羊,眼下已經養到了20多只。羊越養越多,可一有病,他就傻眼。培訓班上,羊有啥病,該怎樣防疫,老師講得仔細,他聽得認真。“現在如果獸醫忙得來不了的話,我也知道,給羊吃啥藥。”趙志德說。夏天,他的女兒趙巧霞也花了半個月時間,在定西理工中專參加了免費手工編織培訓。“技術學下了,10月,姑娘在天津一家手工藝品廠打起了工,比以前在北京干小工一個月多掙1000多元呢。”趙志德告訴記者。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通過加強技能培訓,安定區將一撥一撥貧困戶“扶上了馬”,有效激活了他們的內生動力。而這,正是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最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