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8-06-21
- 來源:
筆直寬敞的通村道路,撥地而起的移民大樓,整齊劃一的產業園區,蕩漾激情的冰雪世界,……到過小河村的人都會由衷地贊嘆,“這里的百姓真有福氣”;到小河村指導工作的領導都高度肯定:“這是脫貧致富的新農村”。小河村群眾說得最多、夸得最多的是他們的好書記張軍。
曾幾何時,這里群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村里大多數住房都是土木結構,水路不通,全村沒有主導產業,貧困面達到38%。為了能讓全村老百姓盡快脫貧致富,早日過上小康生活,他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千方百計尋找致富門路,一門心思帶領群眾發展日光溫室紅提葡萄產業,腳踏實地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在他的帶領下,小河村面貌日新月異,逐步實現了群眾夢寐以求的致富愿望。
心存公正,精準識別對象
“當好書記,必須要有一顆公平公正的心”張軍經常說。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在扶貧攻堅路上如何精準識別扶貧戶,如何將群眾矛盾及時化解是檢驗黨支部書記是否合格的標準。為了精準識別扶貧對象, 張軍嚴格按照規定的評議程序(一核二看三比四評議五公示)進行評議,他帶頭逐戶摸底調查,全面掌握農戶的準確信息,在詳細了解村民生產生活現狀的基礎上,逐組召開了村民小組會議提議審核,多次召開村“兩委”會議商議票決,最后確定貧困戶,并張榜公示進行全程監督,然后報鎮政府、區扶貧辦審核,確保公平、公正、公開。村民朱早學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張軍確定貧困戶的過程:“將所有村民的名字列在一張紙上,大家投票劃‘正’字,然后采取順排倒取的辦法確定貧困戶……”。評定后,他同時加強對扶貧對象的動態管理,定期檢測評估,及時審核調整,準確反映脫貧情況,并積極引導各類扶貧資源精準到人到戶,做到了底子清、問題清、對策清、責任清。群眾普遍反映,以前誰家是貧困戶,村民沒有太多的話語權,現在不同了,村民成了裁判員和監督員。
因地制宜,明確產業導向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方向。扶貧攻堅行動實施以來,針對小河村貧困面大、脫貧任務重的實際,張軍積極召集村“兩委”、黨員、群眾代表召開座談會,研究精準脫貧的好辦法。他們借鑒鄰村傍山建棚的成功經驗,依托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無霜期短等發展紅提葡萄“黃金區域”的優勢,決定把小河村打造成祁連山雪水澆灌的綠色有機無公害日光溫室紅提葡萄種植基地,解決多年來困擾全村產業發展的瓶頸,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為了解決“有產品無產業、有特色無規模,群眾增收后勁不足”的問題,村黨支部堅持堅持高起點規劃,打破組別界限,規劃建設占地面積320畝的日光溫室紅提葡萄示范園區。
園區建設之初,大多數群眾持觀望態度,既有著迫切發展的愿望,又有怕擔風險的顧慮。“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支部看支書”。面對這樣的局面,必須有人示范帶動才能打破僵局。作為支部書記,他義無反顧做帶頭新建了兩座日光溫室。他的示范引領,讓觀望的群眾吃上了“定心丸”,村黨支部因勢利導、順水推舟,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引導干部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發展日光溫室產業。干部群眾通過實地觀摩考察,見識多了、思想活了、膽子大了,一個個爭先恐后搭建日光溫室,在全村掀起了搭建日光溫室的熱潮。2015年新建日光溫室85座212畝。
用活政策,增強造血功能
須趁東風緊,借力好揚帆。近年來,他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搶抓雙聯富民和精準扶貧的政策機遇,極大地推動了全村日光溫室產業快速發展。實施財政扶貧、“一事一議”、村級活動場所達標工程等建設項目8個,修建漿砌渠0.4公里,U型渠0.9公里公里,鋪設管灌2.7公里,架設變壓器2臺,硬化園區道路3.2公里,提高了園區建設水平。爭取貧困人口精準扶貧市級補助資金27.7萬元、精準扶貧專項貸款375萬元。通過簽訂協議、委托經營、區別認領、入股分紅等形式,發揮補助資金的乘數效應。采取貧困戶自主建棚和入股合作社建棚兩種方式推動產業扶貧,對發展產業信心足、愿望強烈的貧困戶,靠經營日光溫室脫貧致富;對仍存思想顧慮的貧困戶,將其補助資金入股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租賃費、園區務工收入、精準貸款股份收益、補助資金入股分紅等多種渠道來增加收入,實現了“讓扶貧資金活起來、富民產業強起來、群眾錢包鼓起來”的目標。貧困戶自主搭建日光溫室31座,引進清泉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建日光溫室54座。
主動作為,強化服務意識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作為黨支部書記,他深知,要想使本村的各項工作推得開、走得快、有實效,就必須有一個堅強團結的戰斗集體作支撐。他始終把建好班子、帶好隊伍、完善機制作為黨務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力推行“五議五公開”工作法,村級重大事務全部走民主決策程序。建立健全財務監管制度,每筆資金的支出,都通過監委會主任簽字同意,確保財務運行規范、公開、透明。園區建設時期,他整合雙聯干部、包村干部等幫扶工作力量組建了2支隊伍:由駐村工作隊員、村組干部和建棚農戶代表組成的園區建設管理隊,全程參與、監督園區建設;由專家教授、農民技術員和“土專家”組成技術指導服務隊,田間授課、蹲點服務、包棚指導。同時,經常邀請甘農大常永義教授指導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打造特色優勢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加種植效益。
為了方便群眾辦事,張軍在新建成的村級辦公陣地設立了便民服務室,規范了相關制度,帶頭值班坐班,避免了群眾有事找不到村干部、蓋不上章子等情況的發生,便利了群眾,提升了服務水平。
立足優勢,實施旅游扶貧
依托當地自然景觀、滑雪資源,小河村引進武威雪域春旅游開發文化公司,修建了“武威塔兒灣祁連冰雪嘉年華滑雪”,打造集滑雪、滑草、團隊活動、拓展訓練等為一體的武威規模最大、設施最齊全的戶外休閑滑雪運動基地。滑雪場規劃了滑雪賽道、成人素質拓展訓練基地、滑冰場、真人CS野戰基地、跑馬場、兒童樂園、雪地沖浪區十多個娛樂項目。旅游扶貧之路,不僅填補了武威冬季旅游的空白,滿足武威及周邊城市廣大滑雪愛好者和廣大游客的娛樂需求,同時為就近的100多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收入。
換屆中,連選連任的張軍為小河村的小康之路已經描繪了的藍圖。今年,規劃在園區再擴建80座日光溫室,繼續做大做強紅提葡萄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讓日光溫室紅提葡萄產業成為精準扶貧的“主戰場”和精準脫貧的“富民路”。同時規劃將七、八、九組土地集體流轉,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實施精準扶貧異地搬遷項目,在小河村八、九組修建300套公租房,改善我村村民住房條件。小河村的老百姓堅信,在張軍書記的帶領下,他們一定能脫貧,他們的生活一定會像紅提葡萄一樣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