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8-09-13
- 來源:
8月23日,天剛亮,天祝縣打柴溝鎮多隆村的秦玉良就在養殖暖棚里忙活起來。“過幾天,甘肅農業大學要購買我的60多只羊做品種改良實驗,一次就能收入8萬多元。”秦玉良高興地說。
今年46歲的秦玉良,曾是一名退伍軍人,從小在牧區長大的他,認準了發展養殖業這條致富路,1995年退伍后,他毅然選擇回家養羊,如今已是村上出了名的養殖能人。
“以往的散養不僅會破壞生態環境,效益還不高。所以我就改變了養殖方式,發展舍飼養殖業。”秦玉良說,2014年他修建了12座養殖暖棚,成立了桑杰吉養殖場,目前養殖場存欄羊700多只,出欄300多只,年收入近10萬元。看到秦玉良的養殖場效益好,多隆村的村民們也開始行動起來,一座座養殖暖棚拔地而起,舍飼養殖規模不斷壯大,不僅減輕了草原承載壓力,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有效保護。
“高山細毛羊主要賣的是羊毛,但近幾年羊毛價格不高,所以我將品種改良為肉毛兼用的美利奴綿羊,一只羊能多收入200多元。”提起養殖,秦玉良總有說不完的話。在秦玉良的帶動下,多隆村大部分牧民將高山細毛羊改良為美利奴綿羊,提升了養殖效益。為了提高養殖技術,秦玉良積極參加縣上、鎮上組織的技術培訓,如今他已是村上的養殖專家,村上哪家有養殖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找的就是他。“秦玉良的羊養得好,賣的價錢也高,我們都在努力向他學習。”忠義養殖場負責人馬忠義說。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秦玉良自2010年當選為多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后,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帶動村上的群眾一起脫貧致富。
王松山夫妻均身有殘疾,生活一直比較困難。2015年,秦玉良得知他家無錢購買羊,便將自己的50只羊先讓王松山養殖,半年后賺了3萬多元,王松山將50只羊的錢送到了秦玉良手中。“那幾年,多虧了秦書記的幫助,讓我們渡過了難關,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王松山感激地說。
多隆村是深度貧困村,面對村上還未脫貧的貧困戶,秦玉良總是想辦法幫助他們。60多歲的郭佰榮,因家里缺少勞動力,兩年前將家里的羊全部賣出,家里沒有了收入。秦玉良了解情況后,上門做工作,勸郭佰榮又買了20多只羊。“羊養的雖然不多,但是我們老兩口的生活有了保障,去年收入了1萬多元,今年就能摘掉貧困的‘帽子’了。”郭佰榮欣慰地說。為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秦玉良為6戶貧困戶每家發放了一只種公羊來發展壯大養殖規模。
在多隆村,提起秦玉良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贊他是村上的致富帶頭人,也是群眾的主心骨,農戶有什么問題、有什么困難都會找他,而他也總是竭盡所能給予幫助或者協調解決。“我要通過發展設施養殖業,帶領多隆村貧困群眾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秦玉良滿懷信心地說。